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新中国最早主张建造航空母舰的人

2020-07-09 09:02王相坤
党史文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瓦良格航空母舰航母

王相坤

刘华清(1916—2011),湖北省大悟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曾任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刘华清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赞誉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

2012年9月,随着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一个延续百年的中国航母梦终于成真。毫无疑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航母梦的标志性人物,就是刘华清。“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刘华清这一明志誓言,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人生“第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

刘华清出生于湖北大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10岁在村办新学堂读书,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回忆童年时代,刘华清说:“我家很穷,……我母亲刘黄氏,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妇女,不识字,但善持家。在我记忆里,她总在忙,很少休息。她活得很苦、很累,却从没怨言,最后因劳累过度,49岁就去世了。母亲去世时,我在外革命,没能见上一面,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1929年10月,参加革命后,刘华清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被他称为“第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是1933年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之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军事指导,红二十五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部队打散了,他只身来到天台山、老君山地区,被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收留,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这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斗争环境十分恶劣。敌人常来搜山“清剿”,找不见人,就放火烧山。时至寒冬,山上很冷,刘华清和战友们都还穿着破烂的单衣。白天躲避敌人,夜晚则要抵御寒冷。晚上大家在山坡上挤在一起,互相用体温取暖。如果战事缓和一点,能找个山洞,再燃起一堆篝火,躺在火堆周围睡个觉,就是奢侈享受。如果说物质条件的艰苦还能忍受的话,精神上的痛苦则更加折磨人。许多同志失去了亲人,国民党的“清乡团”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红军就杀,更多的人有家难归、无家可归。特别是那时党正经历错误路线的煎熬,革命前景不明,许多同志精神非常苦闷。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不知道刘华清的死活。

1934年11月,刘华清随红二十五军踏上了长征的征途。长征中,刘华清不幸在独树镇之战中左腿负伤。那场恶战负伤的人很多,上级决定把所有伤员分散安置在群众家中,并留下了大洋。但刘华清坚决要求随军行动。他的意见反映上去后,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凭着坚韧的毅力,拉着马尾坚持行军,度过了险境。刘华清把这次随军行动称为那场战斗“最幸运的伤员”。因为刘华清后来听说,留下来的伤员大多被敌人杀害了。

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曲

在刘华清的记忆里,带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是他在村里新学堂读书时的老师徐月波。徐月波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在上课时不仅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讲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主张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徐老师对聪明、好学的刘华清十分喜爱,曾特意为其改名。刘华清的现用名就是在老师改名的基础上将“青”增加偏旁三点水的结果。后来,徐老师只教刘华清一个学生,刘华清回忆说:“徐老师除了教我读书外,还要自己劈柴,烤火、做饭。有时忙不过来,我就帮他,慢慢我也学会了做饭炒菜。天气冷,一闲下来,我就坐在火炉旁,听徐老师讲故事。他给我讲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教我读《左传》《史记》。我学得很认真。他告诉我,光听老师讲不行,还要靠自己多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我很感谢徐老师,许多知识都是他传授给我的。这使我能较早地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后来在红军队伍里,也成了能多识几个字的‘知识分子。”

刘华清第一次较大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曲。刘华清知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是1934年8月2日程子华来到鄂东北任红二十五军军长之后。那时,程子华经常给警卫连上军事课,教战士唱中央苏区流行的革命歌曲,他还把歌词和曲谱写出来,要刘华清到部队教唱。刘华清在回忆录中写道:“程子华同志到鄂东北时,曾教我学过中央苏区很多歌曲,并讲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条文,具体内容与鄂豫皖红军的条文有些差别。按他的意思作了修正后,他让我印发各部队,要求指导员天天给战士讲,并在行军宿营检查执行。我们长征到陕南创造新苏区时,程子华、郑位三要我天天去部队教唱歌,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事项,我觉得太麻烦,也曾有过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曲的想法。但是,天天走路,很疲劳,没有精力,另外我没有音乐知识,也就作罢。”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程坦任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刘华清任宣传科长。两人一起负责对新兵进行教育。在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时,程坦找到刘华清,建议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曲,让大家天天唱。刘华清表示赞同。但程坦也不懂音乐,于是,他们就借用鄂豫皖蘇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咏过来咏过去,一唱一哼,认为歌词和曲子很合拍。唱了许多遍后,觉得可行,就把结果向军团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报告,得到赞同。郭述申让刘华清将词曲在《红色战士报》上刊出,印发各部队。1950年,总政治部组织文艺专家对歌词又进行了修改;1957年再次修改,就成了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几十年来,这支歌曲深受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喜爱,对于加强纪律性,增强军队团结,促进部队作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它的久远影响是刘华清所没有想到的。

