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食品科技会议议题对比研究

2020-07-08 07:09张欣然蔡立文
中国食品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食品科技征文方向

张欣然 沙 菲 蔡立文 郭 勇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北京100048)

食品工业是民生产业、 健康产业、 高技术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更是永恒的朝阳产业,已进入价值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食品科技的蓬勃发展是保持食品工业稳增长的不竭动力。 国内外食品科技大会是反映各国食品科技现状与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 本文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2018—2019年召开的中外三大食品科技会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 (以下简称CIFST年会)、第十九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以下简称IUFoST 会议)和2019 美国食品科技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IFT年会)的学术构成,重点在议题设置、征文方向、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异同,挖掘食品科技研究热点及产业关注点, 探寻食品科技与产业的未来走向, 以期为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CIFST年会分析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是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会议, 历经数十年培育,已成为全国食品科技界展示当年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及科研发展趋势的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 以及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 会议以“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强”为特征,集会、展、赛、科技评价、论文展示等形式于一体,在逐渐培育与发展中受到各方好评。随着影响力的提升,会议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见图1)。

2019年11月13-14日,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武汉举行, 包括12日先期举行的会前活动,为与会者提供了大会报告、分会场会议、论文展示等多种交流平台。 4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来自国内218 所高校、76 家科研单位和海外28 所高校、近百家企业的代表,共2 500 余人参会。40 余场各具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 三大权威报告,166 个分会场报告以及487 篇收录论文摘要,全方位覆盖食品科技的各个领域, 鲜明地显示了中国食品科技的整体水平。

1.1 会议基本情况

1.1.1 论文收录情况 会议面向境内征集2018年7月以来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摘要共计487 篇,共设10 个征文方向, 包括食品安全热点问题;食品营养与健康:功能食品;食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食品生物技术与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与食品技术;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包装与储藏;感官评价与风味化学;传统食品工业化;其它。

从征文结果看(图2),各方向投稿数量比例有显著差异,其中“食品营养与健康:功能食品”占比达20%,为本届会议投稿的热点方向,也体现了当下食品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图1 CIFST年会近10年会议规模统计图Fig.1 Statistic chart of the annual meeting scale of CIFST in the past decade

1.1.2 分会场与议题分布 会议共设立29 场专题会议、研讨会、论坛,总报告时长58 h,共安排现场交流报告166 个,另设立11 场特色活动。

分会场会议内容涉及基础研究、应用技术、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营养与健康、新产品新技术、科企对接、传统食品现代化、食品科学前沿热点研究、植物源食品、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创新应用、果蔬食品制造与资源高效利用、食品政策法规研究、标准修订、食品安全教育、青年人才培养、地方特色食品等, 涵盖了食品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对应了参会代表的专业方向、不同需求与关注点。

1.2 内容设置与学术观点

1.2.1 未来食品将走向高技术食品制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在题为“中国食品科技:从2020 到2035”的大会报告中指出,未来食品将是人类未来生产方面和生活方式改变的代表性物质, 在解决全球食物供给和质量等问题上,满足人们更高需要。

未来食品领域发展的趋势将主要集中在以下6 个方面[1]:1)食品营养健康的突破将成为食品发展的新引擎;2)食品物性科学的进展将成为食品制造的新源泉;3)食品危害物发现与控制的成果将成为食品安全主动保障的新支撑;4)绿色制造技术的突破将成为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驱动;5)食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的革命将成为食品工业升级的新动能;6)食品全链条技术的融合将成为食品产业的新模式。

图2 CIFST年会摘要集各方向数量占比Fig.2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abstract sets in each direction submitted to the 16th annual meeting of CIFST

1.2.2 现代高新技术助力传统食品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在题为“创新驱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创新驱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中国传统食品的基础科学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产业, 多学科交叉促进食品领域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传统食品现代化保驾护航,旨在传承、弘扬中国优秀食文化,让中国美食走向世界是食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地方特色食品技术创新论坛”对会议举办地湖北省的特色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工艺、饮食文化等进行探讨,助力地方特色食品工业发展。华中农业大学潘思轶教授在大会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具地方优势资源的柑橘的营养特性与资源高效利用。“传统酿造食品科技论坛”聚焦将现代制造技术运用于传统酿造食品的创新开发,风味、口感等感官质量的提升。

