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音乐文献学的角度,系统地梳理了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书籍、乐谱、会议发言以及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阐述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特点、发展水平等相关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新疆;民族音乐;文献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39-02
【本文著录格式】肖俊一.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研究综述[J].北方音乐,2020,05(10):39-40.
“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为我们学术研究提供了技术的支撑,文献查找、文献应用由扒书堆改由指尖键盘的敲击。本文的写作是根据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及读秀数据库及部分纸质文献,将有关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类,对现有能够查找到的关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用“宏观”介绍与“微观”解读互映的方式,向世人展开所取得的成就。
一般说来,广义的文献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狭义的文献,主要指有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文字资料。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主要依靠的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历史上并未留下过多的文献资料。但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批专家学者对包括木卡姆在内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第一个学术高峰期,涌现出不少成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专著、曲谱,积累了一大批文献。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升温,此项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一批批重要成果问世。这些音乐文献的研究范围广泛,内容涉及诸多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有关的事项,既有历史的、现时的、又有当代热点的“非遗”研究,为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客观上的物质基础。本文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主要指的是与其相关的历史资料、学术论文、专著和曲谱等汉语文字纸质音乐文献。
当代的学术研究有多种研究方法,但无论是什么研究都无法摆脱对文献的依赖,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也是如此。追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源头可以查实是晋豹《古今注·音乐篇》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这是现今能够找到最早记载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文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批音乐工作者深入到新疆各民族之中,收集和整理一大批鲜活的音乐资料,为新疆的民族音乐研究提供保障。历时多年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新疆卷)就是其最具有说服力的音乐工程,其收集整理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为当代新疆音乐研究提供坚实资料,使更多的后来者注意到音乐文献的重要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达,历史悠久。文献上记载民族音乐文化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只不过这些音乐是散见于一些历史,政治、文学等其他文献中,没有专门和系统的论述。例如汉文史籍早就记载过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萨它尔,那时称萨它尔为塞他尔,外形与弹布尔相似,音色明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演唱“十二木卡姆"伴奏;再如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中记载过早在十四、十五世纪时,维吾尔族民间已经出现萨它尔这种乐器,最早流行于南疆喀什、莎车一带,后来逐渐传至北疆各地。
一、研究新疆民歌的文献
这部分文献包括论文和专著。新疆是著名的歌舞之乡,民歌资源丰富,是专家学者研究的优先选择,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表的相关的论文近百余篇,专著多部,如: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昌吉地区原生态民歌花儿来源流布、哈萨克民歌中的词曲交错现象、伊犁民歌的历史背景等。曲集有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新疆伊犁维吾尔民歌》,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物还出版了大量的民歌。这些文献不仅包涵民歌的人文内涵,也涉及民歌的音乐本体。如维吾尔族民间旋律中的音组合结构即旋法的学者邵光琛先生。他先后发表了关于汉族和维吾尔族民间旋律中的音组合结构的论文近十篇论文,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不仅论述了维吾尔族民间旋律中的音组合结构,还阐述了音组合结构的分析方法。这些研究民歌的文献从民族学、民族音乐学的角度记载了对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形态和生态、源头和发展、特点和风格等。
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文献
民族音乐学以研究少数民族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音乐为己任,反映人们的喜怒哀乐。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研究新疆少数民族是音乐工作者的普遍追求。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十分丰富,涉及民族音乐的各个方面,收集到的文献也很多。例如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与器乐研究;新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变迁研究、维吾尔族与阿拉伯木卡姆音乐中同名调之结构比较》、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婚礼音乐调查研究、维吾尔民间调式音阶的探讨、丝绸之路乐舞艺术、西域音乐史。另外,民族音乐史学的研究包括(一)燕乐二十八调与苏祗婆五旦七聲、龟兹乐调理论探析——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八十四调、苏祗婆调式音阶等。这部分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新疆民族音乐学的各个领域,可谓成果丰硕。