六次“没有想到”的岗位变动

在刘华清的军旅生涯中,经历过多次“没有想到”的岗位变动,而每一次工作变动都一步步接近他的航母梦。

1938年冬,刘华清被选送到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没有想到”去了之后,连续参加了两期培训,第一期当学员,第二期留校当党校党总支书记,而且取得颇斐的成绩,他对这段工作所作的总结《北方局党校工作的几点经验教训》一文,被《党的生活》刊登。

1949年6月,刚刚出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的刘华清,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没有想到”的工作调动。

第三次“没有想到”的岗位变动发生于1952年2月。在人民海军创建之初,创办海军学校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由于他的办校经历,党再一次选择了他,任命他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政委(翌年任副校长兼副政委)。刘华清一干就是两年,并经受了第一次出海考验……

第四次“没有想到”的岗位变动是在1961年。1961年4月28日,中央军委第87次办公会议批准海军组建舰艇研究院:以二机部和海军所属的研究机构组建舰艇研究院,番号称“国防部第七研究院”。8月,周恩来总理签发命令,任命刘华清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

当时中央军委赋予七院的任务是,以核潜艇工程为重点,实现造船规划所规定的各型舰艇及其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试制、定型工作,直接为海军建设服务。刘华清经过调研,在院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当前以仿制为主,一方面可以解决海军当前海上对敌斗争急需的装备,另一方面把仿制作为桥梁,可以锻炼、培养科研人员,形成科研队伍,推动造船工业建设。”在完成仿制任务的同时,刘华清组织科研力量开展了中小型舰艇和万吨轮的自行研究设计,相继研制出港湾扫雷艇、小型登陆艇、“东风”号万吨轮、3000吨油轮、3000吨打捞船以及护卫艇、反潜护卫艇和护卫舰。特别是护卫艇,多次参加海战,屡立战功。

第五次“没有想到”的岗位变动是在1989年11月。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刘华清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谈及这次岗位变动,刘华清说:“让我很意外。”那天,会上印发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9月4日上午与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的谈话要点材料。其中谈道:小平同志主动提出,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提名江泽民任军委主席,杨尚昆兼副主席,刘华清任副主席,杨白冰为秘书长。刘华清回忆说:“看到名单,我吃惊了:小平同志提名我当军委副主席!我感到自己能力难以胜任。于是,给小平同志办公室打电话,请他们向邓主席报告:‘还是选别人好。邓办的同志告诉我:‘邓主席已经定了,不会改变。”

第六次“没有想到”的岗位变动是在党的十四大上。刘华清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常委分工中负责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92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正式决定:要在20世纪末或30世纪初把中国的载人飞船送上天。刘华清接受此项使命后,于10月来到西北戈壁滩上,确定载人航天发射场的位置;两年后又和专家们一起来到北京郊区,为空间研制试验中心奠基。1994年4月,正在三○一医院住院的刘华清,听到了“风云2号”卫星发射前出现严重事故的消息。听了汇报后,刘华清指示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船舶、核工业等系统,从机关到试验部队,都要从思想、作风、纪律上进行整顿,汲取经验教训。3年后,1997年6月5日,“风云2号”卫星将再次发射。刘华清专程赶到发射现场,检查准备工作情况。他要求“工作必须过细又过细、严格又严格”。6月10日20时01分,“长征三号”火箭正式点火。无边夜色里,火箭像一颗美丽的夜明珠,托起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风云2号”,很快进入太空。23分钟后,报告星箭分离,卫星准确入轨。发射成功了!

