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有
摘 要:收藏在四川博物院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印”,是1949年12月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按照统一编号铸制的。根据四川解放初期政权建设进程,该印的使用时间,应为1952年9月至1955年3月。1963年1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将“四川省人民政府印”拨交给四川省博物馆珍藏。1995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小组鉴定,此印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四川省人民政府印”,见证了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前赴后繼、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四川省政权建设的重要实物佐证。它同时记录了四川人民在解放初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四川;省政府印;解放初;政权建设
收藏在四川博物院(原四川省博物馆)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印”,是用优质的黄铜铸制的。柄为圆柱形,柱高115毫米。底座为方形,边长各70毫米。印体厚23毫米。以圆柱作中心点,底座面部竖排宋体阳刻“四川省人民政府印”,面部左侧竖行楷体阴刻“一九四九年十二月 日”, 正下方横刻:“第柒陆号”。面部印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印”自右至左分两行直行排列,字体苍劲凝重,丰润传神。印文和底座四周边框光亮,稍有磨损,阳文间隙凹处所残留的红色印泥大部分已呈暗红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此时全国大部分地方已经解放。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中和平解放成都。12月31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治委员命令,成都市实行军事管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李井泉为主任,周士第等人为副主任。
但是,四川大部还处在国民党蒋介石的统治之下,国民党部署重兵盘踞四川,四面八方驻守着数十万军队,对抗我人民解放军对四川的解放。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正式成立,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赓、周士第、李达任副司令员,李井泉、宋任穷、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全国的革命斗争形势,对解放四川作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从1949年11月1日起,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西进川东,贺龙率领的第18兵团南下川北,两支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拔城攻坚,席卷大西南,至1950年4月7日,西昌战役胜利结束,四川及西康全境获得解放,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为了解放四川,中共中央早在1947年就在山西成立了以四川籍干部为主的“川干支队”;1949年在东北解放区抽调干部,组建了“东北南下干部大队”,还组建了规模更大的“西南服务团”和“西南工作团”。这些干部和在四川的地下党及民主党派、进步人士,是四川建立新政权的重要骨干力量。
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分设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省级行署区以及西康省、中央直辖的重庆市,分别组建各区、省、市党委,由7月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南局(简称“西南局”)统一领导;建立四区一省一市政府机构,由1950年2月正式成立的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1]邓小平任西南局书记,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3日,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张际春任主任,陈锡联、张霖之为副主任。1949年12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奉中央电令成立,陈锡联任重庆市市长,曹荻秋任副市长。
四川地区的川西行署、川东行署、川北行署、川南行署4个行署共辖17个专区,4个市,140个县。1950年1月1日,川东行署成立,驻重庆市,辖璧山、大竹、万县、涪陵、酉阳5个专区,共33个县,面积94168平方公里,人口1790万;行署主任阎红彦,副主任魏思文、余际唐。1950年1月1日,川南行署在自贡成立,后移驻泸州市,辖泸州、内江、乐山、宜宾4个专区和泸州市、自贡市,共34个县,面积61000平方公里,人口1350万;行署主任张国华,副主任郭影秋、刘披云。1950年2月,李大章接任川南行署主任。1950年2月7日,川西行署成立并逐渐取代成都市军管会,驻成都市,辖温江、眉山、绵阳、茂县4个专区和成都市,共38个县;行署主任李井泉,副主任阎秀峰。1950年2月24日,川北行署成立,驻南充市,辖南充、遂宁、达县、剑阁4个专区和南充市,共35个县,面积90000平方公里,人口1750万;行署主任胡耀邦,副主任秦仲方。[2]
重庆市将原19个区并为8个行政区。5、6、7区为县级,1、2、3、4、8区为地专级。
全川207个县(含县级市及大市的县级区)的人民政府先后成立。各级政权机构都吸收了一批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工商界、文教界知名人士和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1952年8月 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和关于调整地方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同时决议“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并于该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撤消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川南人民行政公署、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川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8月12日,恢复四川省建制,中共四川省委组成。中央决定李井泉为省委书记,李大章、赵林、阎红彦分任第一、二、三副书记。 1952年9月1日,中央决定撤销西南军政委员会 ,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省会定为成都市,李井泉任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大章、阎红彦、钟体乾、李筱亭、余际唐任副主席。9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出了行使省政府职权的“省(52)第0001号”命令:“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之决议,现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川南人民行政公署、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川北人民行政公署的结束移交工作业已基本完成;本府即于一九五二年九月一日起,正式行使职权。原四个行署所属各级组织及部门,自即日起,一律接受本府领导。”命令钤盖了方形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印信。
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加紧了乡村人民政权的建设。1952年冬和1953年春,各县贯彻政务院颁布的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了乡人民政府。到1954年,全省共有11373个乡、404个镇。乡人民政府的建立和健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3]
1953年3月,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颁布。经过普选,四川也和全国一样,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政权的建设从此步入正轨。1954年7月1日,中央决定将重庆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四川省辖市。1954年8月1日至10日,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市召开,李井泉当选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同年10月,将“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区专员公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省人民政府改为省人民委员会。1955年1月,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李大章任省长,邓锡侯、阎红彦、任白戈、钟体乾、余际唐任副省长,王叙五等49人为委员。选举赵方为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选举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命谷志标为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3月15日,国务院颁发了“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圆形铜质印章,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于3月24日启用。“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5月,将“区专员公署”更名“专员公署”。10月,西康省建制撤销,将金沙江以东各县并入四川省,将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划归西藏自治区。此后,四川省的省级行政区划趋于稳定。11月,四川省召开了省第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原西康代表124人参加了该会,会议增补桑吉悦希(天宝)为副省长。
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四川解放初,各级人民政权积极有序地建立。四川各级人民政府在城市开展平抑物价工作,稳定市场;在农村进行剿匪征粮,为恢复国民经济打下基础;开展与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巩固了人民政权;积极参加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在朝鲜战场上,四川儿女英勇杀敌,出现了闻名中外的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柴云振等。四川各级人民政府在取得剿匪胜利后,又在农村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进行土地改革;在城市工矿进行民主改革,开展禁毒禁娼等斗争;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还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其在恢复国民经济建设中,一是整修了都江堰;二是建立了国营经济和扶持私营工商业;三是修建成渝铁路和川藏公路。各级政府在完成四川经济恢复工作后,从1953年起,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川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收藏在四川博物院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印”,依据印底座面部镌刻的“一九四九年十二月 日”和 “第柒陆号”等字样,此印应是1949年12月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按照统一编号铸制的。根据四川解放初期政权建设进程,该印的使用时间,应为1952年9月至1955年3月。该印停止使用后,上交中央。1959年5月,国务院秘书厅将中央和各省的一批政府印信拨交给中央(后改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1963年1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四川省人民政府印”拨交给四川省博物馆珍藏。1995年 4月,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革命文物鉴定确认专家小组鉴定,此印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四川省人民政府印”见证了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四川省政权建设的重要实物佐证。它同时记录了四川人民在解放初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注释:
[1][2]参见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國共产党四川历史1950─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2卷,第2页、第4页。
[3]参见杨超、何郝炬、宋锡仁主编《当代四川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作者:四川省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