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军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商品和资本的流动、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各国人民的交往,并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这说明,经济全球化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并导致了此起彼伏的“逆全球化”思潮。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经济全球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和内涵虽然会发生新的变化,但仍将是世界不可阻止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挑战日益凸显,并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乏力。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全球货物出口总额连续两年负增长,分别为-13.5%和 -3.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0年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额年均增速达20.2%,而金融危机以来的10年间,FDI流入额年均增速均为负增长。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中,内顾倾向加大,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进展减缓。
在欧洲地区,英国脱欧给欧洲一体化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随着英国脱欧谈判的启动,欧洲主要大国在理念上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分歧已难以弥合,并由此大大增加了彼此之间政策协调的难度;另一方面,面对英国脱欧后的地区一体化进程,欧盟难以出台新的促进政策和规划,也难以引导各成员采取更加有效的一体化行动。
在北美地区,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署了具有明显排他性特征的新版贸易协定——《美墨加协定》(USMCA)。相对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美墨加协定》没有将“自由贸易”作为核心内容,而是大幅增加了有利于美国的条款内容,并增加了普遍被认为针对性和排他性很强的“毒丸(poison pill)”条款。
在亚太地区,虽然区域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消极因素。2019年11月4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宣布,15个RCEP成员国已结束全部20个章节的文本谈判以及实质上所有的市场准入问题的谈判,并计划在2020年签署协定。12月初,RCEP法律文本审核正式启动。但印度因有重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能否在其他成员签署协定时加入RCEP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同时,全球治理进展缓慢。尽管一些全球治理机制积极寻求应对逆全球化挑战的对策,但因一些国家的阻扰而未能在重要问题领域达成新的共识。首先,在2019年6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大阪峰会上,G20领导人聚焦全球经济、贸易与投资、创新、环境与能源、就业、女性权利、可持续发展、全球健康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在会后发表《大阪宣言》,但由于缺乏有约束力的规则和有效的行动,此次会议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塑造贸易投资动力、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改革国际经贸机制等问题上,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治理赤字更加凸显。其次,尽管G20领导人重申支持WTO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提高其职能,但在原有规则的修订和新规则的制定上都远未形成一致意见。并且,由于美国的阻挠,WTO上诉机构长期不能维持正常运行。最后,美国在G20峰会上重申其决定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并在2019年11月4日正式通知联合国要求退出,给全球气候治理蒙上阴影。
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未能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并给世界经济增加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在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中,收入和财富不均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全球范围来看,据有关统计显示,当前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全球公认的0.6这一“危险线”。根据瑞士信贷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全球财富报告,世界最富有的1%的人口拥有世界45%的财富,世界最富有的10%的人口拥有世界82%的财富。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拥有全球40%的百万富翁(资产在百万美元及以上);在全球排名前1%的富翁中,有40%来自美国。
为此,一些国家将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大力推行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人为阻断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在贸易政策上采取了更加强硬且力度更大的保护主义措施,从而导致全球面临的逆全球化挑战更加严峻。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都不能仅凭一己之力解决自身和世界面临的问题。解决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因噎废食,而应不断加强国际经济的协调与合作,改革和完善国际经济体系。同时,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
新冠疫情暴发后,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将其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全球性大流行病”,并将其风险等级提升至“非常高”的最高级别,新冠疫情无疑将对经济全球化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新冠疫情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和价值链的冲击。疫情发生后,商品、服务和人员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因各国的疫情防控措施而受阻,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脱钩”。202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世界经济将出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糟糕局面,经济增速将跌至-3%。全球需求急剧萎缩不可避免地导致贸易的大幅下滑。2020年4月,WTO《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下降13%~32%,降幅将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低增长水平。并且,产业链较长的电子产品和汽车贸易可能会下滑得更为剧烈。除了疫情在客观上导致的产业链断裂外,一些国家还出现了要求同其他国家实现产业链全面“脱钩”的呼声,甚至已转化为加速全球产业链“脱钩”的政策举措。经济全球化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潮流的抬头,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图为2019年夏季达沃斯主会场——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内场景。
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脱钩”将难以避免。在经历疫情后,各國都提高了对经济过于依赖外部的警惕,这可能引起“脱钩”政策的盛行。甚至有人认为,疫情为全球经济“脱钩”提供了测试。一些经济上对外较为依赖的国家开始反思各自的产业政策,以减少对外部世界的过度依赖。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今后一段时间内全球经贸依存度下降以及全球产业链的断裂。但从长远来看,疫情中加速成长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将会塑造经济全球化的新增长点。近年来,在线科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加快运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将倒逼各国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加速成长,依托这些新技术,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将会在重构中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以新的形式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