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宁,宋前明,卢羿安,崖伟松,黄宗新
(1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广西南宁530000;2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崇左532200;3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崇左532100)
甘蔗机械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缩短与国外甘蔗成本差距的主要途径和解决甘蔗劳动力缺乏的主要措施,在 2006/07年榨季发展甘蔗机械化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国外引进第一台凯斯 A7000在金光农场使用。目前关于甘蔗机械化的研究越来越多[1-3],但由于长期以来人工砍收方式仍处于优势地位,以及其它原因,机械化发展进度缓慢[4]。2014/15年榨季以来,一些糖业集团,如东亚糖业集团、凤糖集团等推动机械化方面取得较好的发展,同时相应的配套体系也相对较为完善。以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为例,在2015年以前甘蔗机械收获量仅为5000 t左右,但在2019/20年榨季该集团机收量达到了37.5万t,而集团内5家公司的机收量发展不平衡,为进一步分析甘蔗机械收获发展不同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基础,我们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5个榨季的甘蔗机械收获数据,我们可将我区的甘蔗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分为 3个主要发展阶段,同时我们对每个阶段的基础条件、影响因素和具体应对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2019/20年榨季是历年发展甘蔗机械收割条件最好的一个榨季,集团5家公司的机收蔗进厂天数最少的为71天,最多的为94天,分别占榨季天数比例为73%和92%。机收服务队伍数量及参与收割作业的收割机台数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140个服务队伍、416台各类型甘蔗收割机,收割机队伍及数量较上个榨季翻了近一倍,机械收割的数量也从上个榨季的21万t上升至37万t。但是,我们从历年的机收数据来看(图1),在2016/17年榨季以前,东业糖业集团下辖5家糖业公司机械化发展有明显的分阶段发展,在2016/17年榨季A公司机收量快速增长,仅一个榨季的时间当天平均机收量占压榨量的9.5%。其他的4家公司由于只是零星有些发展,机械收割量并不多。进入2017/18年榨季A公司几乎达到上个榨季2倍的收获量,但是此后连续3个榨季以来,增幅缓慢,机收量未能取得较大的突破,其他4家糖业公司,机量也虽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并不高,当天平均机收量占压榨量的比例不足10%。
甘蔗机械收获量的发展与糖厂压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结合甘蔗收割系统工程中其他配套环节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当机械收获量达到压榨量一定比例后受其他环节影响,很难再有较大的突破,通过近5个榨季的数据分析发现,我们得出东亚糖业集团机械收获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可分为 3个阶段:第1阶段为初始发展阶段,机械化收获刚刚引入,企业进行尝试性收获,当榨季结束后,以当天机械收获量小于对应压榨线榨量的10%;第2阶段为瓶颈阶段,以机收量占对应压榨线榨量 10%~30%之间;第 3阶段为机械化收获平稳过渡阶段,以机收量大于对应压榨线榨量30%。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天气、设备等原因造成某一段时间内糖厂的机收量占的比例较高,并不代表机械收获已超越以上阶段,同时以上数据是以机收作业天数计算而并非整个榨季天数。
图1 5个榨季以来甘蔗机械化收割情况
机械化收获刚引入,企业进行尝试性收获,所以机收量不能太大,以当天平均机械收获量小于对应压榨线的榨量的10%为分界点较为合适。
2.1.1 政府政策
机械化收获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我国的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成本不断地上涨,甘蔗的收获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更严峻的是劳动力紧缺成为制糖企业正常连续开榨的突出问题。政府早在2006年开始引进国外收割机,由企业或是服务队进行购买和管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匹配的种植模式少,涉及糖厂考核指标的核心利益,机械收获的数量并不多,长时间内只是起到象征性的示范引导作用。