现代海军和中国航母的奠基人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首倡建造航空母舰的是刘华清。

刘华清第一次与航母结缘是在1970年。1969年春天,刘华清被无端从国防科委副主任职位上,打发回海军做了一个小小“船办”——“海军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1970年5月起更名为‘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970年5月16日,是一个应该被载入中国航母发展史的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刘华清主持完成了《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并呈报给海军领导。刘华清在报告中提出三年实现中国航母梦的总目标,只是参考了二战后美国常规动力航母的建造周期而已,就中国的科技实力与工业水平而论,即使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要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一艘航空母舰从总体设计、施工建造,到舾装试航、交付部队服役的全周期,也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不过,仔细想一想便会明白,这与当时炽热的政治气候不无关系。

报告分别呈送给海军第一政治委员、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组长李作鹏和海军常务副司令员、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吴瑞林。十天后,即5月27日,刘华清在海军装备部主持召开航空母舰论证工作座谈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航空母舰研制代号被冠名为“707工程”。

7月20日至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与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联合组织召开“五型舰艇”技术协调和交底会议。新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周希汉等领导出席会议。刘华清作为“船办”主任,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時期,极左思潮泛滥,海军机关一些思想激进的“造反派”认为,中国研制航母就要“赶英超美”,“刘华清版”航母方案太过保守落后。同时,会上也出现了右的声音,认为航母目前搞不出来,不敢承担研制任务。包括刘华清在内的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试图排除“左”和右两方面的影响,坚持按上报的航母工程方案往前走。9月28日,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再次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确定航母研制分两步走:到1972年年底,重点完成科研设计;1973年开工建造,争取“四五”(1971—1975)末期首艘航空母舰建成下水。

9月25日,毛泽东在接见巴基斯坦海军司令哈桑中将时,不无忧虑地说:“讲到海军,我们恐怕是不行……现在一些大国欺负我们……什么印度洋、太平洋都被他们霸占着。所以我们也得搞一点海军。”

然而,令刘华清和所有满怀“航母梦”的人始料不及的是,几个月后,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发生,刚刚启动的航母工程触礁搁浅、戛然而止。

20世纪70年代,日益凸显的海洋主权危机引起共和国开国领袖们对人民海军建设的极大焦虑。1973年10月25日,重病缠身的周恩来在同外宾谈到领海主权时,动情地说:“我们的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领,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

毛泽东和周恩来关于海军建设的一系列谈话和指示,重新唤起刘华清对早日实现中国航母梦的强烈渴望。1975年9月1日,刘华清第二次建言造航母,在那篇《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的万言书中,刘华清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大胆建言:“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令刘华清稍感欣慰的是,这次“上书”受到邓小平的关注和重视,邓小平在刘华清包括建造航空母舰在内的汇报上批示,批转给了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刘华清这个汇报在海军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他的建议思路同以后的中央决策也大体上一致,有些建议在海军的装备建设中逐步得到了实现。

1980年5月24日至6月6日,应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飙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的重要成员,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于5月15日率中国军事技术代表团先行抵美,进行军事技术转让项目考察和技术性会谈,为耿飙访美先期作准备。

刘华清考察参访的最后一站是圣迭戈海军基地。五角大楼掌门人布朗为给首位中国军方高级领导人的到访制造更大的“轰动效应”,在这里导演一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压轴戏”。作为“预演”,刘华清饶有兴趣地参观了“CV-63小鹰”号航空母舰。在舰长陪同下,刘华清参观了“小鹰”号航母作战指挥中心、机库、飞机维修中心、升降平台、飞行弹射装置、官兵生活舱、厨房餐厅、医疗病房等设施。那一天他兴奋极了,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登上航母,第一次真正见到这个传说中的“海上巨无霸”。

对数十层楼高的航母,刘华清并不畏惧,一层一层爬楼,一层一层仔细参观,他特别留意航母飞行起降的弹射与阻拦技术设备。这一次,他真切认识了“海上巨无霸”的庐山真面目,也更加坚定了中国海军要搞航母的决心。

