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周凤英
摘 要: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卫生和健康事业,探索创新型医学卫生人才的培养,可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引领行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也为医学院校更高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借鉴。通过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整体对创新精神的认知积极、培养意识较强的良好现象,反映出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缺乏有效指导的薄弱环节。医学院校可以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及提高师资的指导意愿和能力培养出新时期创新型的卫生人才。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创新精神 调查研究
创新精神能够改进人才的自有资源体系,能够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创新处在国家发展的中心位置,创新不仅在经济、社会领域,还在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以新一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改变传统医学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国务院有文件明确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拟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现状进行调研,以了解当前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情况,从医学院校对创新精神“可为”之处深入思考,为完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一)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为医学院校大学生。调查分别选取H省两所医学院校,一所为本科院校,一所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调查对象涉及在读学生、毕业班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其中2018级和2019级学生为主要调查样本,专业涉及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助产、中医共十一个专业,回收有效问卷为623份。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其中问卷调查围绕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创业精神的认知、自我创新精神评价、创新精神培养现状、培养方式及培养内容等方面进行,回收有效问卷为623份,数据处理采用SPSS25。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医学生创新精神认知积极,但创业精神的自我评价一般。
如图所示,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其中80.3%的学生认为创新精神很重要,应该重点培养。说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还是积极的。但对于自我的创新精神评价却不那么乐观,没有一位学生认为自己创新精神很强,仅有17%的学生评价自己创新精神比较强,47.4%的学生评价自己创新精神一般,还有28.7%的学生评价自己的创新精神不太强。
(二)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自我培养意识较强。
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自我培养意识普遍较强,调查结果显示,共有53.3%的学生表示强烈和比较强烈,还有36.9%的学生表示一般强烈,表示不强烈或无所谓的同学不到10%。是否从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44.3%的学生表示是的,49.8%的同学表示偶尔如此,仅有5.9%的同学表示不是,相信权威的方法与结果。
(三)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存在薄弱环节。
当前很多医学院校比较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途径有课程、社团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等,但学生参与热情仍需要进一步激发。愿意参与的学生和不愿意参与的学生有两极分化趋势,具体如图5所示,其中愿意参加的大学生占52%,极少参加学生占48%。深入了解学生参与积极性需要激发和提高的原因,从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创新精神培养的效果评价可以发现,近一半的学生评价很一般占46%,部分学生表示希望学校组织的活动切合当前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有效的指导。
当前医学院校大学生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缺乏的集中在氛围(占31.8%)和指导(占30.5%),在影响自己提升创新精神的因素中,最突出的一个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占到52%。究其原因可能一与当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转型不够彻底有关;二是教师们受累于科研、职称评审或行政管理的琐碎事务,不能全身心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或创新创业大赛。
三、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措施
(一)积极转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带给医学技术及医学教育的革新、“互联网+”浪潮对医疗市场发展及医学教育模式的深远影响、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对医疗健康的个性化、高品质需求等方面,要求医学院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医学教育理念,用创新思维推动科学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医学院校更要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尚的人格,更要具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性思维。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创新人才贯穿于人才培養的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将课堂实践、科研、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机融合,打造系统性的且具有保障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道。当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有医学院校以实施学分制为着手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品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为重点,全面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引导、鼓励、支持、帮助大学生开展科研实验和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1](673-674)。
(二)营造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国家通过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臺很多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充分营造了有活力、敢创新的社会氛围,一批敢于创新创业的领域人物应运而生,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已成为大学教育机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2](123)。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效扩展和延伸创新精神辐射的广度和深度,只有为学生充分营造“个个争创新、处处有创新”的环境氛围,才能更好地调动所有大学生参与创新和进行自我创新的积极性。“软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要。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凝神铸魂”。每一所医学院校的发展史都是一部披荆斩棘、勇于创新的奋斗史,医学院校要充分挖掘学校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独特文化,将其凝练成学校独有的精气神,融入校风、学风、教风当中。再辅以有体系的、持续性的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社团活动等,营造出充满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提升教师创新指导意愿和能力。
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医学院校的教师努力向“创新型”“复合型”教师转变[3](32-33)。医学院校教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强,如果能够定期组织校内外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与校外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加强沟通交流、深入开展项目合作,相信为师者的创新意识一定能够赶上甚至超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是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让医学院校中有一定创新能力并且愿意倾心指导学生的教师从职称评审及烦琐教学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精力、有意愿、有资源支持,心无旁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栋.医学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8).
[2]陈恩海. 戴晓云.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素养提升研究[J].轻工科技,2015(3).
[3]杨一令,高佳.创业教育融入医学类专业教育的途径和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
[4]安益强,滕大才,张颖.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路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
[5]郑玉中,等.当代医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6).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编号:2020-ZDJH-321)的研究成果;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医学高校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相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