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平扫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

2020-07-10 09:38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徐州221002
罕少疾病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密度颅脑栓塞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江苏 徐州 221002)

高晶晶 刘 颖 李绍东 李江山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最早在1825年由Ribes描述,约占脑血管意外事件的l%到2%[1],而且常见于年轻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约出现在90%患者中,癫痫发作、视力下降、神经功能障碍等。影像学检查在颅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情况下,颅脑CT平扫是CVST首诊的检查方法,因其快速、经济并广泛使用,而且有助于排除其他急性颅内病变,如出血、梗死及占位性病变[2]。以往文献报道CT平扫在CVST诊断中的敏感性较低[3],随着多排螺旋CT的进展,敏感度和特异性有所提高[4-5]。因此,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评价颅脑CT平扫诊断急性CVST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回顾性分析急诊入院可疑颅内静脉窦栓塞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入组标准:患者就诊后进行颅脑CT平扫检查,并且在随后24小时内进行头颅CTV检查。连续纳入35例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年就诊的患者,男性18名,女性17名,年龄范围18~64岁,平均年龄33岁。

1.2 检查方法 (1)设备和参数:采用GE Li-Speed16排螺旋CT扫描,取仰卧位,头稍向后仰。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50mA,矩阵512×512,层厚5mm。脑静脉CT成像(CT venography, CTV):经肘静脉注射碘普罗胺注射液(370mg/ml)后行CTV检查,注射剂量为1.5ml/kg体重,注射流率为3.5~4.0ml/s。取仰卧位,头稍向后仰。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50mA。矩阵512×512,螺矩0.5。标准算法重建。

1.3 图像分析 在不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和诊断结果的情况下,两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学医生利用PACS系统分析所有患者的颅脑CT平扫图像,意见不一致时,以两位观察者讨论最终结果为准。系统性评估: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直窦(straight sinus,SS)、下矢状窦(inferior sagittal sinus,ISS)、右侧横窦(right transverse sinuses, RTS)、左侧横窦(left transverse sinuses,LTS)和右侧乙状窦(right sigmoid sinuses,RSS)和左侧乙状窦(left sigmoid sinuses,LSS)。另外还包括右侧颈内静脉(right internal cerebral vein,RICV)、左侧颈内静脉(left internal cerebral vein,LICV)、皮层静脉cortical veins和Galen静脉(vein of Galen,GV)。测量并记录栓塞静脉的CT值、脑实质的水肿和脑出血情况。非静脉窦血栓者,测量并记录三个以上能清晰辨别的静脉窦CT值,记录其平均CT值。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颅脑CT平扫诊断CVST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率。非颅内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与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静脉窦平均CT值进行非配对t检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界定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共35例患者入组,其中1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0岁。患者出现头痛(11例),突发意识丧失(2例),抽搐(2例)症状。上矢状窦是最常见的梗阻部位,其次是右侧横窦(表1)。颅脑CT平扫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9%。

14例患者栓塞静脉窦的平均CT值为66.5HU,21例对照组静脉窦平均值为53.4HU,栓塞静脉窦平均CT值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以病例组与对照组数据进行ROC分析,以CT值为58HU为筛查急性静脉窦血栓的临界值时,曲线下面积为0.929,诊断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86%。

3 讨 论

表1 14例CVST患者颅内静脉窦梗塞部位及脑实质病变

CVST是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中青年女性多见,平均年龄38岁,多以急性和亚急性起病[6]。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是诊断CVST的重要手段,颅脑CT平扫往往是病人首诊首选的检查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颅脑CT平扫在急性CVST方面的诊断价值。

CVST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两大症候群:(1)颅内压增高症状,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和视物模糊;(2)局灶性脑神经功能症状,包括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及皮质刺激症状。其中头痛为CVS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本组研究中78%(11/14)患者头痛是其唯一的症状。CVST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口服避孕药、怀孕及产褥状态是最常见的诱因。在本组研究中14例CVST患者中5名处于产褥期,主要因为产褥期患者处于获得性高凝状态[7]。

颅脑CT平扫诊断CVST的直接征象包括:绳索征、三角征、静脉窦高密度影像;间接征象表现为静脉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8]。CVST最直接最可靠的征象是栓塞静脉窦的密度增高,例如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后在轴位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三角征”,皮层静脉急性栓塞表现为条索状高密度影,简称“条索征”。本研究中,上矢状窦是最常见的梗阻部位,其次是右侧横窦。除了密度增高的表现以外,急性栓塞的静脉还会出现管径增宽的表现。在CT检查中,任何不对称或局部的静脉密度增高,都应该考虑急性CVST的可能性,而且这一时期溶栓治疗效果最佳。急性期血栓的密度相对于流动的血流密度较高,但是血栓的密度会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而减低,因此在CT平扫上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静脉窦栓塞诊断很困难。

图1-6 女,27岁,产后第6天出现头痛。图1-3 颅脑CT平扫;图1-4 右侧横窦、右侧乙状窦示条状高密度影;图3 右侧颞叶大片状脑梗塞灶影,内示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图4-6 颅脑CTV检查显示右侧横窦、乙状窦内示低密度充盈缺损影;图7-14 男,21岁,枕后部疼痛5天。图7-10 颅脑CT平扫 左侧横窦(2a)、大脑大静脉(2b)、大脑内静脉(2c)、上矢状窦(2d)密度增高,静脉窦平均CT值约55HU,误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图11-14 颅脑CTV检查显示静脉窦扩张,管腔内未示明显充盈缺损。

脑静脉闭塞后可引起静脉性梗死及局部脑水肿。其次,静脉窦栓塞引起静脉引流障碍,导致静脉高 压[9]。本组患者出现静脉源性脑梗死5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及脑出血的部位与梗塞静脉相对应,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推测梗塞可能的部分。额叶、顶叶及枕叶的病变,特别是双侧同时出现时,往往提示上矢状窦的栓塞或皮层静脉的栓塞。颞叶的病变往往是由于横窦或乙状窦的栓塞,而丘脑等深部脑组织的梗塞、出血往往发生在颅内深静脉栓塞的情况。

近年来,多层螺旋CT迅猛发展并在临床广泛应用,研究及实践表明CT平扫对颅脑静脉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0-12]。有研究报道CT平扫结合临床诊断静脉窦血栓敏感度可达88.6%、特异性100%[12]。本研究中诊断的敏感性较高为100%,特异性为79%,最常见的引起假阳性的原因是高血红素或高血细胞比容水平[13]。本研究一例低颅压患者,由于硬膜窦扩张,脑脊液中蛋白、血细胞增高[14],CT平扫表现为弥漫性硬膜窦密度增高,此时难与静脉窦栓塞的高密度征象相鉴别。为了提高静脉窦高密度征象的检出率,可以进行静脉窦CT值的测量。本研究中静脉窦栓塞的患者静脉窦CT平均值为66.5HU,对照组的静脉窦CT平均值为53.4HU,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ROC分析结果显示,当临界值取58.5HU时,可获得最大的曲线下面积。这一结果与黄展坤等[15]得出的临界值68.5HU相比偏低,推测差异可能与受检人群、样本量、测量误差等有关。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颅脑CT平扫上出现静脉窦高密度征象的患者,当静脉窦CT高于58.5HU,应高度怀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进一步选择CTV、MRV或DSA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高密度颅脑栓塞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肉鸡支气管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