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针对当下诸多大学生都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现状,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特有的价值和作用,从音乐鉴赏、校园环境、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让音乐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良师益友,并在這个过程中获得情绪、自信心、情感观等多方面的提升,为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亚健康心理;改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238-02
【本文著录格式】王科灵.音乐教育视角下大学生亚健康心理改善路径研究[J].北方音乐,2020,06(11):238-239.
一、音乐教育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在时代、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高校的实际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缓解的情况下,急需一种新的方式和途径解决这一难题。音乐作为一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是有独特功效的,且与传统干预和治疗方法相比,有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优势,可以让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大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振奋精神,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从根本上避免一些严重问题的出现。当下,很多学校和教师已经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通过各种形式使音乐教育的这种特殊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音乐鉴赏
音乐鉴赏是高校音乐教育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具有实施简便、受众广泛的特点。具体到心理健康方面来说,一方面,音乐鉴赏可以有效作用于大学生的情绪。音乐的音响以特有的形式刺激着听众的感官知觉系统,通过对不同内容和风格音乐的聆听,可以让大学生从烦闷、焦躁的情绪中及时排解出来,使既有的心理障碍得到疏通,达到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的作用;另一方面,音乐鉴赏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传入到大学生耳中的一个个音符,都是一个个想象的因子,大学生可以展开自由奔放和无边无际的想象,尽情沉醉于想象的世界中,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注意力集中的过程,也是使现实中的压力得到疏解的过程。
(二)音乐实践
实践性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属性之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歌唱是多数院校最常见的实践形式。很多高校都开始了声乐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歌唱知识和技能。通过歌唱,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在声乐演唱疗法中,歌唱过程能够促进人脑健康运转。”[1]从生理角度来看,歌唱时需要以充足的气息为基础,这就使肺活量得到了充分锻炼,也能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记忆力。从心理角度来看,歌唱是一个情由心生的过程,通过纵情歌唱,可以将不良情绪统统宣泄出来,深情演唱一曲之后,往往感到畅快淋漓,神清气爽。加之声乐作品本身是十分丰富的,一些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带给演唱者美感体验,更可以在思想上给演唱者以深刻的启示。歌唱还有一种重要的形式——合唱,多数高校都常年设有合唱团,开展合唱比赛活动。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提出:“合唱通过集体努力演绎的声乐作品,以及由此给演唱者带来的愉悦,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在合唱排练过程中,每个人都将集体放在首位,并要与其他演唱者形成良好的配合,由此也使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了有效锻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学生的孤僻性格,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三)其它活动
除了音乐鉴赏和歌唱外,高校校园内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也是十分丰富的,如活跃在校内外的音乐社团、校内举办的各类音乐演出和比赛、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联合组织的“高雅音乐进校园”等,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元化的音乐文化环境,大学生们在这个文化环境下,可以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陶冶和润泽,达到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的目的。以上三种形式,都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新时期下,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时代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多方面的变革与完善,使音乐教育的心理素质提升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二、音乐教育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路径
(一)丰富传统教学形式
传统高校音乐教育中,在教学形式方面是较为单一的,音乐鉴赏教学多在课上采用“讲解+聆听”的方式进行,音乐技能教学则多采用“一对一”或小组课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却在教学时间、空间、效果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使音乐教育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功能大打折扣。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面貌,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也要借此东风,对教学形式进行完善与丰富。以音乐鉴赏为例,当下的大学生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对此学校和教师可以开设公众号或APP,为音乐鉴赏在网络上安一个家。“要想在大学生音乐欣赏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科学选择音乐作品尤为关键。”[2]可以将众多音乐作品分为“回忆—悲伤”“抒情—愉悦—轻松”“激进—力量”三大类,并辅以适当的讲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鉴赏,并可以通过留言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视频的方式,随时对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这就使教学从根本上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音乐真正常伴学生左右,成为舒缓情绪、改善心情的得力助手。
(二)建设音乐心理治疗室
当下,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在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后,可以通过改造或新建音乐心理治疗室。其建设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首先,在硬件建设上,室内应采用较为柔和的色調,并适当放置一些绿植、工艺品等,营造出一个温馨的氛围,同时也要配备多媒体工作台、投影仪、茶几、沙发等。在工具方面则要配备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瑞文推理能力测验等,便于迅速明确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次,在软件方面,则主要是要准备一些“音乐处方”和“音乐良药”,比如可以将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如情感类、地域类、背景音乐类、特殊声响类等,供学生进行选择,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个专业化、人性化和功能化一体的音乐治疗室可以给学生以温馨、放松的感觉,使音乐治疗的效果得到最大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因素,要求教师既要有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如乐理、和声、配器、作曲等理论知识,音乐鉴赏、器乐演奏、声乐演唱等实践技能,同时也通晓心理学相关知识,如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和认知疗法等,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教师都是音乐专业毕业,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欠缺,对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予以补足和完善:首先是教师自学。教师应充分认知到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主动自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则可以考取心理学的相关证书,成为双师型师资人才;其次是学校帮助。学校可以在校内外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如一些综合类院校,本身就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可以灵活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果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学校则应该给于物力和财力的充分支持;最后是引进专项人才。新世纪以来,音乐治疗学专业方兴未艾,先后有多家音乐类院校、医学类院校等纷纷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对此可以通过专项人才引进的方式将这类人才招致麾下,使其成为这项工作开展的主力军。
(四)丰富校园文化环境
要想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功能,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亲近和参与音乐的机会,让各类音乐活动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具体来说,首先,学校要开战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也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人、知名音乐文化学者等,走进校园演出和讲学,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艺术修养;其次,学校应扶植各类音乐社团的发展。音乐社团作为一种自发组织,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各类社团活动可以营造出一个愉悦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们参与其中也自然可以获得全面的提升。对此学校应该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音乐社团以更有力的支持,必要时还可以专门配备指导教师,让音乐社团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后,学校应充分做好硬件保障工作。各类音乐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完善的场地和设施作为支持,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我国古籍《群经音辨》记:“乐,治也。”古今中外,音乐与人类的心理健康始终都有着密切联系。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是最爱好音乐的群体,多数院校也建立了专业和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完全可以将音乐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和针对性的解决,全面改善亚健康心理状态。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将其视为一种长期、系统的任务和工程,明确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扩展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建设,探索出一条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全新路径,这是目标所在,更是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王黎,张雨薇.声乐演唱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8(6):140.
[2]吴禺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音乐欣赏中的渗透探析[J].当代音乐,2016(24):30.
作者简介:王科灵(1987—),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