1982年8月28日,在党的十二大召开3天前,中央军委任命刘华清为海军司令员。上任一个月后,刘华清来到海军驻旅顺、大连的基层部队和东海、南海舰队调研。针对发现的问题,从海军直属机关开始进行思想作风整顿,此后从指导思想上调整规划海军长远建设目标。他着眼建设强大海军,强调增强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经略海洋,提出并确立了中国海军战略理论,提出了海军作战方针和海军装备发展方针。组织拟制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2000年的海军》《海军装备发展规划》。他领导进行海军军事训练、院校教育、装备管理、编制体制、后勤保障、战场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开创了海军建设新局面。他领导制定和颁发了《海军师以上首长机关训练大纲》,领导组织首次西太平洋海域遠航合成训练、首次驱逐舰编队出访南亚三国、首次南极考察等,在海军训练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1983年8月,新班子上任一年之际,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作战会议,就要不要提出海军作战方针、海上作战应坚持哪些作战原则、海军作战海域范围如何制定、海上作战有哪些形式等问题阐述了他的看法。两个多月后,在海军举办的高级干部军事研究班上,刘华清把海军作战方针概括为“积极防御,近海作战”。强调这里的“近海”不是指距我海岸200海里以内的海域,而是指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海域。

1985年年底,刘华清正式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他认为,海军作为一个独立军种,其作战任务、条件、环境和作战模式、战役战术手段等,都有其自身特点,只有根据现代海战特点和未来海上作战的需要,明确海上作战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和重大问题,制定“海军战略”,并以此筹划和指导海军作战与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积极防御”的总体战略。“海军战略”的提出对海军未来海上作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建设现代海军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与现代海军相联系的,是建造航空母舰的问题。刘华清认为,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的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他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海军战略涉及海军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展有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项装备,不仅是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

1984年在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再一次提出“航空母舰总是要造的”。

1986年,在听取海军装备部领导汇报后,刘华清说:航母总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同年8月,刘华清明确向海装和论证研究中心部署了开展航母论证的任务,指出: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

1987年3月,刘华清就此专门向总部机关作了汇报,提出了建造航母的需要与可能。

刘华清在对总参关于“七五”全军主要战斗装备规划设想提出意见建议时,再次分析了世界海军发展形势,并从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发展“近岸海军”得出一条沉痛教训:海军绝不能再搞那些简易、粗糙、水平低、质量差的装备。这种搞法看起来花钱不多,很容易搞成一大堆,部队规模不小,但实际作战能力有限,长远效益很差。他坚信:“我们想通过发展航母,引出海军装备发展的路子来。现在我们这样规划,三十年后就会看到效果!”

4月初的一天,海军军校部部长赵国钧和干部部部长傅渤海同时被召进刘华清办公室。“航母从现在开始论证研究,立项上型号顺利的话,大概二十年后能入列服役。这就要求我们超前考虑航母必备人才,特别是航母舰长的培养问题。”刘华清指示,当年秋季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期“飞行员舰长班”,毕业后全部上驱逐舰、护卫舰,从副舰长、舰长,到编队指挥员,一步一步锻炼成长。二十年后,就可以从他们中间挑选中国航母需要的第一代指挥员。7月中旬,经过逐级考核筛选和文化考试合格后确定的十名飞行员舰长班学员名单,送到刘华清的案头;9月上旬,当中国海军首届“飞行员舰长班”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的消息通过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海外舆论高度关注。“飞行员舰长班”被境外媒体直接解读为“航母舰长班”。

11月,邓小平亲自点将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并委以统揽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之重任,使他成为继聂荣臻元帅之后,共和国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战线的又一位领军主帅。

刘华清重新制定了海军战略发展的若干具体规划,人民海军海防战略指导思想开始由“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转变,中国海军建设现代化之路由此步入正轨,部队建设及整个海防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当时,刘华清对海军建设、发展制订了“三步走”的远景规划:21世纪初控制第一岛链(由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群岛组成,包括台湾岛、琉球群岛等);2020年左右控制第二岛链(由第一岛链外扩到太平洋北部群岛);2050年左右实现“全球行走”。这在20世纪80年代似乎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但今天看来,一切都在逐步成为现实,这就是刘华清的远见。

