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对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启示

2020-07-07 21:28张涵
文教资料 2020年30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

张涵

摘   要: 《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和实现提供了理论参照。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共产党人对反对党的态度”的论述,为今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诸多实践启示。从《共产党宣言》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以追求人类共同繁荣、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为出发点,在学习与探索过程中逐步找到适合当前国际、国内实际情况的外交政策道路,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产党宣言》   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为了实现共同发展、和谐生存、在谋取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他国家发展的理念,《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源头之一。马克思曾强调共产党的理想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社會。要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制度与思想基础,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是实现共产党最终理想过程中的重要探索。我国学者石云霞认为,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思想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打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23-28)。康渝生、陈奕诺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展现中华民族和谐理念的同时发展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2](11-15)。《宣言》从经济发展、阶级利益、精神文化发展、个人发展等方面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事实,对全球化背景下无产阶级如何夺取革命胜利、共产党性质、特点、目的、任务等内容作出论述,为进一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实践启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的全球化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对唯物史观的延续和升华。目前全球化有诸多定义,总体表达的意思是全球各国之间联系愈发密切,相互之间影响愈发深远的现实发展状况。全球化这一核心内涵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释。《宣言》中曾提到,随着各地区各民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全球化形成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走向共产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提供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多次使用“全球”“世界市场”这些词语,认为世界历史的诞生标志是资产阶级开辟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促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与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使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程度进一步提升。如此,世界市场被资产阶级开拓,各国生产与消费活动都成为世界性活动:工业加工原料更多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产品流通渠道越来越多,销路越来越广[3](404)。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降低成本,想办法把发展中国家当作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在劳动力较廉价和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获取最大利润。由于资本主义市场运作,生产全球化和消费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明显,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已被现今世界发展趋势证实: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世界贸易繁荣,世界各国跨境投资数量增加、公司雇佣外籍员工人数上升、技术的交流更加密切。为了世界各国经济健康发展,国际社会协商制定和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给世界经济交流发展造成了冲击,地区间经济贸易活动明显受到影响,但医疗和抗疫物资的跨国运输仍在不间断进行。

在经济全球化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倡导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当重视更加深入的合作:在国家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共同采取行动,保证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地发展。通过相互配合、整合各国力量,消除“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等逆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市场秩序维护,确保经济全球化惠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促进国际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全球文化交流: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动力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侵蚀,认为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而对其他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文化消解。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利用文化扩张的方式为自身开辟发展道路、维护自身地位。资产阶级迫使其他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迫使这些民族抛弃自己的民族文明遵从资产阶级给他们带来的“文明”,将他们同样变成资产者。在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进程中,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变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通过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一些地区文学变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文化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资产阶级迫使那些为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民族采用生产方式,同时影响并迫使它们在那里推行资本主义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资产者的队伍。资产阶级通过对文化的推动促使更多地域或者民族发展资本主义。

当前世界发展趋势下,各国各民族的逐渐开放化促使经济和文化发展交相呼应。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日益开放,国际间文化日益加深。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求同存异,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在世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全球文化交流契机促进发展,是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

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是全人类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共同体理念一直坚持倡导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平等,旨在让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促进地区间和平稳定发展。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在全球范围内都变成同一种文化或完全一样的文化,尊重根据各地区风俗传统、地理环境差异,使不同形式的文化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各具特色的文化,让人类文明融合产生进步。

(三)生态全球化:保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资产阶级对世界“自然力的征服”和“整个大陆的开垦”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生态的破坏。马克思在《宣言》中描述出资本主义发展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在遭遇商业危机期间,大量卖不出去的产品哪怕被销毁也不低价售卖或者送给贫苦百姓,这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是生产力的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问题,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荒唐的社会瘟疫”[3](406)。生态问题不局限于某个国家,当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蔓延到越来越多国家之后,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样趋于全球性,将生态问题将变为全球性问题。

