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芮慧强
厌食症是指宝宝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而言,是现今小儿常见的症状。严重可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造成小儿“面黄肌瘦、个子矮小”,是当今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
与人体许多周期一样,宝宝食欲可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在宝宝食欲不振的日子里,家长不要过分焦急,通过仔细观察、耐心护理,看看宝宝是不是病态,如果是病了,应该还有其他表现;在宝宝食欲亢进的日子里,家长也不要过分喜悦,玩命填喂宝宝。因为宝宝食量过大,穿着过多,容易产生“内热”。真是应了那些话:“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若要小儿安,需得三分饥和寒”。
目前尚没有时间界定。不过,可以参考有些疾病的病程分类。(1)肺炎:病程<1个月为急性肺炎;>3个月为慢性肺炎;1~3个月为迁延性肺炎。(2)慢性咳嗽:病程>1个月。厌食症病程可能应该以周或月来计算。
厌食史加上根据患儿出生史、年龄、喂养情况、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缺乏的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对轻症病例患儿,需要通过纵向生长监测才能发现。有的患儿可能先有厌食症,而后发生营养不良,也可能相反。两者有可能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检测微量元素通用采微量指血法。微量元素测定反映体内其相对恒定的状态,不像血糖、肝功能等化验受进食进水的影响,一般不用空腹。当然,如果家长愿意空腹采血,以后复查也可以空腹,定期随访治疗前后的变化,对判断疗效也是不错的。
1.药物治疗提前要有预案,注意药物的正副作用,密切观察患儿的用药反映,并不断修正治疗方案。
2.有症则用,无症则停。感染性疾病急性期应用抗生素是正确的,不过在病程的中后期,更应该注意综合治疗,适时动员机体的自身免疫机制。比如抗生素是否减量、降级等即所谓的阶梯治疗。
3.牢记“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加强饮食调理,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不良反应。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有:抗消化性溃疡药、助消化药、胃肠解痉药、泻药、止泻药、胃肠推动药、炎性肠病药、利胆药、肝脏疾病用药和胰腺疾病用药等9类,助消化药和胃肠推动药可能与厌食症关系较大。
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腹泻、食欲不振、疳积、厌食等症。主要作用是通经络,畅血脉,以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具体方法是:
1.裸露患儿背部,俯伏于大人身上,医生立于患儿股部后方,两手半握拳,两小指抵于脊柱两旁,再以两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着肌肉提起,作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的翻卷动作,两手交替向前推动,自长强穴起沿脊柱两旁向上推捏至大椎穴为止。
2.如此自下而上反复推捏3遍,在第2~3遍推捏过程中,每捏2~3次,将两指间的肌肉向外侧斜上方提一下,往往在第2~3腰椎部提捏时发出响声,为得法的表现。
3.捏毕用两手拇指在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穴按摩2~3次。
4.每日1次,连续10日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