三、维吾尔族木卡姆音乐文献
维吾尔木卡姆研究肇始于建国以后,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达到第一个学术高峰期,涌现出一批重要学术研究成果。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使木卡姆研究再次进入一个高潮阶段。
关于木卡姆研究的理论文献。在众多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中,木卡姆音乐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20世纪50年代初,赛福鼎·艾则孜到文化部请求派人来抢救木卡姆,文化部派来了中央音乐学院教师万桐书。1951-1960年,万桐书在当地政府、其他学者和老艺人的帮助下录音、记谱、整理出版了由音乐出版社与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十二木卡姆》(乐谱上册、乐谱下册),这是一部里程牌式的著作。在其最初的版本中,以序言的形式刊载《十二木卡姆》简介。全文分为概述、《十二木卡姆》的流布、歌词、演唱风格,形式和伴奏乐器等。虽然《十二木卡姆》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工作组记谱整理,但其主笔应是万桐书先生,他成为论述木卡姆的第一位民族音乐理论家。此后,他又在《音乐研究》1956年第一期发表了论文《一部优秀的民族古典音乐〈12木卡姆〉》。在这篇论文中,万桐书先生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木卡姆,包括12木卡姆的传说及流布情况、歌词内容、体裁与曲式、演唱风格、伴奏形式等涉及木卡姆的几个问题。由于《音乐研究》发行全国,影响范围较为广泛,以此开启了木卡姆研究的历程。
继万桐书先生之后是维吾尔族著名学者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依明,他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且专业,维吾尔文学、美学、哲学和艺术都有涉猎。由他撰写出版的《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研究专著用维吾尔语写成,再有杨金祥翻译成汉语于1985年7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十二木卡姆》的基本概念、排列形式、音乐特点、音乐结构和歌词,全书共有9万余字。作为较早系统研究《十二木卡姆》专著,成为后人研究木卡姆的必读书目,对后来学者的木卡姆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涉及到十二木卡姆的重要著作,如: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于公元1854年撰写的《乐师史》(载《丝绸之路乐舞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周吉主编(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本人为课题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此书详细介绍了刀郎木卡姆音乐现象,包括三个地区完整刀郎木卡姆乐谱,有麦盖提刀郎木卡姆、巴楚刀郎木卡姆、阿瓦提刀郎木卡姆,刊载的乐曲达17首,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刀郎木卡姆提供了最为可靠的音乐文献。
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初步厘清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研究的特征表现,维吾尔木卡姆大到可分为生态与形态两部分。生态主要是指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研究,包括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史学、美学、传播学等诸多方面。形态主要是指木卡姆音乐本体研究的诸方面研究,包括乐律、旋法、调式、调性的研究,节奏、节拍的研究,旋律织体研究,曲式、结构以及乐器结合的研究等。
四、结语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记录了新疆音乐发展历程,带给后人的是取之不尽的学术研究的原动力,任何研究新疆民族音乐都离不开这些宝贵的音乐文献。梳理文献历来都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人借鉴音乐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点带面,从实用性角度认识到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具有以下几类特征:
(1)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特点是来源广泛,复杂多样。既有古代语言记录又有现代语言的论述;既有汉语言的文本也有少数民族语言的论述;既有为载有的文献也有用乐谱记录的文献;由于文献来源渠道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这就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经过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一批中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开展了大量的新疆音乐方面的专研。伴随着学位论文的通过与发表,一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问世;(3)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研究层次深浅差异较大,缺少学术学准的论文常常影响青年学子的科研兴趣与热情。除木卡姆之外,从文献的数量上来看,尚能说得过去,但质量急需提升。就笔者已收集资料来看其研究的范围涉列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但原创性、学术性具有高水准学术论文与专著数量欠缺,亟待提升。这需要新疆本土人才努力也需要吸引国内、国外对新疆民族音乐感兴趣的学者参与。近年来,一些内地学者受到“一带一路”大环境的影响,已有这方向的苗头与趋势;(4)从研究成果来看,有些研究领域已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如木卡姆研究。但有些领域却显得零打碎敲,成果不系统、不深入,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尚不足。急需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全面整合,并在继承中求发展,全面提升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箐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2]杨晓霭,李玫.音樂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研究为例[J].文艺研究,2018(11).
作者简介:肖俊一(1959—),女,回族,辽宁沈阳人,教授,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系,研究方向: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研究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