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07-07 21:00倪良明
文教资料 2020年30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倪良明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等方面意义重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应基于院校实际和学生特点,采取深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挖掘课程思政价值元素、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对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为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推动“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职院校线上教学应时而生,疫情防控期间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其他课程给予了厚望。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挑战,做有责任担当的青年大学生,是每位教师都要肩负的职责和使命。高职教师要化危为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让“思政小课堂”带动各类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开创疫情防控期间教学新局面。

一、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发挥教师育人主力军、课程育人主阵地、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课堂教学,育人为本,赋予教学重大意义。高职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要注重成人成才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占据全国高校半数以上,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关系民族未来,关乎社会稳定,关系中国制造业水平,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2.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思政课程引领、实践活动融入、各类课程推进的大思政育人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各类课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这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内在要求。

3.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既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专业教育和思政育人紧密结合,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素养要求,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在思政工作中围绕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二、一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课程思政定位不准。有些教师因专业背景、受教育程度、角色定位等因素在课程思政认识上存在误解,认为思政工作是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事情,与他人关系不大。“‘课程思政的本旨并非要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按思政课程搞模式化”[2] 。既要防止课程思政化,又要防止课程思政替代、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不是课程的‘思政化,我们在推进高职‘课程思政时,要避免粗放冒进的‘课程思政改革”。如果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那么课程思政就是隐形教育,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时思政工作在专业教育上具备独特优势,比如关键技术的突破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要改变过去思政与课程“两张皮”或各执一词的现象,又要防止二者简单“相加”或堆砌,唯有结合课程特点分类施策方能达到更好效果。

2.课程思政方法缺失。课程思政的定位不准,必然会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比如,有些人认为将思政育人元素简单植入、在课程中讲思政育人的道理就可以了。挪用一般的教学方法难以奏效,教学效果不佳。

3.课程思政管理缺位。高职院校因学制期短、专业性强、实践性多等因素,会将更多精力放在校企合作、实践育才上,在育人问题上往往对学工部门提专门要求,难以形成较系统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面对课程思政这个新事物,往往较为滞后,在工作中没有考虑到如何规划、如何管理,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进程和实施效果。

三、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1.深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与育才统一,全员育人,促进学生塑造价值、汲取知识、提高技能等进而全面发展。学校应成立专门课程思政管理机构,由人事、教务、学工、思政等部门人员组成,加强课程和教师队伍管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推进有序、保障有力。高职院校要基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领域宽、类型全、层级多、互通强的课程思政體系。打破各部门、各课程、教职工之间相对孤立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连接点,实现多课堂联动、多主体呼应、多渠道沟通的工作机制。各部门院系、各类课程、各专业教师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出谋划策、守土负责、人人尽责,在各自岗位、课程、工作中找准角色、干出特色。

2.掘课程思政价值元素,聚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3](14)。善于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达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疫情防控期间,深入挖掘国内、校内涌现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优秀学生、感人事迹等思政元素,向学生传递生命安全、健康第一、责任担当、社会正义、文化自信、同舟共济、无私奉献等正能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力量。

实施课程思政,要结合高职院校实际、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专业教育课程既要突出专业知识,又要做好思政育人,在知识传播中凝聚思政价值。公共基础課程要立足通识教育、挖掘思政元素、拓展思政内涵。实践类课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劳动观念,付诸实践行动,注重调查研究,在知行合一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塑造品格。“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4](33)。如无人机专业结合“大疆无人机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让美国制裁成为空想”阐释技术的重要性,软件技术专业结合“华为5G事件”,阐述既要掌握核心技术,又要敢于斗争,不畏强压,坚持自主创新,彰显科技价值和创新理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可结合大国工匠顾春燕事迹特别是央视新闻联播视频,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会计专业结合“瑞幸咖啡财务造假”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诚信做账、诚实做人,确保会计账目和信息的真实性;大学英语课程可将西方假日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比,促进文化交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体育课程可结合体育赛事及新闻报道,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意识,弘扬体育精神如尊重规则、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团结协作等。

3.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充分吸纳各类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又要凸显自身的价值和定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线下模式,开发线上课程教学,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进课堂教学授课方式,变理论讲解为案例分享,变简单叠加为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如“盐融于汤”,提高课程思政内涵和质量。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水平。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思政课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微视频、慕课、教学平台资源、微信或QQ群和线下面对面授课、互动交流等形式,使课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品有理。线下教学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辩论、话题研讨、参观调研、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活动讲述思政育人道理,浸润学生心田,彰显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高〔2020〕3号,2020-05-28.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10).

[3]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

[4]高德毅.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