1.2.3 食品营养与健康成为研究热点 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至此,健康中国战略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推动此政策落地,促进食品产业价值提升与健康转型,年会期间举办了多场与营养健康相关的专题活动,包括“健康中国行动与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论坛”、“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创新应用研讨会”、“聚焦特殊食品产业科研及法规新动向”、“食品营养与健康技术专题”等。 会议内容涵盖政策解读、功能食品产业技术创新、特殊膳食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食品与肠道菌群、健康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研发应用、精准营养等,以及以食品为载体的功能性蛋白肽、多糖、益生菌等功效成分对人体营养与健康的机制研究。 除此之外, 其它各研究领域分会场会议报告中也均体现了食品营养与健康的概念。可见,食品营养与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食品科技研究领域的热点与焦点。

1.2.4 科技与产业融合成为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正在孕育兴起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 中国食品科技与产业界需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机会。 在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快速融合中, 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离不开科技界和产业界两大创新主体的充分结合。以“中国食品企业家与科学家对话:预见未来”为主题的特色活动,通过产、学、研、政的对话交流方式,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以推动食品产业的价值提升。会议就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品牌与创新,未来发展机遇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1.2.5 多学科交叉助力食品制造创新 食品制造新技术与新方法相关主题会议每年都会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成为展现食品科技前沿与创新研究的最直观的展示平台。

“食品科学前沿热点问题论坛”中,来自中、美两国的中青年优秀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智能制造、食品口腔加工、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前沿、热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果蔬食品制造与资源高效利用研讨会”探讨了超高压技术、智能装备、组合干燥技术等在果蔬食品制造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自热食品加工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聚焦自热食品制造关键技术、 新产品创制与央厨设备应用等问题的探讨。 “新产品新技术专题会议”围绕食品制造各领域,包括绿色制造、产业化生产、深加工、检测、保鲜、综合利用等新技术与新应用进行研讨。

1.2.6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受到长期关注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一直受到政府管理部门、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年会多场分会场会议都有关注。

“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聚焦“食品安全教育”话题,就食品安全教育的现状和方向、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消费提示、建立食品安全文化、公众科普教育的实践等内容进行讨论, 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的食品安全教育新模式、 新思路。 “食品安全与分析检测技术创新”专题会议探讨了无损检测、高光谱技术、感官品评、物性学、传感分析技术等食品安全相关分析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年会还设立了“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专题会议”,针对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瓶颈问题、食品安全与肠道健康的关系、微生物精准检测的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1.2.7 对植物源食品的研究成为新热点 随着我国食品学科的快速发展, 营养健康理念的不断升级,利用前沿技术创新的植物基产品,特别是“植物肉”、“植物奶”、“植物蛋”等产品受到广泛关注。“植物源食品的新纪元”会议从技术突破、质构仿真、营养优化、风味提升、高值化利用、成品定制、质量监管及市场展望等方面展开研讨, 相关报告展现了国内在植物蛋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了全球食品新趋势下的国际视野, 给食品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带来诸多启发。

1.2.8 基础研究日趋深入扎实 基础研究是食品科技领域所有研究的基础, 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本届年会设立的“食品化学与生物技术”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食品发酵、食品酿造、乳酸菌与益生菌等。 除技术专题外,其它分会场会议也涉及了基础研究相关内容。

2 国外食品科技大会分析

2.1 IUFoST 会议

2.1.1 会议基本情况 世界食品科技大会是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 (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UFoST)主办,由其成员组织申请承办的食品界高层次国际会议, 目前为两年举办1 次,堪称食品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受到国际食品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9 届。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曾于2008年10月在上海承办了第十四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2 200 余名食品科技工作者参会,共收到来自68 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论文2 147 篇, 成为当时世界食品科技大会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 征集论文数量最多的1 次,赢得了全球食品科技界的高度称赞和尊重。

相隔10年,2018年10月23-27日, 由印度科学院承办的第十九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在孟买举办,大会主题为“2025年每日250 亿餐:健康、营养、 安全、 多样 (25 Billion Meals a Day by 2025, with Healthy, Nutritious, Safe and Diverse Foods)”,此次会议是对亚洲的再次回归。

2.1.2 议题设置情况 此次大会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的逾千名学者、 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会、参展[2]。 会议共设置1 个主旨演讲、4 个大会特邀报告、4 个研讨会、6 场专题研讨会、60 个技术专题,共计239 个专题报告。 议题设置包括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以防止粮食损失和浪费及未来食品; 食品成分、营养与健康;食品分析、质量与安全;传统的、本土的和民族的食物;能力建设、领导、培训和信息学;创新的食品加工为农业原料增值,产出更优质的产品;食品链物流和食品包装;食品化学和生物化学;食品工程;营养、保健和功能性食品;食品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微生物学等。

