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钢琴曲《十面埋伏》是由钢琴家、作曲家殷承宗先生根据历史题材创作的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改编而来。全曲以历史为背景,用钢琴来模仿琵琶的不同技巧,借用不同音色刻画战争场景,将琵琶音乐元素和钢琴创作思维完美结合,彰显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曲中所营造出的战争画面,带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视听想象与震撼。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琵琶曲与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试图从整体研究视域着手进行系统比较研究。首先了解各自不同的创作背景、音乐元素及演奏手法;其次阐明与解析何为改编曲以及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创作手法、风格特征及个性化表达;最后重点选取琵琶曲与钢琴化改编技巧的三个不同乐谱片段进行对比与论证,为更好地指导与演奏钢琴改编曲,探索如何在钢琴这件代表西方经典音乐文化的乐器上表现出中国音乐的风格,凸显“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审美特质做出努力。
【关键词】十面埋伏;琵琶曲;钢琴改编曲;琵琶技巧;钢琴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251-02
【本文著录格式】魏昕.琵琶曲与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的比较研究[J].北方音乐,2020,06(11):251-252.
追溯至唐代,从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 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之后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 流传甚广,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 1818 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个段落,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描写了公元前 202 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一、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简介
《十面埋伏》是一首依托于历史背景题材下的大型琵琶武曲,音乐风格独特,节奏变幻莫测,情绪激昂雄伟,内容壮丽辉煌,同时此曲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这首乐曲是依据著名的历史战役“垓下之战”(公元前 202 年)谱写而成。“垓下之战”是讲楚汉两军队在垓下进行了一场战略性决战。当时刘邦率领 40万大军与韩信 10 万大军激战,结果楚军节节败退,并且还陷入汉军的包围。项羽见大势已去,于是连夜带兵突围,最终在乌江边拔剑自刎,汉军取得胜利。《十面埋伏》将战争的场景生动地刻画在此曲中,情景交融,并且将琵琶的技巧运用到极致,从而刻画出战争的激烈场面。
二、何谓钢琴改编曲
将非钢琴原曲的民乐、舞曲以及其他器乐曲进行改编再创作,主要保留其主题旋律,并且配上新的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织体,从而变成钢琴曲,即为钢琴改编曲。比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由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将其改编为钢琴曲,深受大众的喜爱;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由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将其改编成钢琴曲并被传颂至今。另一种钢琴改编曲,原曲本身就是钢琴曲,但难度系数较大,通过改编保留其原曲中的主旋律,并配上简单的和声织体,从而达到简化的效果。
三、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及其创作特征
《十面埋伏》钢琴改编曲是由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殷承宗先生通过琵琶武曲将西方音乐与民间乐曲相融合,最终改编成钢琴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琵琶曲分为13个片段: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小战、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而由殷承宗先生改变的钢琴曲分为14个片段:列营、分营、军鼓、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箫声、八千子弟涣散声、呐喊、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两首乐曲在结构片段上大致相同,但两者乐器本身存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弹奏上有明显不同。同时,《十面埋伏》钢琴改编曲创作素材根据琵琶曲《十面埋伏》改编而成,在琵琶曲中运用到大量长轮、并双弦、煞弦、扫以及拂等技巧,而在钢琴改编曲中则变为左右手轮流交替演奏、连续无间断同节奏性重复、双音和双手交替演奏等技巧。所以《十面埋伏》钢琴改编曲对于钢琴技巧来说本来就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突破。
四、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钢琴改编化演奏技巧对比
(一)轮指——以“点将”片段为例
1.琵琶轮指
在《十面埋伏》琵琶曲“点将”片段中,出现“”符号,代表演奏者需要运用四指轮指的技巧。从图1中可看出,此片段是以四音一组的节奏进行不间断的叠加,同时与“”(扣、抹、弹、抹)组合手法一起演奏,节奏整齐有序、紧凑连接。整体节奏是由上一“吹打”片段结尾的稍慢到“点将”片段的渐快,而主旋律音一直围绕着2(mi)和5(la)进行对称环绕型发展,从而体现了士兵们激昂的情绪,同时为后部分激烈的战斗场景作充分的铺垫。
2.钢琴改编左右手轮流交替演奏
图2是“点将”片段后半部分,可看出运用左右手轮流交换演奏技巧,这是把琵琶曲中的轮指再现通过四十六的节奏型紧密连接,并且运用击键的方法模仿出战场。另外,从高音的旋律起伏和低音相同的旋律走向来看,图(2)从侧面描绘出战场中鼓声与号角声并且铺垫出浓厚的背景氛围。整体“点将”片段的强弱走向是从mf到f的渐强趋势,这也是从另外一方面渲染出战争前的紧张气氛。
(二)煞弦——以“小戰”片段为例
1.琵琶煞弦
煞弦:琴弦与琴面的距离不能太近,琴弦过低弹空弦音(散音)时易产生“拍面”也叫“打板”同时发出的声音也叫“煞音”。
“小战”又称“鸡鸣山小战”,从图3中可看出琵琶“煞弦”技巧,同时与“节奏型结合并且一同演奏,其发出的声响与古代兵器的撞击声如出一辙,从而让听者感受更加真实。图(3)中的节奏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与“”同时演奏,这也提高了演奏者的技巧要求。
2.钢琴改编连续无间断同节奏型重复
从图4可看出变拍号,前一片段“埋伏”4/4拍到“小战”片段的7/8拍,节奏更加细碎并且左右手连续不间断重复演奏相同节奏(如高音中:小切分+四分音符+二八;低音中:二八+四分音符)。高音中还添加了装饰音,装饰音与主音之间产生小二度的音程关系,可模仿出兵器撞击的声音,同时也是对琵琶中“煞弦”的模仿,给听者展示出钢琴技巧模仿的最大化,同时强弱变化从pp到mp,使音乐缓缓地进入了一场小范围的战斗场景。
松散的低音节奏体现沉闷的鼓声与号角声,也描绘出战争中两军对垒的战况。
时至今日,中国钢琴音乐已走过百年征途,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梳理、作品研究、演奏诠释、价值认定,尤其是对具有代表性的钢琴改编曲进行演奏与解读,已达成共识性的认可与尊重;同时,针对长期以来钢琴教学中仅注重演奏欧洲钢琴作品,教与学都难以亲近这些经典的中国器乐改编曲具有现实意义。钢琴改编曲《十面埋伏》大胆借鉴与发展了琵琶演奏技法,使中国的琵琶与西方的钢琴发生了诸多的关联与交融,体现了将中国音乐文化的本真韵味在钢琴上進行再创造与发展,并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参考文献
[1]李佳佳.阳刚之美、力的震撼——论析琵琶经典名曲《十面埋伏》弹奏理念及技术技巧处理[J].黄河之声,2013(11):34-35.
[2]苏晓琳.琵琶曲《十面埋伏》艺术欣赏[J].产业与科技技术学院,2014(2):115-116.
[3]张丽.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4(13):88-89.
[4]郭文香.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点[J].戏剧之家,2014(15):51.
[5]宋博媛,刘静.琵琶曲《十面埋伏》作品分析[J].大舞台,2015(3):132-133.
[6]郭阿红.赏析琵琶曲《十面埋伏》[J].音乐时空, 2015(5):60.
作者简介:魏昕(1994—),女,汉族,湖北武汉,学生,音乐学士学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