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媛 任童锐
4 是时隔5年之后,他再次踏访三秦大地。22日,来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这到省会西安。古都西安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踏访西安,触摸这座古都的脉搏。五年后再访西安,他先后到了三个考察点,陕汽、西安交通大学、大唐不夜城,背后的国企担当、创新驱动、文化自信,每一个都关乎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近两年,西安成为了一座话题城市,从拥有着深厚历史却沉寂多年的古都,一跃而成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情的“网红城市”。继西安永兴坊的摔碗酒、长安大排档餐厅的毛笔酥之后,2019年伴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的走红,西安进一步凭借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属性以及符合现代潮流的城市营销策略,迎来了文旅城市独有的“顶级流量”。
除了抖音、热搜上的话题,西安还有《新闻联播》上的话题,科创板聚焦的“硬科技”,获得中央领导点赞支持,“硬科技”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出自西安,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中科创星创始人米磊提出,“硬科技”的“硬”代表着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综合实力,代表着趋势性、引领性的科技发展方向。
西安提出打造“硬科技”八路军,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是顺应新一轮科创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西安优势产业以存量带增量的创造性总结。
话题的背后,我们看到,西安这一轮的发展,文化和科技,一软一硬,成为支持这座城市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智纲智库创始人、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老师认为区域发展离不开三大关键要素:基因、契机和生态。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西安城市发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彩绘陶仪仗俑群
一座城市的基因,是一种软实力,是时间冲刷后的底蕴。
西安,历经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坐拥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外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这里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摇篮,更是构筑了中华民族心底最深的文化记忆。尤其是大唐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唐盛世,不仅盛在经济,更盛在精神。“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梦回大唐,点燃很多中国人心中的盛世情怀。
西安城市的这种文化基因,受直接影响的产业就是文旅产业,文旅产业已经成为西安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成为西安经济新的增长点。2019年,西安接待海内外游客总数突破3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100亿元。在进入2020年后,西安市又明确提出,到2022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
回顾西安文旅产业发展,从拥有的人文历史资源来看,西安的旅游业一直以来都拥有足以傲视群雄的资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最主要发祥地之一,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地下文物看陕西”,西安处处有故事。
“西有古罗马,东有长安城”。遥望盛唐,长安作为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世界级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就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世界交流中心。
跨越几十个世纪的文明传承在这里留下了沉睡千年的兵马俑、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充满浪漫与惊世传奇的华清池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长年来吸引大量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从1978年到2018年这40年间,古城西安已累计接待游客14.35 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近12000亿元!
旅游业的发展不是静态的,而西安旅游业持续火爆的关键,在于西安与时俱进的旅游发展模式。
大唐芙蓉园
中国的旅游产业从总体上来看,走过三个阶段,即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再到体验旅游。
在观光旅游时代,西安无疑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能够一骑绝尘。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变化,大众旅游的方式已经从观光旅游转向休闲旅游与体验旅游时代。
2002年,智纲智库“城市运营商”理论在城市经营领域探索,为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提供战略策划,将其提升为47平方公里的西安新城市中心——曲江新城。同时,向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皇城复兴计划”。不仅曲江新区有了支撑点,其后的大唐芙蓉园、大唐西市、大明宫、法门寺等文化项目的次第登场,使西安成为靠文化产业拉动城市发展的典范。
一直以来,曲江新区成为推动西安文旅产业成功转型的重要承载区域。
曲江新区先后建成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大雁塔的佛教主题与大唐芙蓉园的唐文化主题从形态上重现汉唐雄风,而近年来举办的“西安年·最中国”、新春灯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也为曲江输入了“体验式旅游”的血液,使之在跃升为西部最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的同时,成为引领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文旅产业的标志性示范样板。
西安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让人们看到了西安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的决心和实力。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与此同时,西安的科技事业也日新月异,已然脚踏实地走出一条独属于西安的“硬科技之都”发展之路。
中国的科技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跟随式创新、追赶式创新、到现在的跨越式创新,而西安的科技发展也一直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
在国家建设初期,西安承接了大量苏联援建技术的转移转化,在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建项目中,陕西获得24项,仅西安就有17项,是全国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
后来的“三线”建设期间,西安作为战略后方,国家在西安投资建设了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大中型企业,上海、东北等地的一大批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内迁古城,西安的科研实力、现代加工工业能力迅速增强,基础设施也有了相应的改善,由此西安集聚了大量以军工产业为主导的国有企业和一大批科研院校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纺织和机械工业基地。
一条年产15万台彩色电视机装配线1984年7月25日在西安建成并投产
西安创业咖啡街区——嘉会坊
西咸新区“硬科技”小镇
在这个阶段,西安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企业与院校内部,以跟随创新为主导。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各大城市掀起高新区、科技园区的建设热潮,企业的制造和研发出现分离,各类创新资源开始在园区集聚,逐渐形成“引进——集成——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而西安则抓住了这一轮发展的机遇,成为了高新区主导科技创新的领头军。西安高新区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5个国家示范高新区之一。