将239 个专题报告按照11 个议题方向分类汇总,如图3 所示,有关“食品成分、营养与健康”方向的专题报告占比18%,数量最多;有关“创新的食品加工为农业原料增值,产出更优质的产品”方向的专题报告位居第二,占16%,反映出对于食品成分的分析、 营养与健康价值的探讨以及食品加工的创新方法的研究是目前食品科技研究的热点领域。

图3 IUFoST 会议专题报告分类汇总Fig.3 Summary of thematic reports by category submitted to the 19th World Congress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3 会议征文张贴情况 此次大会的征文张贴方向与会议议题分类方向相同, 共展示张贴海报521 篇, 通过张贴数量统计可以反映目前国内外食品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由图4 可见,从单一专题汇总数量来看, 占比最多的方向为“食品分析、质量与安全”,可见食品安全的研究仍是食品科技研究的重点。

图4 IUFoST 会议征文张贴分类汇总Fig.4 Summary of posters by category submitted to the 19th World Congress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2 IFT年会

2.2.1 会议基本情况 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FT)年会暨展览会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食品科技会议和展览会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2019年6月1-5日, 有来自全球9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3 000 名代表和1 000 余家食品供应商参加2019美国食品科技学会年会暨展览会[3]。

2.2.2 议题设置情况 大会围绕“满足你的网络好奇心、创造力、商业科学激情(Feed Your Network Curiosity, Creativity, Business Science Passion)”主题,共设置100 多场科学专题,600 多个技术研究报告[3]。 主题覆盖了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化学、食品工程、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与包装、食品安全、食品开发与配料创新、公共政策与法律法规、感官科学、可持续发展、专业发展等11 个食品科学的重要领域。从专题报告数量分析,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化学、食品安全、食品加工与包装、食品工程这5 个方向构成会议的主要技术方向。

从大会的内容设置上看, 突出了4 大亮点[3],分别是:

1)理性看待食品中的糖与脂肪。 在“食品减糖”研讨会上,报告普遍强调糖在产品配方中扮演的不单是甜味传递的角色, 对于非营养性甜味剂的使用,重点应是减少而非完全去除,难题是寻求良好口味与减糖之间的平衡。 此外,在“走进食品基质:食品结构对健康和感官感知的影响”专题,专家们倡导重视脂肪的益处和卡路里摄入形式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较慢速度进食的人往往更少发生肥胖,因此,设计具有较大吞咽难度的食品尤为重要。

2)植物基蛋白食品的创新研发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在“人类健康的最优替代蛋白质:科学、发展、感官和法规”专题,研究人员大多喜欢从坚果和豆类等常见来源获取植物性蛋白质。 随着专业饮食越来越受欢迎 (如不含大豆和面筋的食品), 开发替代蛋白质的主要挑战是确保其安全性,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定量风险评估来解决。

3)清洁标签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清洁的含义是什么?克服转基因和其它消费者回避成分的挑战“专题,研究发现: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清洁标签包含4 种成分属性之一:营养、身体健康和全面健康,质量和价值,安全,伦理/社会责任。 如今,许多消费者似乎更关心可持续性、社会责任以及重新控制自己的饮食。

4)可追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IFT 全球食品追溯中心的食品追溯和安全科学家Thomas Burke 引用的统计数据预测:至2024年, 可追溯性和可追溯服务领域将占有140亿美元的市场。 它不再只是食品行业的一个缝隙市场, 区块链的兴起提高了人们对可追溯性的认识,促使可追溯学科不断发展。

2.2.3 会议征文及展览情况 会议征文主要涉及23 个方向,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感官与消费科学;毒理学和安全评估;质量保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食品包装;非热处理;营养保健和功能食品;冷藏和冷冻食品;水产食品;果蔬制品;肉食(muscle foods);乳制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教育、推广和拓展;食品法律法规;市场、销售和管理;餐饮服务;国际;产品开发。征文方向分类多且细,反映了食品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有1 000 余家食品及相关企业参展, 集中展现了食品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最新进展,反映了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和动态, 为食品科技界、产业界提供了近距离深度交流平台。

3 中外三大食品科技会议对比分析

3.1 征文(张贴)方向对比分析

三大会议征文(张贴)方向的对比结果见表1。 三大会议的征文(张贴)共同集中在基础研究、加工技术、 食品营养与健康、 食品安全等学科领域,而侧重点各有异同。

3.1.1 共同点

1)基础研究类征文方向基本一致,主要涉及食品化学与食品技术、 食品生物技术与生物化学等内容。

2)加工技术征文方向各有侧重。 CIFST年会征文方向体现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IUFoST 会议除较宽泛的食品工程方向外, 其它侧重于农产品加工方向;IFT年会征文方向更为细化, 内容涉及多个细分领域的技术与产品。

