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及对策

2020-07-09 19:56韩飞张丽莎
中国商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对策

韩飞 张丽莎

摘 要:在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金融成为物流企业必要的业务形式。对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与金融产业结合形成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流问题,并且能够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提供契机。本文对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结合供应链金融现状,分析了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所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1(a)--02

1 研究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供应链金融业务在西方金融机构中发展迅速,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 2014年就已突破十万亿。随着国家对于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2016年供应链金融增速达到平稳,2017年突破13万亿, 2020年预计将达到15万亿。我国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主要集中供应链金融能有效降低企业在融资时的风险敞口和供应链金融成为金融机构新增的利润增长点两个方面。例如:张英婷在2018年指出供应链和金融二者应该协同发展,将物流业作为基础,将企业和消费者纳入自身物流系统中,同时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以此增加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与传统金融服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服务将管理作为基础,将商流、物流、信息流紧密结合,市场上参与主体更多,业务流程也更为复杂,融资服务的主体更为广泛。下面将对经营、质押物、操作以及信用四类风险进行分析。

2.1 经营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各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供应链上参与的主体主要有供应链金融的组织者、需要融资的企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和在运营中的客户企业。对于需要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因为机会主义引致的风险。针对这些供应链上的主体进行分析,主要从运营情况、盈利能力和财务指标等方面展开。对于营运过程中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变化要特别关注,在企业运营中加强监管,当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2.2 质押物风险

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常常伴随着货物质押等形式,所以质押物风险也是供应链金融的一部分,物流企业质押物风险主要有质押物选择风险、质押物保管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风险和质押物所有权风险,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1)质押物选择的合理性。质押物选择的合理性可能会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造成一定风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质押物的合法性,质押物的所有权必須明晰,并且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应该符合法律的质押物的要求。其次,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定要强,受到质押物市场价格影响,质押物选择一定要以易卖、容易储存、投机性小作为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对于质押物进行考量,并且做出相应评估,减少由于质押物选择造成的风险。

(2)质押物市场价格风险。质押物的市场价格变动风险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一部分,质押物的种类主要分为库存商品、半成品以及原材料等,这些商品都会受到市场价格风险变动的影响,市场价格变动导致质押物价格降低。针对这种风险,企业管理者要根据质押贷款模式对不同质押物提供不同质押率。

(3)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风险。质押物通常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流动,可能会出现质押物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在进行质押物抵押时,物流企业需要充分考察质押物所有权归属,辨别质押物所有权是否合法,避免由质押物所有权不明晰造成的风险,降低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发生的概率。

2.3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人为失误或者欺诈、业务流程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管理不规范引起,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主要有:

(1)人员因素操作风险。人员因素操作风险是供应链金融操作的主要风险,操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对供应链主体造成影响。首先,操作人员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如进行内部欺诈和内外勾结,对于质押物的评估以次充好、以少充多;其次,操作人员在没有得到上级管理人员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办理某些业务,违反公司有关制度;再次,关键人员缺失形成的风险,指的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人员空缺,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无法及时有效开展;最后,操作失误的风险,指的是由于操作人员自身失误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2)信息系统风险。信息不对称也会对供应链金融造成风险,有效的信息系统能促进企业业务开展。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可能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产生影响。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交易、资金、物流等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质押物价值出现剧烈波动,但是如果信息系统没有提示,将会对企业造成风险。

(3)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监管机制、业务流程等,质押物管理制度、操作人员管理都是管理制度规范性的体现,管理制度不健全将导致决策主体出现失误,会对供应链金融造成风险。

2.4 信用风险

信用评价是指对企业信用和供应链运营情况进行评价。企业良好的运营情况可以减少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将获得优质的贷款,当企业信用风险增大时,企业的融资情况不容乐观。供应链上企业一旦出现信用风险问题,整个供应链都会受到影响。信用风险主要有:

(1)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在供应链中融资企业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将被无限放大,直接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出现风险,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也会受到波及,供应链上融资企业担保是由整个物流企业共同承担的。当融资企业出现信用风险时,物流企业也会受到由于担保造成的赔偿损失,对融资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是降低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重要环节。

