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
摘要:情感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方面,艺术作品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画面的形式美感、技巧的精绝、造型的生动、构思的巧妙。随着“深化课程改革,改变育人模式”教学理念的推广,欣赏这一环节在美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别从稚拙的笔墨、鲜艳的色彩、天真的想象这三个方面着手,提出多种实现小学美术课堂中欣赏环节的有效性的对策、方案,达到激发出孩子们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与表达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孩子们的情感和表达,显得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情感 笔墨 色彩 想象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于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情动才能让人心动,情溢于画,即可达到观者与画者心灵的沟通。稚拙的笔墨、鲜艳的色彩、天真的想象,在儿童的眼睛里,是多么的亲切。
欣赏活动充满了情感、想像、感悟、理解,在每一次欣赏活动都使主体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快乐境界。在这一过程中,不但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以及良好的审美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审美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在欣赏环节中融入孩子们的情感和表达,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美术教师的重视。
一、“稚拙的筆墨”激发出的情感与表达
低年级的小朋友喜欢用图画表达的方式远远胜于过多的文字描述,一目了然的简笔画,让孩子们一眼就能知道所表达的内容。美术课程标准的第一学段“欣赏与评述”中提出了:“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的教学活动建议,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的。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两种方法。
1.介绍自我作品,增强学生信心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思维,呈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非常主观的现象。这是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他们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也往往是一边创作,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儿童美术作品欣赏时,一定要充分理解儿童的艺术语言,利用儿童作品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特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欣赏同龄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在随堂欣赏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几乎每一课都有同龄人的美术作品作为范例让学生欣赏的。除了欣赏课本中中外小朋友的美术作品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收集各班的同龄人作品,笔者实践了一年,这样点滴的积累不但为资料循环利用奠定基础,还大大提高孩子画画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还是十分有效的。例如:笔者是学校的专职美术教师,所上课的班级起码有一个段,共6个班。其中每星期这6个班级所上课的内容大体一致,所以,我将孩子们的作品挨个批改,发现有趣的作品,我就将它保存起来。由于这些欣赏内容不仅是同龄人的作品,而且是自己学校同学创作的作品,学生在欣赏时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和真切感,从而大大增强了欣赏的兴趣。
二、“鲜艳的色彩”激发出的情感与表达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画面的情感有时更多地依赖色彩的表达和运用,那么,如何通过教学,激发孩子的独特情感以及对色彩的感受呢?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两种方法。
1.亲身观察,激发孩子独特情感
加强情感体验,即只有充分地激发起孩子对表现对象的情感体验。拨动孩子的心弦,才能弹奏出最美的乐章。例如:笔者在《好大的向日葵》一课时,课前可以让孩子做准备,让孩子们去户外看一看、摸一摸向日葵,拍一些向日葵的照片,通过向日葵那金黄色的花盘、总是向着太阳笑的脸、青色的叶子等一个个细节中体会其生命力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孩子们通过自己亲身观察、探索、发现设计出的向日葵真实而有意义。
2.画面色彩,启发孩子感受艺术
当笔者将凡高的《向日葵》作品,展现在孩子的前面时,就要通过对画面一切因素的观察、了解、研析,使孩子强烈地感受与理解艺术手段和方法的智慧和力量,尤其是对画面色彩的感受和理解,更要强化出教学的着重。例如:笔者在上《好大的向日葵》时,在本册教科书上选用的图列,其中有一副凡高的《向日葵》作品,当孩子们第一眼看到这副作品时,首先打动它们的一定是那满幅的金黄色,它是那样灿烂,那样的炙热如火,仿佛在燃烧,在诉说,甚至在呐喊。从色彩到情感,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很快的实现生动的转换和升华,这就是色彩的力量。
正如一个人的心灵成长需要和很多的先哲智者对话一样,孩子们的色感成长,需要和众多的色彩“交往”、“对话”。让我们牵着孩子们的手,引领孩子们一步步地走进丰富的色彩世界,让孩子们在这里和更多的色彩相遇,和更多的色彩交流,和更多的色彩成为朋友。
三、“天真的想象”激发出的情感与表达
儿童绘画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是孩子们情感的宣泄。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一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因此,笔者每次上课都做最大的努力,在讲课时利用有限的手头资料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使课堂的氛围自由轻松一些,和孩子们相融,成为孩子们中的一员,一起看图片,做游戏,听音乐,讲故事——把各种绘画方法用最简单的游戏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倾听他们所想,帮助他们出谋划策,把心中那天真富于想象的情节容入到画中。例如:笔者在《奇妙的字母》一课时,以“ABC字母歌” 的视频导入新课,音乐刚一放出来,孩子门就跟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了,显得兴奋极了。等视频一放完,笔者对学生们说:“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动听的英文字母歌,现在就让这26位小客人带我们进入到他们的字母王国中去!”
增强孩子们的情感与表达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掌握和运用好它的规律才能提高作品的质量,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孩子们的情感和表达,显得十分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少儿美术[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3]黄济.小学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