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0-07-09 19:56王芳王楠楠
中国商论 2020年1期

王芳 王楠楠

摘 要:非工作时间的工作性通讯技术使用,给员工造成了技术入侵生活的压力。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技术入侵生活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机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来自我国制造业和IT行业的374份有效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入侵生活会带来工作焦虑,增加员工的情绪耗竭对离职意愿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技术入侵生活对离职意愿的内在机理,也为管理者在数字科技时代更好地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技术入侵生活  工作焦虑  情绪耗竭  离职意愿  资源保存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1(a)--03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员工的工作时间、地点及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手机、互联网、微信和QQ等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组织可以随时随地与员工保持工作联系。客观上来看,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企业员工更灵活地应对工作需求,提高了工作灵活性与控制感[2]。

然而,工作效率的提升往往以破坏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为代价。当前最普遍的职场现象就是企业员工在工作时间之外还要时刻保持“待命”状态。不仅如此,员工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系统、技术和工作流程来适应企业信息通讯技术的更新,迫使员工在工作之余还要继续学习,这种工作不断入侵员工的生活,导致工作和家庭边界模糊,就会使员工产生“技术入侵生活(Techno-invasion)”的压力[3]。相关研究曾表明,当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内仍使用各类技术与工作保持联系时,将会导致婚姻家庭不幸福以及更多的工作与非工作冲突等各种负面结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避免技术入侵生活给员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管理学者和业界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学者大多探讨技术入侵生活如何影响角色压力和工作满意度,而对于技术入侵生活是否会导致员工离职意愿的研究还不多。事实上,企业中员工离职日益普遍,特别是优秀员工的离职对企业而言是很大的损失。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下,技术入侵生活压力是否会造成员工离职现象更加严重?这是有待求证和探讨的重要问题。过去的研究发现工作焦虑和情绪耗竭是预测员工离职意愿的重要变量。因此,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从工作焦虑和情绪耗竭两个视角探讨技术入侵生活以及如何影响员工的离职意愿,帮助管理者正确看待信息通讯技术的利弊,并为企业如何降低员工离职率提供新的思路。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基础

1.1.1 资源保存理论

Hobfoll(1989)最早提出了资源保存理论,他从资源丧失和资源受益的角度阐释了工作压力、精力耗竭的缘由[4]。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试图保留现存资源并设法获取新资源,其中的资源包含物质资源,如住房、不动产等,个体资源如自我效能感,还有朋友、权限等条件资源和时间、精力等能量资源。当员工消耗特定资源却无法换取预期回报资源时,就会产生倦怠感和焦虑感。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失去资源时会产生消极情绪,并且产生工作焦虑、工作倦怠[5]。资源保存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组织中的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离职等问题的内在原因。当工作和家庭在资源分配上产生冲突,特别是工作频繁入侵生活时,员工会为了保存他们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源,如家庭幸福感或生活满意感,而产生诸如工作倦怠和离职的回避行为。

1.1.2 技术入侵生活

技术入侵生活是指由于使用信息通讯技术,打扰了员工的私人生活,如在工作之余还要腾出时间学习新技术,还需要与工作保持24小时联系,模糊了工作和个人生活的界限[3]。过去关于技术入侵生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的采纳研究上,后来逐渐转换到组织行为领域[6]。舒琴等(2010)证实技术压力会导致角色超载和员工角色间发生冲突[6]。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广泛使用,员工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系统、技术和工作流程[4]。企业使用信息技术,迫使员工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与工作24小时保持联系,使得工作不断入侵员工的生活,造成工作和家庭边界模糊,进而引起消极的压力反应。舒琴等(2010)结果证实技术压力会增加职工的角色间的冲突和角色超载,职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或者精力与技术保持同步,学习更新软件等,增加了职工潜在的角色任务,进而引起职工承担的角色之间出现冲突和超载[6]。Gaudioso(2017)在研究技术入侵生活如何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发现技术入侵生活会增加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和痛苦、紧张等情况[13]。

1.2 研究假设

1.2.1 技术入侵生活和工作焦虑

工作焦虑是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如忧虑、恐惧和焦灼不安。工作焦虑在超过个体负荷时会产生负面影响。赵然等(2005)在研究护理群体的工作压力时,发现护士的工作焦虑水平随着工作压力的升高而升高[7]。类似的结论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得到了验证,李伟等发现高压力容易引发大学生焦虑或是抑郁。技术入侵生活时技术压力的一个维度,当员工在工作中频繁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引发工作家庭冲突时,会导致员工焦虑。

H1:技术入侵生活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工作焦虑。

1.2.2 技术入侵生活和情绪耗竭

情绪耗竭是压力源导致的一种压力反应结果,是个体过度内耗(心理、物质资源等)后产生的一种感觉[8]。当技术入侵生活时,员工需要在休息时间学习新的技术或者被迫一直与工作保持联系,个体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个人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当员工在工作中消耗大量的资源,分配到家庭的资源就会减少,使员工不能很好地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技术入侵生活也意味着员工会进行高强度的精力消耗,很难从工作中脱离,感到工作疲惫。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个体总是会保护现有资源和努力获取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当员工消耗的资源不能得到补偿时,引起员工的资源失衡,会使员工感到焦虑不安,使员工产生情绪耗竭。在过去的研究中,李宗波等(2013)在研究工作投入和情緒耗竭时发现,当员工工作投入水平过高时,过度消耗的资源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偿,就会引起情绪耗竭[9]。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技術入侵生活显著正向影响情绪耗竭。