2.1.2 制糖企业对机械化收获的推动
2.1.2.1 国有企业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国有企业率先通过采购农机具设备,直接参与机械收获,或是成立机收服务公司独立经营,但是收割机数量增长量与收获量一直不成正比,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对机械化认识不统一,部门之间的利益掣肘,而在企业内部中机收部门往往处于弱势方,必须服从企业的整体大局利益。在还能以人工来解决砍收的条件下,他们更愿意选择人工。
2.1.2.2 外资企业
由于业务关系及企业本身特性,外资企业视野更具前瞻性,出于对未来甘蔗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未来劳力紧缺的解决途径,他们在推动机械化的过程当中更系统的去考虑机械化过程的配套问题,也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系统工程的配套环节。比如资金扶持机收运输车辆,补助由于机收造成的运量损失和待运时间长的问题。机收初期,由于机收运输车辆少、到工厂的时间也不集中,为此糖厂还通过开通机收绿色通道,让机收运输车辆快速通过并卸蔗。在机收比例还不高的情况下,在企业承受的范围内,经过实际测含杂量后,糖厂还给予扣杂补贴,补偿农户或者机收服务队的利益。外资企业的做法归结为,为机械化收获打通各个环节,购买和管理由服务队或合作社解决。这一做法极大的调动了社会积极性。
2.1.2.3 制糖企业技术改造和对机械收获的政策扶持
糖厂蔗槽仍然是传统的吊、卸蔗方式,运输车辆配备吊蔗链条,每天下午5点钟后的甘蔗进厂高峰期,由航吊将高峰期的甘蔗适当进行存储,存储量一般是正常连续压榨2 h的甘蔗量。存蔗的目的是为了次日上午7~8点运蔗车辆回厂不及时,防止断槽而一直以来采取的有效措施。这样做的目的侧重在“防”和“备”,但是随着机械化收获的发展,需要保证甘蔗的新鲜度,需要直磅直卸,为此制糖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并且要求甘蔗运输具有自卸蔗功能(切段式甘蔗无法通过航吊进行卸蔗),社会上的自卸运输车马力大,但是甘蔗密度小,机收蔗比成条蔗松散,运输量就更加少。为鼓励社会车辆参与机械化收获,制糖企业对运输车辆进行了补贴(如10~15元/t的补贴)。这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下,对刺激运输具有一定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一些企业已把卸蔗槽的改进列入年度技改项目当中。
2.1.3 机械厂家转型并参与机械研发
农机公司和研发单位引进国外技术,研发适应当地作业及配套的收割机。到机械对收一些收割机厂家和一些有能力的机械制造行家看到了机械收获发展的潜力,开始仿制和本地化国外品牌收割机,同时出台非常优惠的政策与农户合作,这类合作更像是测试收割机性能的合作,厂家几乎是免费提供设备和服务,双方的合作只是暂时性。
2.1.4 机械收获服务队
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队,即没有自己的经营主体或服务组织,只是在机械厂的支持下进行偿试性地服务。
2.1.5 农户的接受程度
受到多方面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制糖企业对机收票证的满作业量提供,让一些急于收获甘蔗的农户大胆尝试,这样的作业面积还比较少,只限于宿根蔗准备翻种的地块。这是种植户头一次看到机械在眼前收获,他们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顾虑,这是由他们感受到了机械化的发展的好处与便利,但是也看到了机械带来的损失,于是他们更愿意花几年的时间来等待机械设备的改进,人员的熟练。
以机收量占对应压榨线榨量 10%~30%之间,这个时间段的机械化收获为系统各环节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也是蔗农、糖厂、服务队利益博弈激烈时期(瓶颈阶段)。主要表现在农户机收的积极性高,机收设备数量急剧增加,糖厂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糖厂的正常生产和质量,对机收严加控制,机收量与机机械设备不成正比。
2.2.1 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力不断减少与糖厂压榨能力不断集中和提升之间的矛盾
2.2.1.1 劳动力结构变化
甘蔗产业的种植主体是广大农村自有土地承包户,主要集中于相对较落后的县区,而农户在糖厂设立的户头一般情况下是保持不变的。当农户家庭有子女成家后,蔗农通常另外申请设立新户头给子女,那么在糖厂的户头应该增加而不是减少。