(2)融资企业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也是信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道德风险体现在多个领域,如融资企业对于质押物以次充好、以多充少,应收账款没有及时回流,更为恶劣的是将贷款用于非交易性投资等。

(3)诚信历史与现状。诚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良好的信誉状况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受益。当前,受到我国诚信体系不完善影响,诚信违约风险不足以抵消违约行为所获得的利益。企业的诚信历史和现状都是考察企业诚信的重要指标,考察企业诚信的主要指标包括企业运营状况、盈利能力以及企业的信用记录等,综合评价供应链企业的信用状况能有效降低企业风险发生概率。

3 规避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对策

对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存在经营、质押物、操作和信用四大类风险。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目前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降低风险的建议,希望能对相关企业有所帮助。

3.1 构建企业风险评估体系

构建企业风险评估体系,降低融资企业偿债风险。可通过企业资产规模、营运收入、经营状况和其他财务指标建立合适的企业评估风险体系,同时还可以依据企业的履约能力对其进行评估,包括企业的技术实力、产品质量监管情况以及市场的稳定性等。根据上述综合情况,构建企业评估风险的体系,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对于供应链上企业的运营风险,可以从合作经营和期限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合理的筛选体系。通过对供应链企业的可靠性、对市场稳定性、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和寻找新合作企业所需成本等方面进行考量,以进行合约期限决策。由于协调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目标统一,需要付出相应成本,通过建立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加强企业间合作,以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

3.2 建立相应的质押物选取原则

质押物的选择具有一定风险,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质押物选取原则,建议选取具有价值稳定、流通性良好、变现速度快、市场需求大以及易于储藏等特点的质押物,同时要对质押物所有权以及合法性进行鉴别。质押物的安全具有相应的风险。首先,在质押物验收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相应的验收标准,对于质押物的合法性进行全面鉴别;其次,在监管过程中,必须严格恪守仓储协议、保管规则等;最后,对于监管人员的选拔,分别从职业素质和道德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并进行培训,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质押物具有法律方面的風险,可能发生所属权不清的问题。质押物会在供应链中不同的企业间流动,所以对于所有权的界定尤为重要。企业可以建立相应契约,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利用契约关系,从而减少质押物在法律方面的风险。

3.3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

对于供应链金融中操作风险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企业章程进行业务操作,规范考核方式,提高员工素质,从而降低企业人为操作风险;其次,优化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操作,降低操作风险,业务流程繁琐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简化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程序,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最后,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减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3.4 健全信用审核和监督机制

信用风险由贷款前审核和贷款后监督两部分组成。贷款前审核建立必要的准入机制,贷款后监督通过设定风险保证金和止损点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贷款前审核,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准入机制,对于融资企业进行筛选。选择与供应链上企业有频繁业务往来和供应链联系紧密的企业,建立准入机制。通过供应链企业是否有稳定的业务往来、历史交易情况、企业信誉情况以及对于企业依赖情况等方面进行衡量,建立融资企业资质档案;也可以通过建立风控模型,利用供应链企业财务数据、交易数据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准入机制,评估其信用分数。贷款后的监督需要设定风险保证金和止损点。利用相关技术对于交易量大的企业计算其风险指数,贷款后需要根据企业风险指数收取相应比例的风险保证金。对于交易量较小的企业,集中建立资金池设定止损点,当资金池达到止损点以后,暂停对于资金池内新的企业授信,以此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4 结语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金融市场体制不断健全,市场竞争呈现多样化,供应链金融体系不断成熟。企业通过构建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质押物选取原则、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健全信用审核和监督机制等形式能够有效降低供应链资金无法回流风险。良好的供应链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并且使企业间能够协同发展,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运营状况,增加企业利润,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参与良好的供应链模式,以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张英婷.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商贸流通企业物流模式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8(14).

刘叶红.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以怡亚通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2017(11).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探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及防范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
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税收风险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