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名士自风流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贺军

2020-07-08 08:03王遂社黄明
西部大开发 2020年6期
关键词:复合材料材料

文/ 王遂社 黄明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此刻,面对李贺军,曾经激励过几代人的这句名言,不期然地浮现在脑海,似乎要为李贺军面临转折的选择做出预见性地揭示和注释。

从本科到博士,李贺军一以贯之的专业是锻压。初入校门,当他得知“锻压就是打铁”时,着实还有些失落。好在有三年农村插队的经历,让他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所谓正确的选择,自己要做的就是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打铁先要自身硬,这个“硬”,当然包括志向坚定,刻苦认真,尤其是善于创造和发明。于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他就在我国锻压界创始人霍文灿和王仲仁教授指导下,开始了液态金属挤压方面的研究,确立了液态挤压成形管、棒、型材新工艺,揭示了液态挤压的双重强韧化特征,研究成果荣获航天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李贺军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与碳/碳复合材料正式结缘。当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廷权教授曾提醒他:“贺军啊,碳/碳复合材料太遥远了,要真正派上用场起码需要20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老师的话,是告诫,是提醒,更是“照破山河万朵”的开悟!

碳/碳复合材料问世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以碳纤维为骨架来增强碳基体的复合材料,是先进空天飞行器及其动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国家发展高尖端产品所必须的超高温材料。其关键技术一直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这种材料性能不稳定,成本高,氧化敏感性高,提高材料性能、增强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并降低成本等等,一系列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难题。人生总要勇敢一次,抛下一切顾虑去做已经选择的事情。李贺军意识到了艰辛,但更憧憬着突破!依他的性格,搞学问就要“顶天立地”。一方面,理论要顶天,要有创新,要达到世界一流的高度;另一方面,学问要立地,要接地气,要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要想进入碳/碳复合材料的新领域,就必须从零开始。他一头扎进图书馆,从一本本书籍里汲取专业营养,从一期期杂志里了解前沿动态,从一场场论坛里探颐索隐,从一位位大师传记里钩沉史料,爬梳线索。一本本笔记撷英咀华,一个个问题质疑抉难,一次次讨论醍醐灌顶,一遍遍思考“曲径通幽”。在那半年里,他不仅翻阅了西工大所能检索的所有相关资料,还到北京图书馆查阅典籍,开阔视野。经过振业寻根、观澜索源式地审问、慎思、明辨,以及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潜心钻研,李贺军大胆地将压力加工的方法跨界使用于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学科“杂交”的优势使他脑洞大开,顺利申请到国防基金,并以此获得西工大碳/碳复合材料研究的第一项发明专利,有力地推动了西工大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初试锋芒就小有斩获,不仅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也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李贺军在研发中心做检查

1994年2月,博士后出站,李贺军有好几个单位可供选择。就在妻子和女儿的户口已经迁往北京,最后办理赴京工作的手续时,惜才如命的西工大副校长刘元墉闻讯后与人事处、科技处、材料系领导一起再三劝慰,极力挽留:“贺军啊,你要是走了,碳/碳材料研究所就无法成立,很有前景的事也就干不成了,你舍得走吗?”西工大校领导“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恳切态度深深打动了李贺军,他又一次果断地做出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抉择——留在西工大,勇做追梦人。在陕西工作了3年,他已经清楚地了解到:陕西是航空航天大省,拥有研发航空航天新材料的良好基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经过科学研判和综合权衡,李贺军主动放弃了相对优厚的待遇和到首都发展的机会,将妻子和女儿从河南迁往西安。此举既是新时期“西迁精神”的传承弘扬,也是中国科学家责任担当的生动体现。

李贺军精神抖擞地走进西北工业大学,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这一年,他35岁。

当时,西工大有5个博士后,只有李贺军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委以重任,肩负起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成为国内碳基复合材料及其抗氧化涂层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这一年,他37岁。