进一步通过东亚糖业历年的甘蔗户变化,我们可以细分为2大类:一类是比较落后的县、区,种植户的年龄结构变化如图2所示:2009/10年榨季,41~50岁户主数量最多,占比31.8%;31~40岁和51~60岁户主数量分别位居第2、3位,分别占29.5%和18.9%;6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相对较少,分别占9.7%和10%。可见在10年前,对于劳动强度高、体力劳动重为主的甘蔗种植和收获中,主要以青、中年为主,蔗农年龄以 31~50岁的农户为主(占61.4%),50岁以上的农户占18.9%。2019/20年榨季这一数据有了明显的变化:51~60岁户主数量最多,占比34.7%;41~50岁和60岁以上户主数量分别位居第2、3位,分别占30.8%和19.8%;31~40岁和30岁以下相对较少,分别占13.5%和1.3%。种植和收获甘蔗主要以中、老年为主,蔗农年龄以41~60岁的农户为主(占 65.5%),60岁以上的农户占19.8%。该县区的农户数量从 2010年到 2020年由23149户减少到20810户,减少了2339户,减幅为10.1%。
图2 近10年来落后县(区)种植户结构变化
第二类是城镇化发展较快县(区),种植户结构变化正好与较落后地区的结构相反,详见图 3:2009/10年榨季,51~60岁户主数量最多,占比31.8%;60岁以上和41~50岁户主数量分别位居第2、3位,分别占 28.9%和 28.7%;31~40岁和 30岁以下相对较少,分别占11.1%和0.2%。种植和收获甘蔗主要以中、老年为主,蔗农年龄以41~60岁的农户为主(占59.9%),60岁以上的农户占28.9%;2019/20年榨季后 41~50岁户主数量最多,占比31.9%;51~60岁和31~40岁户主数量分别位居第2、3位,分别占 29.9%和 20.6%;60岁以上和 30以下岁相对较少,分别占14.9%和1.3%。甘蔗种植和收获中,主要以中、老年为主,蔗农年龄以41~50岁的农户为主(占 61.8%),50岁以上的农户占14.9%。该县区的农户数量从 2010年到 2020年由20983户减少到18122户,减少了2871户,减幅为13.7%。从数据来看,甘蔗产业不管是处于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县(区),还是落后的县(区),甘蔗种植户都在减少,而 2个县(区)在种植户的年龄结构来看又有不同的反映,主要原因是,经过10年的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户子女已长大成人,不愿意或是为了给家庭增加更多的收入,大多外出打工,村内只剩下没有打工技能的中老年人种植甘蔗;而城镇化发展较快县(区),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征地赔偿及附近就业的便利,一些年青人则回到了农村,与父辈分地种植,并在糖厂设立了新的户头,他们的甘蔗面积不如父辈的多,依靠征地补偿费用,以及边种植甘蔗边打工的收入,一些年青人更愿意留在了农村。
图3 近10年来城镇化发展较快县(区)种植户结构变化
2.2.1.2 制糖企业数量及产能变化
如图4所示,2013/14年榨季全区甘蔗产量连续3个榨季增长,进厂量突破7000万t,各制糖企业在前2个榨季好的形势下不断的推动技改项目,通过扩建扩改增加压榨量,增产的同时压榨能力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69.19万t/d,糖厂开榨厂家数量为103家,平均压榨能力为6379 t/d。从2015开始政府主导制糖企业兼并重组,到 2019/20年榨季开榨糖厂数量减少到82家,压榨能力为59.99万t/d,平均压榨能力为7316 t/d。制糖企业的兼并重组,使原料蔗越来越集中于优势区域,各制糖企业日榨能力的提升,则在原来的蔗区内需要增加更多的劳动力,而人口逐渐老龄化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加剧了糖厂日榨能力提升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矛盾。机械化收获开始得到一些制糖企业的重视。
图4 近10个榨季广西区内制糖企数量及压榨能力变化
2.2.2 第2阶段的主要特征
2.2.2.1 政府一系列鼓励机械化政策出台
2013年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13]36号)文件,在 2014年取得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印发实施《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从国家层面规划建设我区500万亩“双高”基地。经过连续5年的推动,2019年底“双高”面积累计完成了33.497万hm2,为规模机械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地区近几年出现了不少的甘蔗种植大户、合作社以及甘蔗现代农场。
2.2.2.2 制糖企业对机械化收获的推动