1987年11月起,刘华清进入中央军委决策层,由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副主席,晋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军委副主席。此后十年是刘华清政治军事生涯的巅峰十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加速实现海军现代化成为民族意志的表达,更是刘华清孜孜以求的大国海军梦。而这期间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也进一步坚定了他推进中国航母研制的决心。

1988年3月14日发生在南沙群岛的赤瓜礁海区战斗,将中国海军在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斗争中,海空作战兵力的“短腿”“软肋”暴露无遗。尽管刘华清采取紧急对策,修建了西沙机场和研制了空中加油机,但他十分清楚,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执行远海作战任务,失去了制空权,再强大的舰艇编队都将成为敌手实施空中打击的活动靶标。

1991年1月17日爆发的海湾战争,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第一场高科技战争。透过海湾战争的硝烟,刘华清洞悉了失去海洋竞争对手的美国海军精心策划的由“在海上”战略转变为“从海上前沿部署”海军作战纲要的全部精义:把航母战斗群的高度机动性、隐蔽性和突然性,与巡航导弹、舰载战机和空地导弹的突击威力、破坏威力相结合,以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取代传统近距离的人力及武备机动,以海军单一的对海作战、对陆支援作战变为海空远程对陆突击,从而开拓出“海空一体”作战的崭新模式。

苏联解体后,在分家时出于“因地制宜的考虑”,“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由今天的乌克兰共和国获得(在最初的几年之内名义上仍归属俄黑海舰队)。但由于乌克兰经济状況不佳,无力继续建造,工程就此停工,半途而废。所以这艘航母仅具外表,形同一艘海上浮台,被长时间遗弃在尼古拉耶夫市的海岸边。其间,俄罗斯也曾与乌克兰方面商谈“瓦良格”号航母的赎买问题,但谈判均以失败而告终。

1995年5月,从乌克兰传来消息:原苏联在黑海造船厂建造的一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准备出售,正在寻求买主。刘华清得到报告后,指示总参、海军和中国船舶总公司迅速调研论证,提出可行性报告。如此,中船总公司总经理黄平涛受命前往乌克兰,到黑海船厂考察“瓦良格”号航母,看看有没有购买的价值。

黄平涛从乌克兰考察回国后,立即向副总参谋长曹刚川和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汇报考察情况,并建议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其理由是,以我国现有的造船能力,建造航母技术难度较大,购买“瓦良格”号不仅能大大缩短建造周期,而且可以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母装备打下良好的科研和训练基础。

中乌双方就“瓦良格”号的转卖谈判随即展开。然而,中乌关于“瓦良格”号航母的转卖谈判遭到美国的粗暴干涉。美国警告乌克兰:若向中国出售“瓦良格”号,必须将舰载武器装备全部拆除,否则,将采取严厉的经济制裁措施。慑于美国的淫威,乌方将舰载武器装备拆卸一空,“瓦良格”号变成了一个空壳子。中乌双方的谈判就此搁浅。在经过多次波折后,1998年,创律集团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买下“瓦良格”号,声称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从1999年7月开始,最终于2002年3月4日“瓦良格”号被搬运到中国大连港。

2004年8月,中央正式批准航母工程立项上马。

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被拖进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改安装及继续建造。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学研究、实验及训练用途。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胡锦涛向海军接舰部队授予军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公布瓦良格正式更改名称为辽宁;同日早上,官方举行了交接入列仪式,将辽宁舰正式交付予解放军海军。

刘华清生前实现了启动从乌克兰购买“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历史进程,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中国航空母舰成功下水,但可以告慰他的是,在他去世半年后,通过改装苏联时期的航母“瓦良格”号,中国海军拥有了首艘航母平台,2012年9月25日正式交付海军。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作者单位: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瓦良格航空母舰航母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福建舰”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航母爱出糗
我爱航母
“瓦良格”访菲
在航母上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