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杰
摘 要: 基于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本文以盐城幼专建工学院志愿者为例,分析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状况,以“党建+”平台为载体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团建,提出当前志愿服务的相关问题和应对对策,以有效推动高校志愿活动的开展和学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党建+” 志愿者 服务体系 高校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做出了巨大努力,以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方式,最终实现了疫情的有效防控[1]。整个志愿者服务体系成为防控队伍的主力军[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的要求[3]。通过前期调研,初步了解在校学生对志愿服务参与度及满意度和志愿者的群体特征,了解志愿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为进一步有效构建志愿服务体系而努力。
二、被调查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状况
(一)志愿服务体系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疫情防控背景下,学生志愿服务引导机制还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引导想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参与志愿活动时面临志愿活动来源渠道不明确及家人阻拦等问题,使得盐城幼专建工学院部分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出“供需不对等”状态,导致志愿活动参与停留在意识层面,无法有效落实在行为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学生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大多由学校团委推动,活动内容及管理下移导致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对活动本身缺乏自我认同,影响志愿服务深入开展。
(二)学生党员的引领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政治思想觉悟较高的先进代表,对其他学生起着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党员发展流程,学生党员大多数为高年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度明显降低,对其他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不明显。其次,学生党员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社会志愿服务比重不足,考核制度不全。志愿活动的缺失阻断了学生党员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利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发展,更不利于高校志愿服务的良性开展。
(三)志愿者“上岗培训”体系还需健全
通过对志愿者“上岗培训情况”这一问题的调研发现,有半数志愿者表示没有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一般都是“老带新”模式,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说明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盐城幼专建工学院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对于志愿者的“上岗培训”模块工作有待提高。“精工志愿者”团队是盐城幼专建筑工程学院的官方志愿者组织,招募到的志愿者虽然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但因为没有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做保障,导致专业化技能缺失,影响志愿服务成效,难以形成高效的志愿服务团队。
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志愿者在“抗疫”过程中对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体系化要求更高,由于志愿者“上岗培训”体系不健全,导致整体服务质量拉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志愿者“抗疫”工作的开展。
(四)官方志愿组织的统筹能力需要强化
根据前期调研,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志愿活动参与过程中,官方志愿组织的统筹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官方志愿组织应有的“志愿服务全局性統筹与引导”职能的体现不充分。
在对“志愿者参与的志愿组织性质”进行调研时,只有半数左右的志愿者参加了官方组织的志愿活动,其余志愿者参与的均是班级或个人自发的志愿者活动,使得这些志愿者面临一种“非官方、无效力、不认可”状态,影响部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提供。同时,官方志愿活动组织在发现这些班级或个人自发性志愿组织面临问题时,没有采取吸纳、同行等有效措施,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官方志愿组织”应当承担的统筹、引导职能,影响志愿活动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有效提供的同时,使得自己的“官方”形象遭受打击,导致班级自发性志愿组织对于“官方”效能不认可,影响志愿组织的后期发展。
(五)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需强化
通过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激励情况”这一问题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愿行为,每一名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积极性都较高,社区和学校对志愿服务的同学进行相应的荣誉表彰,缺乏差别性,导致个别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只追求面上志愿活动,服务质量下降,激励作用逐步降低。显然,普遍性激励措施不利于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其次,志愿服务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不能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要;再次,现行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大多为总结性激励[4](295-296),缺乏过程性考核与激励,长时间进行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势必影响志愿服务的整体效果。
三、针对当前问题的应对对策探讨
(一)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机制
针对志愿服务体系机制不健全的现状,可以从思想引导层面和创建精品志愿品牌入手,有效完善志愿服务参与引导机制。
思想引导层面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不认可志愿活动,没有积极要求参与或者受到家人阻拦,导致没有将意识层面的志愿参与转变到行动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志愿活动具体内容、形式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学生思想觉悟较低,对于志愿服务重要性的认知不到位。因此,可以从“志愿服务的安全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自我提升”“志愿服务对于全国抗疫的重要性”等角度宣传志愿信息,实现思想层面的有效引导,为学院志愿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区氛围。
大多数高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普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缺少志愿活动的品牌意识、形式单调。因此,可先从志愿者队伍入手,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分组,成立独立志愿品牌,志愿活动与专业对口率要高,根据志愿服务的不同内容安排学生志愿者参与,增强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赢得社会美誉度。
