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有个朋友考了我个问题:调四钓二该怎么解释?我明白,他的意思并不是单纯地指调四钓二,他是泛指网上、学者所介绍的那些调钓方法。这可把我难为坏了。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有N种解释。首先,单从字面上看,调四钓二是多年前的一个办法;其次,这种调钓需要考虑标尾的浮力,还要考虑饵料的重量,甚至还会因上下饵的重量不同而使钓组在水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过既然有人问到了,我恰巧还能答上那么一点,那我就尽力而为吧。尤其我发现新手们常爱研究这个问题——你调几钓几啊?我认为直接回答绝对不严谨。那么我就先讲讲同样的调钓,水下钓组会有什么区别。
调四钓二,是二十几年前的一种办法,那时候的浮标精度和现在的浮标不可同日而语,钓法也是。当年,一粒鱼饵的重量基本上会压下一目浮标,这说的还是钓鲤鱼的饵团,钓鲫鱼的小饵团根本实现不了调四钓二,最多只能做到调四钓三。于是,空钩调四,上饵后钓二成了最受追捧、最灵敏的调钓方式,水下的状态是下钩挨底,但饵料重量全部作用在浮标上,是极为灵敏的。而现在呢,浮标的精度极高,高到可以媲美天平。这样说可能稍显夸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哪怕饵团的大小只有非常小的差异,在浮标的高度上也能表现出来。如果你不信,可以用任何一款鲫鱼浮标做试验,哪怕这款鲫鱼标仅值十块钱,这种差别也会表现出来。在此,我想对新手朋友们说句题外话:昂贵的牌子货未必比便宜的大路货拥有更高、更稳定的精度。买浮标,其实只要选对了标型,100块钱的不比10块钱的好到哪里去。认名牌,花的钱未必不冤枉。
咱们言归正传。如果用现在的浮标来调四钓二,我觉得已经属于比较钝的范畴了,不论是钓鲫鱼还是钓鲤鱼。因为灵和钝本身在我们钓鱼的圈子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我认为比较钝并不代表着所有人都认为是钝的。但是,我可以把这种情况下钓组在水下的状态表达出来,是灵是钝,大家就会有自己的判断。
我依稀记得,在钓鲫鱼的时候,我的一粒饵团应该压下名冠浮标的10目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我还在坚守着几十年前的调四钓二会得到什么结果?结果是,我的双钩都到底了,下子线弯曲,钩饵的重量全部作用在水底,上子线钓饵有十分之八的重量作用在水底,只有十分之二的重量作用在浮标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鲫鱼吃饵后缓慢抬头,浮标会有什么反应。注意,我说的是“缓慢”抬头,如果是快速抬头,因为子线在水下的阻力问题,浮标可能会有顿口出现。我说的“缓慢”抬头模拟的是初春轻口鱼的动作,类似于下子线的钩饵重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一样。想一想,下子线的钩饵重量消失了,没有作用到浮标上,浮标会有动作吗?起码这个鲫鱼抬头的动作距离小于短子线的两倍,浮标不会有动作。那么,鱼吃的是上钩短子线呢?鲫鱼抬头的动作小于2目时,浮标同步上升,大于2目时不再继续上升,直到超过双钩的钩距,下钩的钩饵开始作用在浮标上,这时候的钓组和浮标依然会有个平衡的过程,不存在位移,也就是说,浮标还是不会上升。然后上钩继续上升、再上升,直到能牵引着铅坠也同步上升了,浮标才会继续上升。我想这肯定是条傻鱼。但是这样的鲫鱼真的有,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以这种调钓方法钓鱼时,是不是经常出现浮标刚开始顶起来一点,然后就停了,貌似没有提竿的机会,过了一会儿又继续上行,还是连续的,这时提竿虽然可能中鱼,但提竿明显晚了,鱼没跑算幸运。这种调钓,浮标只要稳定地开始上升我就打,也就是说出现第一口我就抓住。调几钓几不但要根据浮标的精度,还要根据鱼饵的重量来决定抓哪口,我这么做的时节基本都是春天,因为春天风大,如果调得太灵,钓组在水中稳定性太差,所以需要一個钩饵的重量作用在水底,起到锚的作用。其他的时候我不这样做,更灵一些读标会更醒目,看起来更舒服。所谓更灵一些,就是指下钩饵的重量也几乎全部作用在浮标上,这样任何一个钓饵的重量出现少许变化,或者受到外力的作用,浮标都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说到这里,我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调钓不应该用具体的数字去表达,浮标的浮力不同,饵料重量不一样,钓组在水下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通过浮标来判断钓组在水下的姿态呢?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初中二年级的物理浮力课就讲过,只是好多人生疏了,不善于应用罢了。
想要特别清晰地知晓钓组在水下的状态,首先要使用精度高的浮标,老大爷使用的那种标尾截面直径达到二三毫米的浮标就不太合适。选好浮标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晓一粒钓饵可以压下几目浮标、两粒钓饵可以压下几目,例如空钩情况下浮标露出10目,双钩上饵后浮标平水,那么平均每一粒鱼饵会下压浮标5目(我说的是平均,实际情况却未必,因为有的浮标标尾带有锥度,尾尖的浮力更小,按平均来说更好解释),那么上拉浮标钓一目的时候则下钩刚刚触底上钩悬浮,如果再上拉浮标一个饵重——也就是5目,则上钩轻触底,下钩子线弯曲一个钩距。依此类推,钓组在水下的状态就可以精确掌握了。该过程我说得不够详细,我觉得我举的例子足够了。最后我再强调一点,如果半水调标,想要精准地掌握钓组在水下的姿态,需要考虑水线的重量,不如直接先找底来得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