3)食品营养与健康征文方向高度一致,为三大会议的共同关注点。 三大会议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征文方向几乎完全一致, 涵盖了营养与健康、功能食品、功能成分。

表1 中外三大食品科技会议征文(张贴)方向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irections of papers (posters)of the three major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4)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征文方向各有侧重。CIFST年会征文方向名称体现热点与分析检测;IUFoST 会议侧重食品质量与分析;IFT年会除质量控制外,还设置了毒理学和安全评估方向。

5)食品供应链体现产业链中、后端的技术创新。三大会议都设置了相关征文方向,而侧重点不同。 CIFST年会与IFT年会涉及食品包装与储藏,IUFoST 会议涵盖了整个食品供应链,包括物流和食品包装。

6)感官科学关注风味与消费者感受。 CIFST年会与IFT年会均设置了相关征文方向。 前者侧重感官评价与风味化学, 后者侧重消费者心理研究。

7)传统食品工业化体现地方特色。 CIFST年会与IUFoST 会议均设置了相关征文方向,聚焦地方特色与特有资源。

3.1.2 不同点 除上述具共性的征文方向外,三大会议在征文方向上还存在不同点。 例如:

CIFST年会设有”其它“征文方向,为不同方向研究者预留了投稿空间。

IUFoST 会议设置了能力建设、领导、培训和信息学方向,直面产业链管理;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以防止粮食损失和浪费及未来食品方向聚焦可持续发展以及食品科技与产业界的社会责任。

IFT年会设置了独有的食品法律法规, 教育、推广和拓展,市场、销售和管理,餐饮服务,国际等征文方向,涉及政策法规、教育、市场与管理、产业服务等方面。

3.2 议题设置对比分析

由表2 对比分析可知, 三大会议的议题设置均关注基础研究、食品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加工技术、传统食品现代化及地方特色资源食品开发、 科技与产业融合、青年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食品包装等方向, 而在具体研究方向上各个会议议题所反映的研究内容侧重点则有所不同。

3.2.1 聚焦食品科技前沿、 热点研究 三大会议议题中均体现了食品科技前沿、热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智能制造、食品口腔加工、纳米技术、肠道微生物以及植物源食品和新食品原料等, 它清晰地对应了全球食品科技与产业的总体发展需求。

三大会议虽均设有植物源食品相关议题,但因饮食习惯不同各有侧重。 CIFST年会聚焦植物蛋白食品的质构仿真、营养优化、风味提升、高值化利用、成品定制、质量监管及市场展望等。 IUFoST 会议主要涉及大豆的加工技术。 IFT年会体现了素食风尚下食品创新研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较之下,受饮食习惯影响,我国开展植物蛋白研究较早,仿肉素食产品、植物蛋白饮料等产品具鲜明的东方特征,技术相对成熟,目前的科技突破热点已转向用生物技术全面提升植物蛋白肉品质的研究。

对新食品原料相关议题的研究方向略有不同。 CIFST年会侧重于新资源食品开发及管理、食药物质的创新应用, 主要偏重于保健食品方面。IUFoST 会议主要侧重于传统原料的创新应用与功效研究。IFT年会主要侧重于食品开发与配料的创新应用研究。

3.2.2 强化基础研究是共同的方向 三大会议的议题设置中均涉及基础研究内容, 涵盖了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结构和成分研究等内容。报告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食品发酵、食品酿造、益生菌等。 相较之下,三大会议的侧重点差异并不显著, 可见基础研究依然是食品科技发展的基石,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需要持续强化。

3.2.3 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受共同关注 三大会议的议题设置中普遍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功能食品、特殊膳食食品、食品与肠道菌群、精准营养、功能成分等。 可见以上内容为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

CIFST年会议题中涉及食品营养与健康相关议题的研究最多, 在会议整体议题设置中占比最大, 然而, 相较于两个国际会议缺少了功能性脂类、减少食物中的糖分、食育教育3 个方向,即:1)IFT年会提出从食品结构和感官特性角度正视脂肪的益处的观点;2)IFT年会提出寻求科学减糖与优质美味之间的平衡的科学减糖理念, 强调理性看待食品中的糖与脂肪, 这个观点也会为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研究提供借鉴;3)IUFoST 会议提出食育的概念,引导年轻一代选择健康的食品,而在我国也有类似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食育科普中。

3.2.4 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总体方向一致, 依需求各有侧重点 在食品安全领域, 三大会议的议题设置中均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标准及政策法规研究、分析与检测技术、食品真实性、可追溯。可见以上内容为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研究领域的重点。