(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校应当完善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活动方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加强中期考核,将党员志愿服务列为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首先,通过志愿服务丰富组织生活,创新志愿服务组织内容、组织方式,创造性地开展主题当日活动,提高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其次,要利用好“学习强国”“铁军号角”等党建活动App平台,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创新志愿活动形式。从学生党员的专业特点出发,发挥学业所长提供对口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精准性,丰富第二课堂生活;志愿活动范围扩大,积极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共青团员,加强志愿服务考核。对拟发展为党员的同学重点考察各项志愿服务情况,是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在实践中,在志愿活动中是否体现了党员带头作用,综合考量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备党员的要求。通过志愿活动积分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推动高校志愿活动有效开展。
(三)健全志愿者“上岗培训”体系
针对当前出现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不健全”问题,学校应广泛开展“志愿知识讲座”“志愿技能培训”,在社会需求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志愿活动认知、志愿服务技能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培训方案构建,并形成常态化的培训模式。
严格执行志愿者培训的“进出机制”,贯彻“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原则,着力培养一批长期参与服务、熟练掌握志愿服务基本要求和服务技能的志愿者骨干,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社会使命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才,不断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提高服务社会、参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志愿服务的培训还应当注重“经验的传授与学习”,定期开展志愿先进模范学习、志愿经验交流会等,交流优秀的志愿经验与方法,实现志愿者整体水平的有效提高。
(四)强化官方志愿组织统筹能力
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思想水平提高的重要内容。官方志愿组织机构是此项社会建设职能的承载所在,针对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官方志愿组织统筹能力不足”问题,可以从组织本身和完善考核机制两个视角入手。
首先从组织本身来看,官方志愿组织作为志愿服务提供的主要动力来源,应当在规范自身志愿行为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志愿服务提供能力,通过引入先进理念、先进人才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在志愿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且不可被替代的作用,树立正面形象,充分承担和体现自身职能;其次从社会意识来看,官方志愿组织应当充分认知并树立自己的“官方形象”,强化对于班级志愿活动及相关志愿组织的有效引导,通过人员吸纳、业务指导等方式,充分构建自己的权威性,进一步强化自身统筹职能,从而有效推动学校志愿活动的开展和学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学校应当完善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活动的考核机制,构建完善的志愿信息宣传、报名、对接渠道,让每一位有参与意愿的学生将自身意愿转化到志愿活动的实际行动当中;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志愿者注册登记机制,如依托志愿者打卡器平台,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并发放志愿者注册证,进一步规范志愿者组织管理,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引导志愿者长期参加学校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活动有效开展。
(五)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
针对当前出现的“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不健全”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志愿服务中激励普遍性这一特点,对不同志愿者的不同志愿服务进行差别性的激励政策,根据不同志愿服务内容明确普遍性激励政策和特殊性激励政策的使用范围,将同一志愿服务中的不同服务内容进行划分,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多从事一些技术难度高、服务体量大的工作,打破普遍性激励措施,提高志愿活动的整体质量,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精神激励政策,各高校应多开展“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根据志愿服务内容、层次、技术难度等相应指标体系进行评分,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强化参与志愿活动的决心。三是强化中期考核,引入阶段性激励措施。各志愿活动组织机构应根据志愿服务的特点划分活动阶段,明确各阶段的服务内容和目标,考核各阶段的志愿服务质量,对各阶段的考核质量进行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措施包括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需要,为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精神动力。
四、总结与展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科技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催发了社会价值观、职业认知及志愿服务意识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向好发展。
本文通过对盐城幼专建工学院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进行调研,在对287份调研数据进行简单性表述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部分问题的关联性。基于调研数据引出了当前盐城幼专建工学院志愿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以为当前在校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一定思路与对策参照。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文明办原巡视员陈振民.发挥志愿者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社会报,2020-03-30(003).
[2]做好疫情防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乌海日报,2020-03-19(007).
[3]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求是,2017(21).
[4]罗马亚.浅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建设[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
基金: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层党组织2019年党建工作创新项目(编号:YYZ-DJ-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