刘树生
摘 要 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和规模的持续扩大,城市建筑的数量呈现出了迅速增长的现状,并且建筑功能结构也愈加复杂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建筑自身防灾减灾的能力便成为建筑设计、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项目。文章在分析城市建筑防灾减灾面临的挑战性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建筑防灾减灾的能力提出有关策略建议,以丰富建筑设计与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城市建筑;防灾减灾;安全性;兼容性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节奏的加快,城市建筑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除了考虑建筑的实用性以外,还对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以追求建筑对文化城市、生活城市的点缀与丰富。然而,在以文化性、实用性为导向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建设模式中,建筑的安全性逐渐被忽视,导致城市建筑的防灾减灾功能滞后,对突发灾害防范造成了威胁。基于此,有必要对城市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现实性的落实。
1城市建筑面临的防灾减灾挑战
防灾减灾是城市建筑承担人们社会活动开展功能应当发挥的基础属性。虽然在长期的城市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防灾减灾经验,但由于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建设质量的不可控性,城市建筑的实际防灾减灾能力往往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就目前来看,城市建筑防灾减灾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防灾减灾关注度不够
虽然建筑设计方、施工方能够按照业主的需求对城市建筑的各项功能进行论证和满足,业主也能够将自身的需求较好地传达给设计方和施工方,但业主、设计方、施工方更多关注的是城市建筑的居住、商业功能,对城市建筑的防灾减灾功能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并且设计方、建设方对城市建筑防灾减灾通道、物质的配备往往遵循同一模式,对建筑独特性对防灾减灾的特殊要求缺乏必要的考虑,导致城市建筑的防灾减灾实效性偏低,一旦遇到突发状况,难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达到安全疏散等防护需要。
1.2 防灾减灾环境复杂性不断提高
防灾减灾环境复杂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建筑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状况的突发性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是由于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零散分布使建筑格局比较紧凑,且连接通道错乱,导致建筑防灾减灾的能力受到限制,遇到突发灾难,难以紧急疏散。状况的突发性是城市建筑内部防灾减灾通道、物资的分布虽然比较均衡,但缺乏动态性调整,难以适应突发性灾害的紧急应对需求[1]。
2提高城市建筑防灾减灾能力的策略
防灾减灾能力是城市建筑实用性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建筑安全性要求的内在要求。通过分析发现城市建筑防灾减灾的能力虽然能够得到基本保证,但减灾防灾能力面临的挑战仍然比较大。基于此,有必要根据建筑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提升建筑的真实能力。具体来说,要通过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来切实提高建筑的防灾减灾能力。
2.1 纠正建筑防灾减灾理解误区
城市建筑防灾减灾能力是城市建筑的一项配套性、保障性能力,是为了在灾害发生时基于特定的人群、物资特殊的保护,避免或降低灾害的破坏性影响。虽然现代公共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使得灾害的发生可能性相对比较低,但这并不是说灾害不可能发生。因此,在城市建筑设计、建设过程中,要给予建筑防灾减灾以充分的关注度。一方面,要将防灾减灾能力作为城市建筑建设、管理中的常态化内容,避免投机性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建筑防灾减灾能力的真正具备;另一方面,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城市建筑防灾减灾能力,避免以为思想麻痹大意造成的城市建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滞后。同时,建筑设计方、施工方、业主要确定动态化的建筑防灾减灾理念,对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中的建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给予足够的关注[2]。
2.2 完善建筑防灾减灾配套设施
防灾减灾是城市建筑应当具备的基本性功能,而城市建筑使用状况的复杂性使得防災减灾需要满足的要求持续变化和更新,这就要求城市建筑的防灾减灾功能要遵循持续更新、不断完善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持续检查现有防灾减灾设施。防灾减灾通道是否畅通,物资是否到位,质量是否合格,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防灾减灾的实际能力。因此,建筑使用方和管理方要动态化地检查防灾减灾设施的状态,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例如,及时检查楼梯逃生通道是否畅通,灭火器是否能够正常使用,等等[3]。
其次,要更新防灾减灾设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灾减灾的技术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为消除因为人为疏忽造成的建筑防灾减灾能力不足情况的出现,建筑管理方要及时更换防灾减灾设备,借助高科技的防灾减灾设备来提高灾害问题的识别、报警和应对处置能力,使建筑防灾减灾的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2.3 提高城市建筑防灾减灾的人机协同性
人机协同是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建筑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建筑使用方和管理方除了配备相应的防灾减灾机器设备以外,还要对人的能力进行训练。
首先,要适当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是通过模拟突发性灾害事件来检查城市建筑防灾减灾能力、发现和弥补防灾减灾问题的科学策略。建筑建设方、使用方要经常进行城市建筑防灾减灾模拟训练,通过类真实的模拟演练来掌握城市建筑防灾救灾方面的短板,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解决。
其次,加上人员培养训练。防灾减灾能力既是对建筑能力的考衡,也是对人的意识和能力的考衡。除了要通过模拟训练来提高人的操作能力以外,还要借助系统性的培训来增强人操作机器设备的能力,切实实现人机协同[4]。
3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防灾减灾能力逐渐成为城市建筑设计、建设与使用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有关主体要通过纠正理解误区、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人机协同性等措施来提高城市建筑的防灾减灾能力,使建筑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贺风春.增强城市和建筑防灾减灾能力[J].城乡建设,2020,(6):16-17.
[2] 张靖岩,朱娟花,韦雅云,等.基于本质安全理念的建筑综合防灾技术体系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6):171-176.
[3] 高迪,姜波,张淼,等.基于灾害管理环节的工程建设防灾主题标准体系探索[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8,(6):54-62.
[4] 罗黛.建筑防灾减灾——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J].消防界(电子版),2016,(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