CIFST年会相较于两个国际会议缺少食品标签和区块链两方面内容。 例如:1)IFT年会提出清洁标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及现有清洁标签概念随着科技发展所产生的矛盾, 体现了食品科技对消费者体验的重视, 这也将成为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成为研究热点,CIFST年会在本届会议中虽未集中体现, 但会议主办单位在当年已专门组织研讨会, 敏锐关注了这一新兴技术在食品安全溯源领域的应用,应持续关注。

3.2.5 食品加工技术体现各自产业发展特点 因各国食品产业发展阶段不同, 故相关技术的研究方向也会有较大差异。 CIFST年会议题设置主要体现当前我国部分食品制造新技术研究, 如自热食品制造关键技术、 绿色制造、 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涉及加工、生产制造、检测、保鲜等环节。 IUFoST 会议因应举办地国情,主要议题设置侧重农产品相关的加工技术研究。IFT年会聚焦产业链中食品生产到销售的工业食品与食品配料新技术和创新应用,以及提高货架稳定性和适销性,主要聚集在产业链的中、后端,体现了美国食品科技界对该国产业的支持与融合,需引起我们的关注。

3.2.6 传统食品现代化及地方特色资源食品开发呈差异化优势 CIFST年会与IUFoST 会议设置了相关议题。 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制造技术运用于传统食品的创新开发, 风味、 口感等感官质量提升,地方特色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工艺、饮食文化、营养成分创新等。 传统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资源食品是我国食品创新最深厚的软实力, 亦是我国食品工业的优势,需以现代制造技术提升价值,这将是我国食品产业未来差异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3.2.7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体现未来发展走向CIFST年会与IFT年会均设置了相关议题, 反映了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重要性。 CIFST年会聚焦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产业创新、 未来机遇与挑战。IFT年会聚焦科技服务食品产业链发展。科技创新助推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是持久关注并着力推动的话题。

3.2.8 青年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包装体现社会责任 青年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也是食品科技未来发展的生力军。CIFST年会与IFT年会均设置了青年人才培养相关议题,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成长分享、职业规划、学生专业技能创新竞赛等。 CIFST年会研究生论坛已举办12 届, 并连续12年设立学生创新竞赛活动, 体现了我国食品科技界对青年人才培养和食品科技传承的坚定决心。

IUFoST 会议与IFT年会均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内容涉及粮食安全、农业和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等。除均体现了粮食安全的理念外,IUFoST 会议侧重点在农业可持续发展, 而IFT年会侧重点在利用可持续性驱动整个供应链的价值。 我国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也是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CIFST年会也有报告涉及。

IUFoST 会议与IFT年会均设立了绿色包装相关议题, 内容涉及可食用材料, 食品加工与包装,减少食物浪费的包装解决方案等。 CIFST年会虽未设立专门的议题, 但有报告涉及自热食品特异性包装、可食用膜等。 与其它领域研究相比,我国包装及材料的研究相对较少,亟待加强研究。

4 启示与展望

我国食品科技的发展整体上处于“跟跑”、“伴跑”以及在部分具传统饮食文化优势领域局部“领跑”的关键过程中。 就整体而言,科技与产业对接的功能仍待完善, 对食品产业实施有效支撑的模式仍在探索中, 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目前承担着实现全链条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国家级平台的重任。 通过对上述中外三大食品科技会议的对比分析,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1)夯实食品科技基础研究。需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以促进食品科技原始创新,积累智力资本。

2)精准营养高强度支撑人类健康。基于食物营养、人体健康、食品制造大数据,采用现代食品科技与智能制造技术生产精准营养与功能化、个性化食品,多方位、多角度支撑人类健康。

3)实现全程质量安全“主动出击”的防控,已成全球食品安全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4)网络物流深刻地改变了食品产业的发展,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推动食品制造产业革命。 基于细胞工厂、3D 打印、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推动食品工业格局和关联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

5)传统食品制造高科技展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食品是我国特有的宝贵财富,是我国食品创新最深厚的软实力。 用现代科学证明和提升传统食品的营养与健康功能, 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其现代化制造, 促就我国传统食品的高科技展现。

6)依托现代食品科技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压力,全角度节约能源和资源,化解人类生存危机。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发展变化, 后疫情时代必将给食品界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中外三大食品科技会议也必将呈现新的会议形式和议题内容, 食品科技工作者和产业界将会因应疫情带来的变化,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新的产品。

猜你喜欢
食品科技征文方向
“图图话话堡”征文
2022年组稿方向
下期征文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藜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学生 作品
应对新挑战 满足新需求《“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发布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