⑴国有制糖企业土地优势:国有企业拥有较多的直营或间接由职工经营土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也成为了制约甘蔗种植新技术、新模式引入的障碍。国营企业的土地优势,受农户改种的威胁少,甘蔗种植面积相对较稳定,即使甘蔗面积减少后也能从规划轮种其他作物的面积进行整种植,保证甘蔗的有效面积。体制的优势让制糖企业的高层安于传统思维和方式,通过技改、高糖品种推广,只要每年的硬性指标(产糖率)能够顺利完成,就是企业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大的效益。虽然也在机械化方面进行一些尝试,但是机收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机收蔗带来的杂质对产糖率较大损失,因此,对机械化的发展产生了抵触情绪。但当国企确定发展机械化收获,并配套相应的机械化技术,我们相信基于土地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并且机械化发展速度将比其他任何企业要快得多。
⑵外资企业的技术优势:外资糖企为稳步推进甘蔗机械化发展,与海外业务公司合作建立国内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并建立一支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的专业队伍,这些掌握全程机械化技术的人员不仅掌握国外农机农艺关键技术,又能针对国内当前阶段提出适应本地机械发展提出改进方案,为推动标准化种植模式的发展,这些企业还针对宜机化建设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农户对甘蔗地进行标准化建设。例如,以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为例,在2014年底实施了现代农场项目,对甘蔗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同时该集团高层要求从源头来推动机械化发展,思想上从高层到一线员工达到统一。
⑶制糖企业技术改造和对机械收获的政策扶持:对内的技术改造。国内一些糖业集团为适应机械化收获而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犹其对翻板卸蔗槽的改造力度最大,如图5所示。目前大多企业翻板卸蔗槽的改造主要是为了与目前甘蔗运输条件相适应。即要满足机械化收获需要,又要考虑天气等因素影响无法机械化收获情况下,继续满足卸除条蔗的需要。
另外,工厂采取“二步法”制糖工艺也有利于促进甘蔗机械化的发展。由于机械化收获带来较多的杂质(相对目前人工),一步法制糖工艺处理难度增加,生产的白糖品质不稳定。二步法则不同,对第一步生产出的原糖品质要求不高,通过结晶提纯等物理方法,生产高品质的精制糖。
对外机械化收获的扶持政策:各企业之前对机械化的扶持力度各不相同,但主要分为几大类:一是扶持建立宜机化的作业面积;二是扶持服务队购买农机设备;三是对机械收获含杂进行补贴。虽然,各制糖企业出台的政策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在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造成了服务队服务热情的差异,也造成了各糖企之间收获量的差异。
图5 糖厂对翻板卸蔗槽的改造
⑷机械厂家转型并参与机械研发:与第一阶段的机械研发队伍不同,一些大型国有机械制造企业通过设立农机公司或是兼并、收购等发式,快速加入到农机设备的研发和推动当中。他们利用资金、研发、生产线、管理优势等,快速占领市场,成为机械化设备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和设备来源。但由于地块条件和农户接受程度的限制,甘蔗收割机增长的速度与作业量不成正比,单台机械的平均作业量与设计作业产能相差较大。
⑸机械收获服务队:真正意义且参与甘蔗机械化服务的全队相继成立,一方面的政府对于购机的补贴力度较大(购机补贴占农机设备价格的 30%左右),另一方面是农机厂家为推动农机设备的推广扶持建立具有独立经营的服务队伍。同时这些服务队伍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服务设备和服队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农机设备的快速增加,熟练、高效的作业机手成为各服务队争抢的热门,也造成了机手的成本居高不下,一些服务队负责人甚至不敢得罪机手。
⑹农户的接受程度:蔗农、服务队、糖厂各方从原来一味追求产量效益(单方效益)意识转化为平衡多方效益意识转变。基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紧缺,在整个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各方越来越清晰认识到解决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甘蔗的机械化发展,伴随机械化的发展同时,需要一种新的种植模式与机械化结合,才能协调各方利益冲突,这样的种植模式要求产量适中,机械化效率高,机收蔗整体糖分高。经过第一阶段的尝试与探索,蔗农、服务队、糖厂各方从原来一味追求产量效益(单方效益)意识转化为平衡多方效益意识。但是由于国内农户就业途径和就业能力有限,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还比较强烈,对土地的流转价格期待较高(15000~18000元/hm2),这无疑提高了蔗农的利益,挤压了承包户或是服务队的利益,平衡的推动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比如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
