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舟
唐高宗时期,有个叫卢承庆的人,在朝廷担任考功员外郎的职务,负责对官吏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定。有一次,他给一个负责从运河运送粮食的官员打评语,因为这个官员曾在运粮时发生过一次事故,粮船也沉没了,损失了不少粮食,因此,卢承庆给他打了个“中下”的评分。卢承庆把评语拿给那个人看,那个人非常淡然和平静,一点争辩抱怨的意思也没有。卢承庆想了想,又觉得那次事故纯属意外,也不是这个官员有什么过错造成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人都的确无能为力,也不是这位官员的责任,这样给他评分貌似也不太恰当。于是,卢承庆给他考核评定改为“中中”。卢承庆又把改评的事告诉了这位官员,他原本认为这位官员会非常高兴,毕竟业绩评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关系到一个官吏的升迁和俸禄。可是,出乎卢承庆意料的是,这位官员依然非常平静,丝毫也没有喜悦的表情。卢承庆见了,心中暗暗赞叹,此人得宠或受辱都能做到镇定自如,心胸真是宽阔,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卢承庆又把他的评分改为“中上”。后来,这位名叫安学的运粮官员果然成为一个政绩卓然的地方官,名留青史。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出身贫苦,历经磨难,“二战”前后独自滞留德国达10年之久,饱尝思乡之苦。回国后,他又与家人长期分居,独自一人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文革”期间,季羡林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经常受到无休止的批斗。但是他白天挨了批斗,晚上照样回家看书做学问。他后来说:“我想办法活下来,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没有人敢来找我,很少人有勇气同我谈上几句话。一两年内,没有收到一封信。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必须干点事情”。由于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贡献,季羡林赢得了很多名誉和头衔,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授。
2002年10月,季羡林在外住院期间,专门写文章提出请辞“三顶桂冠”。他说:“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学(术)界泰斗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他认为,唯有如此,他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2006年5月14日,北京大學举行“庆祝东方学学科建立六十周年、季羡林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暨九十五华诞”大会,然而,季羡林这位老寿星却拒绝出席会议。第二天,有人向他说起了这次会议的盛况,他却非常平静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教授,搞这么大的场合干什么?小题大做,不值得。”
古人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谓道出了人生境界的真谛。宠辱不惊是一种境界,得意忘形或失意忘形都不是人生的正常状态。看淡荣辱得失,失之不忧,得之不喜,保持心平气和、淡泊自适,才是对待人生应持的正确态度。这一点,运粮官安学和季羡林教授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和榜样。
编辑: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