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毅 编辑/苏二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近来,关于能不能喝粥困扰了不少人。
在中国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粥在4 000年前的中国主要为食用,2 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事;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有“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记载,这些便是有力例证。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近来,人们围绕喝粥是否健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割裂思想是一种孤立的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我们中医看病养生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和精准个体观的结合体。脾胃虚弱或者消化不良的人群适合喝粥,而胃酸过多的人群是不适合的。
同时《黄帝内经》中的食养理论重点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粥属于五谷一类,用以调养脾胃。爱养花的朋友都知道在养花前盆里要加豆饼等肥料,花种好后只要浇水就可以了,如果这时候再继续施肥,花草就会被“烧死”。生长期的儿童或者营养缺乏的人群需要营养(“肥料”)来帮助生长及维持生命活动。现代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高脂血症、代谢异常、消化不良等人群就需要粥等清淡饮食(“浇水”)。所以,有专家提出孩子早餐不能仅仅喝粥而要吃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与中医喝粥养生的观点是不矛盾的。
中医养生及治病讲究因时、因地、因人,辨证论治。现代医学也强调每一个个体或者人群都应当给于对应的个体精准化治疗。我们在浏览养生知识的时候,也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能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