以机收量大于对应压榨线榨量30%为分界点。一些配套设备设施得到完善,糖厂、服务队、农户形成利益均衡共识,并以具体的形式实施。
2.3.1 种植户的更新换代
一些有文化、懂农业、懂经营、爱农业的新型甘蔗种植户产生,这些种植户出生在本地,通过较合理的价格或是较合适的合作模式(比如,以保底吨数为起点,进行代耕、代种、代管、代收,超产部份进行比例分成)把土地集中管理,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这类合作模式目前已在广西崇左市扶绥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公司蔗区出现。而这一模式的产生,一是基于田间的灌溉条件,二是服务者对于自身技术的自信。
2.3.2 糖厂、种植户、服务队建立更为密切,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机械化发展过程其实是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只有利益的平衡才能保证三者健康发展,一些国外的甘蔗收购价格我们可以借鉴,比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多年的甘蔗支付系统和价格公式是基于甘蔗的蔗糖含量和糖价,由政府决定,在1916年这个分配公式被引入的时候,是由当时糖业生产关系、商业含糖量(CCS)回收率经验值90%、甘蔗平均商业含糖量(CCS)12个单位这些因素决定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Pc代表甘蔗价格,Ps代表糖价,0.578是一个澳元金额常数,这个常数随时间而增加,在2000年它是0.578澳元。
公式中体现了对种植户和糖厂的刺激措施。糖厂的收益是12个单位CCS中的4个,其余的给种植者,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收益的大约 2/3归种植者,1/3归糖厂。鼓励糖厂寻求更有效的提糖技术,增加蔗糖的回收效率,而增加的利润归糖厂所有。
国外的模式不一定适应国内的发展,仍以品种、蔗重为支付甘蔗款的情况下,一些帮助管控的含杂的辅助工具应该得到研究和发展,例如通过组织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功关开展机械收割预估含杂系统,从品种、地型条件、种植农艺、设备性能、服务组织、作业当天天气情况等对待收地块的参数设定,并预测含、损失等相关数据告知农户和糖厂质检部门,农户同意收割后,当收割的第一车拍摄图片并上传。质检部门根据预估系统得出的含杂结果及第一车的机收质量图片,对比接下来的该农户、该服务队进厂的所有甘蔗质量,并进行合理的调整。这一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农户预知道机收的效果、影响机收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有利于土地整治、种植农艺等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各方对扣杂依据来源信服,减少糖厂质检的工作量和提高效率。图6表示国外在网络上建立的机械收获数据预估系统。
图6 国外在网络上建立的机械收获数据预估系统
2.3.3 标准化甘蔗生产模式建立,机械作化作业面积、作业效率得到提升
经过机械化发展的第2阶段,土地整治的标准化,甘蔗种植农艺的标准化,机械收割作业的标准化等到广泛共识和应用,标准化甘蔗生产的面积越来越多,机械作业的效率和单机作业量得到提高,作业服务费用与国际差距进一步缩短。
2.3.4 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⑴坡地宜机改造项目资金支持:广西天气复杂,甘蔗收获期雨水较多,切段式收割不能完全满足糖厂榨蔗需求,还需要其他机械收获模式配套,如割铺机及归堆装蔗机械,未来这部分机械的成熟将成为全程、高效、机械收获的最主要补充方式。广西糖业种植条件基础差,甘蔗种植地块为旱坡地为主,连年单一种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甘蔗的种植、管理、砍收全部依赖于人工。土层越种越单薄,甘蔗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由于旱坡地占的比例较高,只有降低该部份的甘蔗成本才能从总体上提高甘蔗的竞争力。主要作法如下:根据土质和坡度选定田坎高和侧坡,计算田面宽度,也可根据地面坡度、机械作业需求等线决定田面宽度,然后计算田坎高(见图7)。田面愈宽,耕作愈方便,但田坎愈高,填挖土方工程量愈大,田坎也不易稳定。
