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金属加工》创刊70周年:我为长卷添新篇

2020-07-08 08:10孙咸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20年6期
关键词:金属加工创刊办刊

孙咸

太原理工大学焊接材料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24

2020年是《金属加工》杂志创刊70周年。《金属加工》杂志创刊60周年时,为了撰写纪念文稿,笔者阅读了不少早期的杂志,同时回顾、梳理了与《金属加工》的往事,对杂志的办刊特色和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十年后的今天,通过对该杂志及有关论著的重读,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金属加工》杂志心怀梦想、永不停步。它的改变是时代的需要和必然。为此,在纪念《金属加工》创刊70周年之际,再次续写几段故事。

当年的亮点今犹在

在笔者书架上珍藏着一本54年前的杂志,即1966年第2期《机械工人(热加工)》(见图1)。这是一本(32开)加上封面只有36页的小型杂志。在“新技术新工艺浅谈”栏目里,刊出了一篇“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文章,并且在文尾注明:本文根据天津市焊接研究所、大连起重机厂钱祖尼同志稿件改编。该文以“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焊接方法”为副标题,介绍了CO2气体保护焊的特点、所需的设备,以及焊接操作工艺要点。在54年前,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全面介绍CO2气体保护焊、可读性高的科普性质的报道。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入门导读文献。CO2气体保护焊是国外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新工艺,国内从50年代中期就有专业人员探索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焊接材料研究所收集到的最早报道,是1964年机械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汽修四分厂在大轿车上的细丝应用。到了1966年,CO2气体保护焊技术正处于一个起步推广应用阶段,在机车车辆、汽车制造等行业相继获得应用,有部分高等院校也介入了该项目研究。《机械工人》杂志在当时报道CO2焊接新工艺,反映了当年编辑们对学科前沿的掌握程度和了解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那种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更体现了当年杂志一贯的办刊方针和风格:注重实践、强调应用、依靠职工、服务基层、鼓励创造、推陈出新。

图1 1966年第2期封面

在笔者珍藏的另一本1979年第9期《机械工人》杂志上(见图2),有一篇介绍国外焊接结构设计经验的文章“获得较好焊件的十条秘诀”(见图3)。该文篇幅虽只有3.5页,可是文中插图就有60幅,占了整个篇幅的60%以上。而注释的文字很少,做到了用图说话,言简意赅。插图虽属示意图,尺寸也很小,然而构图合理、线条清晰,达意十分清楚。文尾还特意标明:译自Mechanical Design,No.9,1976。可以看出,在求真务实的年代,杂志考虑得很周全,既要规范化,又要大众化。从内容上看,文中介绍的焊接结构设计需要注意的10个方面工作经验(或设计原则),虽说是40多年以前的经验表述或技术汇总,但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文中的大部分内容已被写入教材、专著、技术规程或规范等资料中。今天,世界正在进入读图时代,40多年前一篇文献的闪亮点,正好折射出了当今杂志必须坚持的方向,即在大力倡导探索、创新思维的同时,依然不能忽视的是那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图2 1979年第9期封面

图3 “获得较好焊件的十条秘诀”文章首页

我为长卷添新篇

如果说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本携带方便的小开本(32开)《机械工人》杂志受到了众多企业一线工人的青睐和欢迎,并且演绎出了不少传为佳话的技术革新故事,以“一部机械制造技术的长卷”在我国科技期刊界竖起了一座丰碑,在杂志自主发展道路上曾经出现过读者高潮期,那么自21世纪初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金属加工》杂志,历经多次改版和一次更名,以及与北京·埃森焊接展等国际展会的成功合作,揭开了《金属加工》杂志新的一页,不但把杂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期,而且这一次的高潮期是杂志对第一次读者高潮期的整体性超越。具体到最近20年,则不难发现,不仅是《金属加工》杂志的巨大变化在全球化浪潮中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同时是作者将自己的更多精力投诸于杂志的写作过程之中,而且其中的确有很多与现代高科技同步发展的报道表现出了明显的新技术特征。以下简要介绍几篇。

(1)杂志改版半月刊,提速不失新看点(热加工2007年第12期) 指出了杂志的更名是改革向纵深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意识到杂志改版“提速”是过渡行为和改革的序曲。期望“有一天能像‘一箭点燃奥运圣火’奇观那样,将杂志改革程序一次启动,一鼓作气向纵深发展,乘胜前进实现更大变革理想。”

(2)更名在长卷开新篇时(热加工2008年第6期) 不仅讨论了杂志更名的必要性,更指出了更名后杂志应坚持的方向。更名后的《金属加工》相比以前,杂志的领域拓宽了,方向更明确了。杂志名称虽然变了,但是不变的是杂志备受欢迎的可读性和与众不同的特色。

(3)引源润土结硕果——北京·埃森焊接展15周年有感(2002年11月增刊) 通过一则新闻消息和一段往事的回忆,讲述了太原理工大学焊接材料研究所“引源润土推创新,自主开发谱新篇”的翔实故事。该文获2002年 “北京·埃森焊接展与中国焊接工业”征文活动优秀征文奖。获此荣誉,笔者心情异常激动,情不自禁又写出了一篇“走上领奖台激情满胸怀”短文。

(4)埃森展又热京城 推精品焊材先行——十一届埃森展会焊接材料评述(2006年第7期) 该文章认为,高效自动化焊接材料仍然是焊材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高科技新型焊接材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发展趋势,国际顶级焊接企业纷纷落户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为我国经济更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焊接材料全球化发展时代的来临——北京·埃森焊接展20周年印象与思考(2007年6月增刊) 探讨了“全球化”概念及“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对焊接技术全球化大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作者对焊接材料全球化大发展新时代来临的个人思考。该文获2007年“北京·埃森焊接展与中国焊接工业”20周年征文活动优秀奖。

探讨及结语

(1)历次改革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 杂志从1950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众多企业一线广大技术人员的喜爱,为推动我国金属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最近20年,紧跟时代变化,经过历次扩容、改版、提速,杂志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都源于《金属加工》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是其强大品牌效应的综合结果。

(2)使命在肩,不忘初心 随时代的发展,杂志定会提出新的使命:打造一本具有《金属加工》特色的核心期刊。所谓具有《金属加工》特色的核心期刊,我的理解应当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不忘初心。坚持三不变原则:①办刊宗旨不变。②服务领域不变。③内容特色不变。第二,走自己特色的办刊道路。坚持不跟风,不为那些所谓国际文摘“收录”而放弃自身特色。第三,坚持依法办刊。第四,采用多渠道、多模式、灵活先进的严谨管理体系,提倡团结协作,继续发扬杂志的光荣传统。第五,在文风方面,不仅要求文字流畅,表述清晰,而且要坚持中国文化,允许多样性(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表述,以及其他创新表达。总之,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期刊文化氛围。

(3)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 完成使命需要打造一支意志坚定、热心服务、勤奋好学、精通业务、作风优良、敢打胜仗的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实施新方案,开创新局面,为跻身期刊界先进行列,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最后,在《金属加工》创刊70周年之际,祝《金属加工》杂志越办越好,成为金属加工领域中的一颗闪耀繁星。

猜你喜欢
金属加工创刊办刊
金属加工视频号开通了,欢迎关注!
金属加工视频号开通了,欢迎关注!
《金属加工(冷加工)》2022年第10期广告目次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创刊40周年抒怀
1994:创刊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创刊寄语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