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长安
2019年12月,由(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和(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主办,江苏言恭达文化基金会协办的“2019·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举行。本次论坛以“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为主题,围绕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现状,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生态的现实问题,针对高等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高等书法教育的美学品格、书法审美体系建设和书法文化传播等备受关注的问题展开探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郑州大学、河北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65所高等书法教育分会理事单位代表和全国各地高校师生、论文入选作者、媒体朋友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分开幕式、主旨演讲、专家对话、平行分论坛、闭幕式5个环节。
一、张保庆、杨承志、韩永进、谢和平、周文彰、苏士澍、姚喜双、崔希亮、苏雨恒、言恭达等出席开幕式,并共同开启论坛启动仪式。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会长张保庆在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是全国教育书法界的一次高端的学术活动,希望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在继承、弘扬和引领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上作出积极贡献。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致开幕词,他指出本次论坛是高等书法教育分会成立以来的首次重要的高端学术活动,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化一系列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积极实践,充分体现了高等书法教育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也是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工作者勇于呼唤时代担当的积极体现。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专业教育伴随着共和国70年的进程,培养了大量的书法教育型、研究型和实践型的书法文化人才,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书写了当代艺术史,令人瞩目。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在贺信中说,本次论坛将对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全面发展如何守正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特别是对当下书法生态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开幕仪式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等18所院校和单位加入本会团体会员,被授予第二批理事单位。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解小青主持开幕式。
二、下午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共有9位嘉宾各自陈述了对当代高校书法学科建设的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谢和平教授作《浅议高校书法教育》的主旨演讲,对高校书法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思考和责任进行了阐述,指出书法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和本质所在;一流大学应该提供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全面教育,要通过人文艺术教育,特别是书法艺术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人文境界;书法对增强世界上每一个华人的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加强书法教育,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提升艺术水平、培养修养、情怀和境界的全面发展能力。
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崔希亮教授作《中国书法国际传播与汉语国际教育》的主旨演讲。回答了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研究的问题是传播什么?向谁传播?通过什么路径来传播?主要任务是做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培养人才。中国书法国际传播和汉语国际教育主要从教育的维度拓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中心、民间组织和孔子学院,是中国书法传播的重要机构。要培养专门的传播人才,第一要懂书法,第二要懂外语。重点要编写适合在海外进行传播的书法教材,解决语言的分歧问题,要向外国留学生普及中国书法艺术。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李昌集的主旨演讲从历史维度坐标的视角,指出论坛主题可从两个层面考虑。一是社会身份角度,书法是文人文化,是精英文化。中国古代的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交点交织以及它的交流,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生成发展的重要机制。如帖学、碑学的分类,是书法艺术格局和语言的交错交融。二是字如其人的层面,书法重视技术,也关乎艺术。古代文人赋予的书法文化内涵及其身份,在当代有新的深刻变化。高等书法教育的重任之一就是要培养书法教育教师,要倡导博雅课程,即通识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作《选择的传统:对当代书法的一个观察》的主旨演讲,针对书法的传统,譬如雅文化、俗文化以及介于雅和俗之间的文化,阐述对书法身份的影响。譬如,宋朝人的书法观念与明清和市场充分结合的书法观念不一样,也跟晋唐人的观念不一样。这样宋朝人形成了一个关于文人书法的立场、定义和一个身份的限定。到清朝,书法跟商业充分深度结合,产生了职业性书画家,其立场也产生了变化。现在追求书法学科变成一级学科,其底座在哪里?能否承担起历史上书法文化的厚度和广度?都值得思考。
河北大学教授刘宗超作《复兴书法精英传统》的主旨演讲,强调书法所依赖的文化在三个方面发生较大变化。一是工具之变。硬笔替代毛笔,书法的群众基础在逐渐消解,走向专业化。二是语言之变。由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网络语言。三是文化之变,由繁体字到简体字再到拼音文字。致使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精英身份受到很大冲击。怎样恢复书法的文化身份及其应承担的文化责任,要让毛笔尽量在书法家手中回到实用中去,提倡自作诗词,保持民族语言文字的尊严。并对艺术院系书法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高等书法教育的文化担当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强化大艺术观,兼顾文人艺术、宗教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四条线的不同区分。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惇作《书法的历史身份》的主旨演讲,指出书法作为艺术的身份,历史久远,东汉时书法已是社会公认的艺术,在中国传统各种艺术中,书法是最早进入自觉的艺术之一。这是从书家、书论、师承、流派、社会接受度诸多方面判断的。近代,引进西方教育机制后,上海美专在1919年起在师范科设立中国画专业,1921年正式设立中国画专业,书法、篆刻成为中国画专业中的基础必修课程,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中出现最早的中国画教育和书法篆刻教育。他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书法学科设置的情况,指出门类升级后的“书法”与“中国画”脱离“绘画”成为二级学科,有利于保护好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苏士澍、姚喜双、陈池瑜、刘恒、吕金光、曹建、朱天曙七位嘉宾专家对话现场,主持人周学主持对话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守安作《中国书法与当代社会》的主旨演讲,指出中国书法作为“艺术”“学术”和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进入当代中国社会。