对于甘蔗种植而言,考虑机械作业的便利性及土地利用率,田面宽度应不小于4.5 m。每级田面可种植1.85 m(或1.6 m)行距甘蔗2行,田坎高应小于2 m,红壤土质地区田坎侧坡应不大于80˚。
⑵基础设施及信息化政策支持:机械化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于信息化的依赖进一步加强。如导航基站的建立及导航设备终端将广泛应用于大型农场、合作社及服务型组织。正确使用导航设备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建立功能较为全面的管理服务平台,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时间进行长时间。
图7 坡地宜机化改造
2.3.5 糖厂更注重砍运的安排和成本的控制
⑴运输系统中的运输车和管理模式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变。图8为澳大利亚Maryborough糖厂机收蔗卸蔗平台及运输车。主要是从运输车型及运输司机方面进行改革,使运输的效率,运输量得到很大的提升。有利于提升甘蔗的新鲜度,运输司机得到正常的休息,减少排队时间。
⑵砍蔗变得更有序,种植不担心砍蔗。砍蔗的工作不再是种植户每年所担心的事情,砍蔗变成糖厂和服务队的主要工作。经过前一阶段糖厂区域性引导农户种植甘蔗品种,形成早、中或早、中、晚品种种植格局,有利于糖厂有序、连片安排砍收,对于春节前无法机收或未轮到收获的区域,由糖厂预付一部分甘蔗款给农户,解决农户的顾虑又能稳定蔗区。插花式的种植、收获模式逐渐被连片、统一种植、砍收模式所取代。
图8 澳大利亚Maryborough糖厂机收蔗卸蔗平台及运输车
甘蔗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参与机械化各方提升认识,认清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根据当前阶段不断优化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针对当前机械化阶段(第1、2阶段),应注意以下问题:
从2014年开始广西开始全面开展“双高”项目,农户种植利益分析:一般情况下,农户甘蔗种植纯收益在1~2 t甘蔗(7500~15000元/hm2),若加上自己的劳动力成本6000~7500元/hm2(指的是农户自己种植、管理成本。农户以互助组形式解决砍收问题,自己种植时并不把收割砍工费用计算在内),农户甘蔗种植的理想期望收益在 13500~22500元/hm2,所以农户的种植产量达到90~120 t/hm2的产量才达到以上收益。对于土地流转户而言,地租在15000~18000元/hm2,已包含了农户种植、管理等劳动力的费用,但是这个费用已被转租的农户以地租的形式拿走,造成甘蔗的生产成本增加。一些承包户无法单纯依靠甘蔗产出收益生存而被淘汰。目前政府出台机收补贴30元/t的政策,只是起到机收效率低补偿性作用,补偿了机收服务队的利益。对于引导新的种植模式的种植户,建议政府从平衡各方甘蔗利益相关者出发,解决土地承包者翻地的成本,如以深耕深松、机械种植、中耕管理等方式补贴,补贴金额6000~7500元/hm2,非种植期则补贴3000~3750元/hm2。在新型的合作模式和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资金扶持,让一些管理大型农场的人员真正能够经营下去,并成长起来,成为新型农民的代表和传播者。
3.2.1 砍收时间
根据近10年降雨统计(东亚集团数据),进入5月份以后降雨天数开始增多,直到11月份降雨天数开始减少,从11月开始到次年2月中旬为甘蔗机械收获的黄金时间(如图9中浅绿色区域),2月中旬到3月中旬是机械减缓时间段(如图9中浅黄色区域)。大多数糖厂开榨的时间为11月中下旬后,机械收获只占黄金收获时间内的90天,除去降雨天数影响,有效机收的时间仅为50~60天,严重制约的机械化发展的作业时间需求。为此,为适应机械化收获的黄金时间段,糖厂需要将开榨时间提前20天左右,意味着于11月初开榨。这需要糖厂从甘蔗的品种结构调整,榨前测定甘蔗的成熟度来统筹安排砍收,才满足提前开榨的要求并达到糖厂利益的最优化。
3.2.2 品种结构调整
近几个榨季以来各糖厂榨季时间多数在100天左右,按早、中熟品种比例 40%∶60%种植比较适合,若糖厂榨季天数达到120天以上,可以按早、中、晚熟品种比例 20%∶50%∶30%进行种植。在品种面积、种类处于混乱阶段,目前一些糖厂已采取针对每一地块锤度快速测定来决定是否同意发放票证砍收,比如一些糖厂要求田间锤度大于19%以上才能砍收,这也是区别早、中、晚熟品种的有效办法,只是花费的人工和设备费用成本较高。
图9 2009~2018年度1~12月份降雨天数分析表(东亚集团蔗区内数据)
3.2.3 宜机化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及标准建立
合理的地块规划和整治,也是有效增加机械化作业时间的办法,通过地块科学规划、整治,实现防涝和快速排水。
