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祖亮
【摘 要】县级党校是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近年来,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培训理念相对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应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明确发展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县级党校干部培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县级党校;问题;对策
引言
县级党校是党校系统中的基层党校,承担着培养基层党员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教育、提高素质能力的“主阵地”、党委决策的“思想库”。近年来,县级党校按照县委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有关要求,不断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目前,县级党校无论是在培训理念、师资力量、经费保障方面,还是在发挥培训主渠道作用、整合培训资源、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实现进一步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要求和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的需要。因此,正确认识县级党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也就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县党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1.当前县级党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存在主要问
1.1培训平台存在“三大不足”问题。
目前县级党校大多师资力量缺乏,骨干教师后备储备不足;同时,由于党员干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党校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设备落后;党校教师进修机会过少,知识更新难以跟上形势,教学也难出效益。
1.2办学机制存在“三大管理”问题。
一是行政化管理县级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事业单位,同时又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但在具体管理上多是沿用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办法,没有完全打破旧的框框。二是计划性运作。很多县级当校,往往是满足于坐等办班,仍然坚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模式,在自身发展上“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等着组织部门送人来,靠着财政拨付保运转,守着培训经费过日子”。三是任务式教学。为了培训而培训,为了教学而教学,纯粹以完成任务为教学目的。
1.3培训实效存在“三重三轻三少”问题
一是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研究少。主要是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缺少或很少开展户外实践活动,问题研究少;二是重抽象,轻实例,系统教学少。教师在教案准备上,往往是就书论书,不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举一反三,专题讲述多,系统教学少;三是重宣教,轻实效,能力培养少。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枯燥的政治理论灌输,没有重视和关注学员学习的实际效果,能力培养欠缺。
1.4教学过程面临“三大矛盾”问题
一是教学矛盾。总体上来看,存在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现象,有的干部存在着“要我学”的思想,最终导致学与不学一个样。二是工学矛盾。有的班次与中心工作相冲突,导致培训计划难以落实。三是供学矛盾。片面强调政治理论培训,忽视专业知识、新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
1.5与基层干部培训需求的三个“不相适应”。
(1)新时期教师知识结构与基层干部培训需求不相适应。县级党校的教师的教学一般很难做到专业对口,一是县级党校教师人数较少,往往身兼数职,事务性工作多,教学任务分配常常专业不对口。二是培训对象都来自基层工作岗位,学员更多关注一些实际问题,想在学习中找到解决的途径,但是县级党校的教师因为与基层实践接触较少,很难对学员关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使得县级党校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实际需要往往不相适应。
(2)教学方式与基层干部培训需求不相适应。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培训对象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学员到更高层次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增加,对培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现代信息传播快、途径多,而县级党校受办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基本是沿用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大多采用大班制教学,在培训形式的设计上,还没有实现根据干部岗位、年龄、文化、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造成在党员干部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上,难以满足学员的新需求。
(3)激励机制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县级党校的教学任务并不繁重,干部教育培训的班次比较集中,没有培训任务的其他时间需要完成各种事务性工作,一部分教师逐渐对教学产生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又因为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上课多少和授课水平高低在物质奖励上并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个别教师不追求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在一专多能和深入研究上下功夫,只求得过且过,这些都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党校教学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要求非常高,如果不坚持学习,不刻苦钻研,很难胜任党校的教学工作。
2.关于进一步做好县级党校干部敬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发挥“三主作用”,即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的主阵地、农村党员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生命力。事实证明:抓住了基本定位这一牛鼻子,不仅激活了党校快速发展的整盘棋,而且以其主动奋发有为赢得了有利于党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
(2)建立“四项机制”,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活力。为适应新形式、新任务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应重点建立以下“四项机制”:一是要建立财政补贴机制。将各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全额预算,以确保各年度教改、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得到保障;二是要建立教学奖励机制。基层党校要建立健全教學和科研工作考核及奖励制度,对优质课件进行表彰奖励,以进一步调动教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发展。三是建立干部培训动态考评机制。实行干部学时学分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干部学习培训档案,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在岗定期进修制度,把干部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工作情况作为选拔任用于部的重要依据。四是启动后勤改革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命令式后勤管理方式,将后勤服务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实行社会化经营。
(3)满足“四大需求”,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吸引力。一是需要“因需施教”。干部培训要出成效,必须摸准学员的思想脉搏,区分层次、区别对象,根据学员的知识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二是要“因时施教”。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不同的培训时段,集中培训的时间和时机都要精心选择,培训时段要因人而异。如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应尽量避开农忙时节。三是要“因地施教”。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研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题,根据不同班次需求,科学设置不同专题,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体现党校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四是要“因人施教”。在干部培训工作中,办学要结合实际,分类、分层次实施培训,什么层次的干部需要什么知识,就安排培训什么方面的内容。培训内容要解渴、管用,不能空对空。
(4)运用“三大手段”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合力。一是构筑联合办学的基地网络。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在学科建设、教学体系、科研能力和师资力量上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围绕重大时政问题,开设“流动课堂”,及时组织宣讲团深入农村、学校、医院、企业“送课上门”。二是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老中青合理搭建的骨干教师队伍,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县内外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作为客座教师,外聘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讲解员,作为县级党校的特聘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三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县级党校要不断探索和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把读书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采取“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座谈讨论——演讲交流——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激发干部参加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展模拟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等,把理论学习与现场体验、总结思考结合起来,提高干部的参与程度。同時,利用红色、绿色资源,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及周边县区资源,积极拓展现场教学。
(5)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县级党校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需要健全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目前县级党校普遍缺乏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没有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所以教师学习的愿望很难实现,也缺乏继续学习的机会,这种情况既不利于骨干教师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应该做到:一是加大投入,建立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机制,保障县级党校教师能够得到基本的继续教有机会。二是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县级党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果不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县级党校如果想进一步发展会受到极大制约,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县级党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三是建立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教育模式,党校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经验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县级党校在经费、管理等客观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形成以老带新“传帮带”机制,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优秀党校教师。
总之,县级党校承担着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任务,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思考和探索县级党校发展的创新思路,努力提高县级党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加合格的基层党员干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