自1991年成立至今,西安高新区早已成为一个代表西安与西部高新科技产业前沿的领地,是西安科技创新的主要承载地。
西安高新区在中国不断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在追赶式创新的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7年,西高新更是开启了第三次创业时代,通过“创新驱动、能级跃升、产城融合、内涵发展”的新模式,打造“丝路硅谷、创新之都”。
2018年,西安高新区在全国综合排名第四,区内已聚集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和技术中心200余个,其中国家级30多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其中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
西安高新区2019年生产总值为2074.64亿元,占全市比重突破20%,可以说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之于西安,甚至说之于整个陕西省,都是举足轻重的。
而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新要素在总量上已接近世界前列,创新技术也已逐步逼近国际技术前沿,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前沿科技的原始创新层面还是跟欧美,尤其是美国有相当的差距。
纵观世界的科技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皆是经历了从科学革命、到技术革命、最后到产业革命爆发这三个阶段。而自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进入了孕育期,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其突破或许将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业形态、人们生活方式等带来深刻影响。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同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开始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中美贸易战、华为事件等背后都是他国对我国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的严格封锁和遏制,究其根本其实是大国之间的科技博弈。可以说,在这一轮发展中,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国际权力格局中的位置。
而我国从十九大以来,就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
如今,对于中国来说,原有的跟随式、追赶式创新已无法实现科技突破,在技术封锁的大环境下,不突破就没有发展。所以现阶段最关键的是中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大基础研究,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突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再一次被推到科技改革创新的前沿。
2015年9月,西安被确定成为全国8 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国家赋予西安军民深度融合、科技资源统筹两项重点改革试验任务。
2018年初,国家正式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至此,西安不仅仅是陕西发展的单核引擎,更是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成为第九座国家中心城市。
西安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与优势,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和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光电芯片、智能制造等方面形成突破,以塑造西安硬科“八路军”。
西安交通大学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标志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式起航。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米磊博士指出:中国未来从人口红利走向创新红利,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必须要解放7000万科研人员的脑力生产力,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
所以西安所强调的硬科技核心聚焦在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累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也是支撑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虽然直至2018年,西安城市的经济总量还未超过万亿,但是西安市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
2018年西安市的科技研发投入约为410亿元,比2000年增长约15.4倍,约占GDP比重4.91%;2018年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总经费197.4亿元,西安市获资助1613项,总经费7.49亿元,占全国总经费约4%,位列西部城市第一。
西安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在校高等院校的学生远超杭州、深圳,每年毕业生近30万人。
西安还沉淀了深厚的军工产业基因,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实力仅次于北京,聚集了国内航天1/4以上、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
华为西安研究所
西安的科技人才、科技力量、研发水平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三位,拥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发机构近3000个,其中包括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现有60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5人。
2019年,在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方面,西安高新区联合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两院七所”共同拉开西安科学城建设的大幕。
智纲智库参与了整个西安科学城的战略策划,不同于以往的科技园区,科学城将是一座为科学家定制的城市,以原创技术为核心,以全球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全链条为支撑,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国家级的原始创新基地。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科学城,还需要承担将科学成果,进行技术转移、转化应用,在创新研发与产业应用之间,构建从“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创新链,实现协同创新,构筑创新生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来,西安在多个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而着眼于未来,西安科学城将接过西安科技创新发展的接力棒,承担起西安、陕西、乃至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使命。
西安科学城的建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其战略性意义在于国家竞争的长远,在集成创新盛行的中国推动原始创新将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事业,这也将是西安在跨越式创新时代的科技梦想。
时光荏苒,但岁月可期。曾经拥有大唐盛世的长安城,不但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黄土湮没,反而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在中华文明浸润的历史土壤中绽放了一朵具有现代活力的创新之花。
如今的西安,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相得益彰,一切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