“只要明天还在我就坚信未来,哪怕征途风浪澎湃也要扬帆出海!”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李贺军早有准备。每天上了班,他饶有兴致地在实验室里爬梯子,不厌其烦地跨越管道,一次一次地对厂家定制的碳纤维预制体进行沉积、石墨化处理,通过控制温度、流速、气体流量等形成碳/碳复合材料。因为沉积炉持续散热,实验室常年高温。正是当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使李贺军更加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他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有这样的生活垫底,还有什么“拦路虎”敢不臣服?还有什么“火焰山”不能跨越?上世纪90年代初期,李贺军带领团队经过不懈努力,使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了2倍,解决了高技术产品的重要需求。

工作中的李贺军

李贺军院士在给学生们授课

2002至2016年,李贺军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在担任行政职务的时间里,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白天负责学院工作,晚上完成课题组工作。以使命型管理超越事务型的羁绊,带领大家把愿景变成一个个脚印,一步步台阶。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胸怀,锐意进取,为了突破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防护温度及寿命,李贺军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地攻关,废寝忘食地测试分析,坚持不懈地反复试验,最终在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制备与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九五”末期,实现了国内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研究的一次飞跃。到“十二五”末,该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他任职的14年里,材料学院的美誉度有口皆碑,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2002年,西工大材料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九,2007年名列第六,2012年上升到并列第三。学院频频获得国家奖项,一批批创新人才茁壮成长。

致力非凡之事业,定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担当。让李贺军镂心刻骨的一件事,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一边悉心培养研究生充实团队的力量,一边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培养急用人才。当他给国外某研究机构写信,希望与对方联合培养博士生时,被对方断然拒绝,这深深地刺痛了李贺军,也从灵魂深处激发了他痛下决心,创新超越的壮举。“只能走我们自己的路,必须走创新发展的路。”“如果不能创新就谈不上跨越,如果不能跨越发展就永远赶不上西方。敢啃硬骨头才能取得大突破,要想有所突破关键是理论上要有创新。创新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李贺军要求团队每个成员都必须拿出自己的创新思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就是要带领他的团队,从现在的地方,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

李贺军在西北工业大学8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发言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高考,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只有3人被录取,李贺军就是其中之一。读博士期间就荣获航天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发明专利,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项目选取、方案设计与有序实施,整合优质资源全部致力于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探索。幸运的是,团队很快争取到了一个重要项目,但当时实验室连一台像样的设备都没有,科研起步之初拿到的科研经费也严重不足。李贺军要求大家把有限的经费都用在“刀刃”上。他们自己提出发明思路,自己画图、采购零部件,自己动手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第一台快速致密化设备。

精雕细琢始得玉,千锤百炼方成钢。就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实实在在干出来成绩,在课题的中期评估中,让检查组专家无不为之动容。检查组高度赞赏了李贺军及其团队的科研攻关精神,并将剩余的科研经费迅速拨付到位。同时,充分肯定了团队在碳/碳复合材料方面创新性、实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上的研究成果,给了李贺军及团队极大的鼓舞。

2016年,李贺军教授团队完成的碳/碳复合材料方向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获奖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取得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解决了国家重大应用难题。

在将近30年的奋斗中,李贺军在新型致密化工艺研究方面开发出多种成形新工艺;在国内外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碳/碳复合材料制备的专家系统,可以预测各种影响因素对碳/碳复合材料致密化过程的影响;在国内首次提出对CVI成形工艺进行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发现了界面感应相,提出了两种沉积机理。他发明了多种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低成本可控制备新技术;创立了5 种高性能涂层体系,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带领团队发明了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在航空、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研究工作为我国发展高性能、长寿命、低成本碳/碳复合材料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先后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5件,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7项。曾先后获陕西省“三五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三秦”学者等荣誉称号。多年来,他培养了140余位研究生,其中3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

李贺军当选2018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

李贺军带领团队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三期资助,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评为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2019年获“中国炭素杰出成就奖”,入选2019年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榜单,并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2020年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唯大英雄真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猜你喜欢
复合材料材料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桥面板温度效应研究
夹芯复合材料加筋板真空和水中自由振动分析
浅谈现代建筑中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B4C(BN)/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