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源仙境图》是仇英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设色明艳,用笔严谨,以桃源仙境为题材,为当时的大收藏夹陈官所作,这幅作品反映出了仇英的个人风格,也反应出了理想中文人对桃源仙境隐居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仇英;桃源仙境图;山水;
仇英,在画史上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仇英生长的年代是明代相对比较安定、经济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从绘画领域观之,也正是浙派由盛至衰、吴派由初兴至鼎盛的更迭时期。他虽处于明四家之列,但他并不是一位文人画家,而是一位职业画家。仇英从一个低级画工成长为画坛巨匠,是其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和顺应时代艺术风尚潮流不断更新、不断演进的结果。早年做漆工,为人彩绘栋宇,后学艺于周臣门下,承李唐刘松年,学习宋院体画风格,这是他画家生涯的开端,在明中期相比较开放的环境里,他结交了许多吴中的文人,特别是文徵明对他的影响可谓终其一生。又因他先后寄居于吴门几大著名收藏家项元汴、陈官等人的家中,饱览历代珍藏,得以临摹唐、宋、元名家真迹,再加上自身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学习,他的临摹技巧被后人称赞,他凭其勤奋与努力,以独特的绘画技巧,成为明代苏州非常有代表性的职业画家之一。
《桃源仙境图》是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此幅作品纵175厘米,横66.7厘米,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此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个远离尘世的隐居环境。一幅具有强烈色彩的仙界境遇,一层层井然有序的山峰,山间云雾缭绕,楼阁在云雾中半藏半露。此幅作品用竖幅高远布局,整个画面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中木桥流水,桥下溪水清澈,坡上桃树与林木掩映,描绘了三位穿白衣的隐士盘腿坐于山石之中,一位隐士正在全神贯注的抚琴,一位则低首聆听,还有一位身倚石岩,挥舞着另一条手臂,似乎是被音乐所陶醉,而画面中的两位童子身着深色的衣服,与三位隐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一位童子弯曲着身子抱着物件在桥上满满的走着,另一位童子站在三位隐士身旁,一手捧着书卷一手拿着食盒,似乎被琴声所感动,静静地伫立着,丝毫不扰动这静谧的氛围。中景描绘了奇特的山石与松树,一位渔夫挑着行李走在上山的路中,在不远处的树林中有两位头戴斗笠的农夫,他们或许聊着天或许在劳间休息。画家对渔夫和农民形象的描绘,体现出了仇英对美好惬意的田园生活向往与追求。远景则描绘了云雾围绕下的山峦,山间散落着几座庙宇,其中一间庙宇静静地坐着一位老人,欣赏着仙境的风景。画家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景色,人物的生动神态和优美造型,晕染了一种氤氲的仙境气氛,追求了一种似有若无的美好,也表达了无形的乐声之美。
在题材上,仇英选取了东晋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许多画家常把桃花源比作世外桃源,所以桃花源常常被画家们作为创作题材来进行创作。
在技法上《桃源仙境图》为青绿山水,大山大水的布局,视野开阔,疏密对比强烈,不流于俗媚,反而沉着文雅,整个画面兼工代写,既有历代青绿的妍丽华美,又有写意般的纵逸洒脱,山石以勾写轮廓与重色晕染为主,皴笔简略;云气以淡墨细笔勾描,辅以晕淡。
在色彩方面,仇英在此幅画的绘画中,色彩清丽,用笔工致,仇英用了薄涂的方式来呈现出青绿山水的效果,山峦岩石以勾斫为主,比较少的皴染,然后运用花青或赭石这两种颜色做底色,最后运用石青、石绿这两种颜色,这样可以增添画面的层次感,而不是单纯的厚涂从而形成的厚重感。这种设色的方法使这幅《桃源仙境图》的色彩的感觉更加鲜明与丰富。《桃源仙境图》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而且又显示出了文人的雅逸细腻,两者的结合给传统的青绿山水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既有妍丽又有清新,既是仙境又是隐逸之地,风格即出自赵伯驹,尤其是山石的画法与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有相通之处,为青绿山水的典范之作。
细细品读仇英的这幅《桃源仙境图》,其完美地展现了仇英工整的笔墨技法、严谨的构图布局以及雅丽的设色的独特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不忍释手。细致鉴析仇英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擅长营造富丽古朴而清新的艺术风格。在仇英这幅《桃源仙境图》里描绘的仙境气势宏博,通过云雾的围绕来衬托出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山间点缀的房屋和树木用细笔做了精细的描绘,与画面整体的气势形成对比,从而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装饰感。从整体画面来看,画面纵横空间里巧妙地穿插着人物活动,人物虽然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人物的组合却是巧妙的,疏密很明显,也很有主次之分,其中三位隐士和两位童子是画面中的主体人物,中景的渔夫与农夫还有远景的老人是次要人物,点景人物的出现使画面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明显。《桃源仙境图》中的“桃源仙境”的画面把传统的理想社会形态与隐逸之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描绘了理想中的文人的隐居生活,也承载出了文人对桃花源隐居生活的向往。
《桃源仙境图》右下角的山石上有落款:“仇英实父为怀云先生制”,是仇英为当时大收藏家陈官祝寿所做,仇英晚年在陈官家中作画。陈官对于仇英来说不仅是生活中的赞助人,更是朋友,陈官本身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并且对仇英十分欣赏,并没有因为仇英的身份对仇英抱有偏见。所以,仇英在这幅赠与陈官的祝寿图中倾注了很多心力。
虽然不能说仇英的艺术成就比历代大家怎么样,不过仇英确实为我们展现了在历代绘画潮流中对中国山水画的另一种独特存在。仇英他既有画工般精细技法和深厚功底,又有较为浓厚的学识与见闻,对于许多名画也有过近距离的研学,这些条件使仇英能够在文人画家与画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仇英的主成贡献在于,其善于综合和融汇历代画家各家之长,既保持青绿山水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能融入时代性极强的文雅清新的趣味,从而形成工而不板、娇而不甜的新风格。其作品大多笔墨严谨、造型精准,也注重感情的抒发,并将笔墨情趣和文人主题融入传统的青绿山水画中,把日渐衰微的青绿山水进行了创新,使其得以继续传承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仇英式的青绿山水。在仇英之后,青绿山水这一画种又重新受到画家们的重视,仇英的青綠山水对整个中国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仇英在其不是很长的艺术生涯中,却创造出来了大量的作品,展示了丰富多姿的艺术风采,也闪现出了耀眼的光辉,他的艺术和名字是永垂于画史的。
作者简介:王宁宁,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2018级中国画(山水)方向。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