书法在当代社会的“身份”、性质、功能与价值,与其在传统社会大不相同。这个变化是由历史进程所决定的。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实际上面对的是书法艺术家、书法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三个不同的群体,要以积极的态度推动中国书法的发展,又要认识我们处在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中,避免将中国书法的意义和价值过分拔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倪文东作《高等书法教育教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的主旨演讲,强调高等书法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则是教学定位。他分四部分论述。一是发展势头很猛,喜忧参半。截至2018年年底,招生书法学专业本科生的院校已经发展到130多所,但学生就业问题较大。二是学科定位偏低,影响发展。综合院校及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与美术院校或艺术院校的书法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向文化和文学,还是向大美术靠近?三是教学定位不同,各有优势。聚焦在书法专业是培养宽口径、综合性的书法工作者还是培养书法艺术家。四是师资力量悬殊,参差不齐。
中南大学教授向彬作《文化自信语境下的当代书法发展》的主旨演讲,指出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时期,书法的创作、展览、审美、教育、交流等诸多方面,都要体现出文化自信的时代特征。新时代的书法家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主旨演讲环节先后由青年主持人周学和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主持。
三、专家对话环节,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原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学者姚喜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家陈池瑜,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四川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所长吕金光,西南大学教授、书法史论专家曹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天曙七位嘉宾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专家对话。青年主持人周学主持对话。
书法身份因为时代不同,承担的使命、职责也是不同的。身份的确立,取决于文化立场。姚喜双对书法进课堂作了阐述,高等书法教育责任重大,培养专门的书法教师才能解决、落实书法真正进课堂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了我们的书法发展。朱天曙认为近年来中国书法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但因为语言上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给书法的国际传播带来了很多困难。既要有专业的书法知识,还要有很多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语言知识。为此,专门成立了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连续开办三届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论坛,一要加强书法创作和本体研究,二要和汉语国际教育有机结合,三要和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史研究有机结合。曹建就书法史教学进行深入对话。书法在整个学科体系当中的地位,影响书法教学的开展。陈池瑜认为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到隶书、草书、楷书等是创新的,中国文化集中在毛笔里,绘画用毛笔画,诗文用毛笔写,书法用毛笔来创作。中国是善于记录自己艺术史的国家。书法品评要结合特点,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感性的作品,是传统文化艺术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形成了以品评为中心拉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这两个轮子。吕金光指出,高校书法教育传统模式一般是先从楷书、隶书、篆书、行草书开始。以他的创作体会和高校教学培养实践,认为应该先从行草书、草书入手,有助于提炼线条、点画的灵动性、灵活性,激发学书兴趣,开阔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刘恒认为,书法身份从汉代开始到现在有2000多年,从古到今,书法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形式,涉及到书法的文化属性。书法是人文艺术而不是简单的视觉艺术。高等书法教育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发展。苏士澍指出,书法事业发展形势大好,有近200所高校开展书法教育,对加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刻不容缓,呼吁书法进课堂。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要从孩子写汉字、学书法开始。
四、平行分论坛共四场,均由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四位副会长主持。西安工业大学教授于唯德主持《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分论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彤主持《书法生态变迁视域下的书法身份阐释》分论坛。郑州大学教授李逸峰主持《文化自信与时代审美体系建设》分论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邓宝剑主持《艺文兼备与高等书法教育的美学品格》分论坛。各分论坛组织充分,与会的教授和专家进行了集中而深入的研讨,可见与会代表的精心准备,充分展现了高等书法教育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方向与精湛研究成果。
五、在闭幕式上,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作论坛总结。
他总结了此次论坛的几个特点。一是主题鲜明、立意深远。论坛围绕当下高等书法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站在国家大教育的战略层面,提出了当代书法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确认与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观念激烈碰撞下民族文化立场的明晰。二是策划新颖,形式丰富。本次论坛分设了主旨演讲、专家对话与平行分论坛陈述三套环节,让更多的参会师生都能获得发表意见与建议的机会;同时也更有利于各位按照自己提供论文的内容“对号入座”,发表观点,交流互动,有益于论坛所设立的议题深化。三是参与广泛,建言献策。本次论坛从老一辈专家学者到新一代在校师生踊跃撰文,共商艺事,形成了高校书法学科建设各方联动、同谋发展的情势。
本次论坛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是向全国高校发布了《倡议书》。《倡议书》呼吁全国高校师生在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创造高等书法教育新成果。一是以文化身份认知书法精神。深入挖掘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内涵,强化对书法中国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全面认识,是时代赋予我们高等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二是以美育理想引领书法教学。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积极投身全面深化高校美育综合改革,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三是以引领社会风尚为责任担当。明确高等书法教育感应时代、感悟生活、感知民生的社会担当。四是以科学定位完善学科建设。高等书法教育的核心是书法文化的时代创造与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明确高等书法教育的定位与作用。
主办本次论坛的高等书法教育分会,是隶属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由全国46所书法专业院校作为首批理事单位共同发起,于2019年6月1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本次论坛是该协会成立以来的首次大型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