1.2.3 离职意愿、工作焦虑和情绪耗竭

离职意愿是指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离开组织的意愿。员工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继而选择逃避或离开。相关研究证实,员工的焦虑情绪会导致组织员工离职流失[10]。本研究提出假设:

H3:工作焦虑对离职意愿起到显著正向影响。

情绪耗竭会使员工对组织产生厌烦情绪,继而导致员工产生离职意愿。资源保存理论认为,如果员工在工作中付出的情绪劳动和情绪资源没有得到组织及时弥补的话,员工将会产生情绪耗竭的反应[11]。当情绪资源耗尽时,员工有可能会采用逃避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情绪资源,长期下去,员工将产生离职意愿。席燕平(2016)在研究中发现当员工感到情绪耗竭时,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激情和斗志,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投入,如果员工不能及时地宣泄这些消极情绪,员工很难投入到工作中,会想逃离所在的组织,换句话说,也就是产生离职意愿[11]。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4:情绪耗竭显著正向影响离职意愿。

2 研究方法

2.1 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采用现有文献中成熟的量表,以确保量表的信效度水平,并结合具体研究情境进行适当修改。其中,使用4个题项测量技术入侵生活,量表来自Tarafdar[12]等。工作焦虑包含4个题项,主要改编自Jonge等的量表。采用4个题项测量情绪耗竭,离职意愿采用3个题项。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均采用Likert7点量表进行测量,1~7表示从“非常反对”到“非常同意”。

2.2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收集数据,以我国IT行业和制造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为调查对象,采用线上问卷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402份,最终收回的有效问卷374份。其中男性占42%;年龄大多分布在26~35区间(75.1%);本科学历占比86.4%;近90%的调查对象工作年限大于五年;月收入在3000~5000的占22%,5000~10000的占57%;基层员工和普通员工分别占18%和19%,中层员工和高层员工分别占49%和14%。

3 结果

3.1 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技术入侵生活、工作焦虑、情绪耗竭和离职意愿的Alpha值分别为0.812、0.853、0.846和0.809,都大于0.7,表明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

本研究使用标准化载荷、平均方差提取量(AVE)以及组合信度(CR)等指标进行聚合效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潜变量的标准化载荷为0.58~0.90,都大于0.5的门槛值;技术入侵生活、工作焦虑、情绪耗竭和离职意愿的AVE分别为0.667,0.777,0.763和0.602,均大于0.5;同时,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CR)介于0.823~0.929区间,均高于0.7,以上结果表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利用AVE平方根与变量间相关系数比较检验量表的区分效度,表1所示的结果表明,各因子AVE的平方根(表1中对角线黑体数字)均大于相应各因子相关系数,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3.2 假设检验

本研究运用Amos17.0软件进行结构模型检验。本研究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如表2所示。分别为χ2/df=2.67,SRMR=0.0425,RMSEA=0.067,CFI=0.969,GFI=0.923,IFI=0.969,表明本模型与实证数据拟合程度较好。由图1可知,技术入侵生活对工作焦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93,P<0.001),H1成立;技术入侵生活对情绪耗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3,P<0.001),H2成立;工作焦虑对离职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29,P<0.001),H3成立;情绪耗竭对离职意愿的正向影响显著(β=0.264,P<0.01),H4成立。

4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工作焦虑和情绪耗竭作为中介变量,揭示了技术入侵生活对离职意愿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技术入侵生活会增加员工的工作焦虑和情绪耗竭。技术入侵生活水平越高,员工则会感知到更高的工作焦虑和更严重的情绪耗竭。此外,我们还发现工作焦虑和情绪耗竭都会增加员工的离职意愿。

从理论角度来看,本研究深入扩展了技术压力文献中关于技术入侵生活维度的研究,更加全面的揭示了技术入侵生活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机制。此外,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对组织绩效和员工效率的积极作用,本研究则更关注于信息技术展开工作给员工和组织带来的“黑暗面”,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管理实践角度来看,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关心员工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问题,减少技术入侵生活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潘清泉,韦慧民.非工作时间的工作相关电子通讯与员工情绪耗竭和离职意向的关系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10).

Ragu-Nathan T S,Tu Q.The Consequences of Technostress for End Users in Organizations:Conceptual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8,19(4).

王刊良,舒琴,屠强.我国企业员工的计算机技术压力研究[J].管理评论,2005,17(7).

Hobfoll S 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3).

Shirom A. Burnout in work organizations[J].Ohio Geological Society,1989.

舒琴,王刊良,屠强.计算机技术压力影响角色压力的实证研究——基于组织支持理论视角[J].情报杂志,2010,29(4).

赵然,方晓义.护士工作压力、A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

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J].2003,52(1).

李宗波,李巧灵,田艳辉.工作投入对情绪耗竭的影响机制——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的研究[J].软科学,2013,27(6).

丁雪,张骁,杨忠.“一心多用”研究:理论梳理及未来展望[J].经济管理,2017(05).

赵慧军,席燕平.情绪劳动与员工离职意愿——情绪耗竭与组织支持感的作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2).

TARAFDAR,MONIDEEPA,Qiang T U,et al.The Impact of Technostress on Role Stress and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724(1).

Gaudioso F,Turel O,Galimberti C.The mediating roles of strain face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translating techno-stressors into adverse job outcom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 69(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