制糖企业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为了激发各利益方从各自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于是通过建立标准来引导。制糖企业与种植户之间是一种购销关系,而这一关系还涉及服务方,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甘蔗收购标准来约定三方的利益与义务。标准化的建立是让农户知道要怎么样种植好甘蔗,才能够让机械收获更好更快的完成,同时也让机收服务队从维修机械设备、自身的驾驶技术等方面去改进,减少甘蔗损失和提升收割质量。
标准化的建立应服务于行业的发展,而不应是行业发展的阻力,未来机械收获的甘蔗收购标准将完成它的阶段性使命,取而代之的是甘蔗种植标准化、管理、收获标准化。
3.2.4 多种机械化模式相辅相成存在
甘蔗机械化收获有2种方式,一种是切段式,另一种是整杆式[5]。在人工不断紧缺的形势下,整杆式机械化收获将是对人工的有效补充,我们所说的整杆式是指作业成本低廉,设备操作简便,具有集中归堆功能的割辅机。伴随这类割辅机对应的农艺要求、配套甘蔗收获前剥叶处理等环节的改善,以用未来制糖企业对于甘蔗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放宽,割铺机及归堆装蔗机械的成熟将成为全程、高效、切段式收获外的最主要机械化收获补充方式。
3.2.5 砍蔗先后原则及区域化管理
传统的砍运方式是以先宿根,后新植,先远后近的方式进行甘蔗砍收,这样的方式是针对近几十年来甘蔗的种植条件和充足劳动力而制定的砍收原则,有利于制糖企业平衡收榨,但是这种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甘蔗的砍运和糖厂的管理需要,尤其是机械化发展的需要。过去的插花式砍收基础在于充足、低廉的劳动力,但是近几年这一基础已被打破,插花式砍收方式,让砍收落后的农户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担心没有人工来帮助砍收,这一些农户并不在少数(春节后仍有1/3蔗农的甘蔗未能砍收进厂),事时证明,近几年来一些糖厂并没能像以前一样顺利平衡收榨,一些糖厂停榨后,数千上万吨的甘蔗未能及时砍收入厂,只能调往其他未停榨的糖厂压榨。因此,我们提出区域化砍收作为制糖企业未来平衡收榨的原则。甘蔗种植标准化建立后,利益平衡观念达成广泛共识,土地的经营权逐渐转移到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种植户手中,使得甘蔗种植按统一品种、统一植期、统一种植模式在统一区域内实现。甘蔗机机械化收获能够在榨前统一安排,任务统一分配,机械数量和对应的作业量都能预先安排,有利于各方机收前作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机械收获的作业服务质量也能得到较好的控制。由于作业量已预先知道,机收服务队的利润也能够预知,为此,作业服务费也可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针对目前蔗区开放的政策,对于一些安排在后期的机械区域,则需要制糖企业出台一些稳定蔗区的政策,例如签订收购合同,同时针对某个时间段内(春节前),还没能机收进厂的农户,预付种植户甘蔗面积50%的甘蔗款作为定金。区域化种植、砍收,有利于稳定甘蔗种植面积,有利于稳定后期甘蔗的砍收,有利于甘蔗持续化的发展。
村屯作为种植户活动最小的社会集体,他们更希望在集体内公平对待,甘蔗砍收也是如此。票证的安排对于局外人来说只是一张纸,但是对于农户来说就是钱,是一年来的希望。公平是他们的迫切期望,也是对糖厂信誉的认同!对于农户来说这样的公平又有些狭隘,只要在他们所熟悉的集体内就满足了,集体外他们并不关心。只要能拿到部分预付款,集体内待遇一致,糖厂的全局安排他们也会理解和支持。
3.2.6 运输管理方面
随着甘蔗的机械化发展,与机械化收获初期的运输政策不同,单纯开通绿色通道已不适应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当机械收获量达到这一阶段量时,人工砍蔗的运输与机械收获的运输车辆矛盾进一步激化,2种运输车的数量相当,甚至某个时间段内机械化收获排队车辆多于人工砍蔗的运输车辆,开通绿色通道已不能有效解决机械收获量的增加带来的问题。现有车型及车车辆的优势在于,一是车辆可以进行简单改造,增加自动开、关门功能,可实现运输机收、人工砍收。二是现有车型社会车辆众多,且较便宜,可通过运输服务队吸引加盟或托管形式,进行统一管理、调度。三是运输服务队与糖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有关系,防止中途受高价运费诱惑,而引发混乱。目前是甘蔗市场开放的初期,加强甘蔗的运输管理,仍然是制糖企业重要课题。
甘蔗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农户、服务组织、糖厂、管理部门(政府或其代理机构)四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受到基础条件及配套设备、设施及人员因素等制约,我们应认清我们发展甘蔗机械化所处的阶段,并根据当前阶段提出具体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处理好各方利益及完善配套设施才能使甘蔗机械化有好有快发展,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