马克思与恩格斯批驳这种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发展造成全球生态问题的现象,认为只有无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才能解决资产阶级无法解决的生态矛盾。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对全球生态带来危机的现状,体现对全球生态治理问题的重视。工业迅猛发展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不可避免地加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无节制的资源消耗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来的平衡点,人与自然关系因此陷入紧张状况。在全球普遍面临生态问题的前提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想要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必须世界各国共同行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应当是全球各国共同责任的观点。自然是需要被呵护的,只有世界各国都尊崇自然、坚持绿色发展,整个世界才能有长足发展的美好未来,因为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可能凌驾在自然之上[4](525)。

二、《共产党宣言》对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启示

《宣言》中体现出的全球化思想、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述、与“共产党人对反对党的态度”等论述,使我们更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人面临的环境、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无产者的联合等思想。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追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参照《宣言》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

(一)完成本国的历史使命是“最近目的”

《宣言》的第四部分阐述了共产党人在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目标中应当遵循的策略原理是。共产党人在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进行斗争时同样为“运动的未来”而斗争[5](43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应坚持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原则,工人的最近利益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而“运动的未来”则代表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最高追求——“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在社会主体、发展道路、实践基础等方面有本质区别,但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社会发展的目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共同的历史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打下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宣言》中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之间的辩证关系,应成为决策依据。

把握“最近目的”、立足本国,不断深化改革、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祖国统一、建成美丽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继而带動世界范围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只有在完成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的前提下,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起到更强引导作用,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若实现建成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进步,则必将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必将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更有力的推广。

(二)把握与资本主义国家和政党的关系——斗争与联合结合

《宣言》认为无产阶级本质属性、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决定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必须坚决同资产阶级政党做斗争,同时认为共产党人同样会“为争取全世界范围的民主政党团结而努力”[3](413,435)。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伟大目标的一个重要策略: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必须和全世界的民主政党团结合作、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同样需要各个国家与政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需要世界各政党和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承担的艰巨任务。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与大变革的时期,世界多极化与全球化日渐明显。当前我们面临许多挑战,但是不可否认,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只有奉行和平自主外交的政策、坚决反对互相干涉国家内政、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原则,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建设国际和区域层面全球伙伴关系,才能正确把握“斗争”与“联合”之间的平衡点。倡导世界各国超越国家界限、超越经济利益考量和文化价值观念冲突[5],共同面对全球风险挑战、推进国际合作健康发展、从容面对贸易摩擦,才能在自身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努力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创造美好未来。

(三)通过政党联合推动目标的实现

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个绝不会”思想指导下,可以判断:无产阶级不能只凭借自身力量在短时间内消灭私有制并建立人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必须实现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与团结[6]。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一旦共产党与无产阶级政党联合起来,就会产生更巨大更深远的影响。共产党他无产阶级政党有可以深入合作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在国际上寻求各种合作,增强自身力量,实现共产主义[7](146-152)。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联合是实现最终目标的重要力量。基于共产党的利益与整个无产阶级利益是相同的这一论点,共产党需要并且可以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结盟,取得革命各个阶段的胜利。相同道理,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团结有共同目标或相同政治立场的政党与力量,有针对性地在国际领域进行阶级联合,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8](51-55)。如果各国都能将自身发展融入各个民族国家的解放和现代化发展之中,就可以在共同推进“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解放。

三、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立足现实国际形势、注重实践探索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的创新和发展。它是结合马克思的联合体思想和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产生的对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和指引,倡议人们以追求人类共同繁荣为出发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在全球化日益发展、全世界共同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的时代,各国家和民族休戚与共,人类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开创和拥有美好的未来[9]。“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全球治理新主张和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参考文献:

[1]石云霞.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1).

[2]康渝生,陈奕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J].学术交流,2016(11).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陈培永.全球抗疫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N].经济日报,2020-04-01(012).

[6]刘序明.《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N].杭州日报,2018-06-05(015).

[7]张毅,蒲国良.《共产党宣言》中的政党合作思想及其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09).

[8]张艳娥.在阶级联合与共同体之间——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双重属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山东社会科学,2019(11).

[9]高祖贵.中国“抗疫”充分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N].学习时报,2020-02-24(001).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