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磊,郭 丽
(黑龙江省宁安农场,黑龙江 宁安 157412)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类作物,是农民创收的主要来源。由于这些年市场环境的一片大好,使得种植大豆作物的农户越来越多,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广。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重迎茬的问题愈发严重,原有的轮作制度遭到破坏,进而加剧了大豆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东北地区是大豆主要种植基地,因此就如何科学防治大豆病虫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证明,尽管东北地区大豆病虫害的种类很多,但从病虫害对大豆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程度来看,大豆主要病害有大豆胞囊线虫病、根腐病;虫害有寡食性的大豆根潜蝇与多食性的蛴螬类,主要为蛴螬(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东北大黑鳃金龟,刺吸式害虫如大豆根绒粉蚧、豆黄蓟马,食叶类害虫二条叶甲成虫,危害根瘤害虫有二条叶甲幼虫等。
大豆病虫害加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重迎茬所导致的。据调查,一是种子幼苗期受到病虫的侵害,为种苗生育后期某种病虫的发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导致病虫基数增大;二是营养失调,大豆重迎茬对于土壤养分的消耗比较单一,使种植区土壤中的硝态氮增加,速效磷、氮、钾供应达不到大豆生长所需。通过对重迎茬大豆土壤进行化验,发现水解氮比正茬低8.5-13.6mg/kg,速效钾低12.6-18.5mg/kg,速效磷减少40%,微量元素硼、锌、锰等含量减少。由于养分的供给不足,导致根系生长能力偏弱,种苗发育缓慢,抵御病虫害能力低下,正因为这样,使大豆生长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在大豆病虫害的整个防治过程中,应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原则,在防控方法上应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可以将大豆种植地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病虫害就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综合治理,并根据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技术组装,通过对农业栽培防治技术的积极应用,选择最优的品种。具体来讲就是从大豆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挖掘作物品种抗性、控制病虫害的潜力,与药剂拌种处理和防治病虫害相结合,安全、经济、有效的搞好种植地药剂防治工作,最终实现病虫兼治、主次兼治的目的。
要因地制宜推广连片种植,通过连片种植,不仅可以解决小地块和大机械的相互之间矛盾,又能为合理轮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建立合理轮作制,实施玉米、小麦、大豆等轮作方式。杜绝重迎茬,是减低大豆病虫害发生率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措施,对根部病害和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秋翻秋耙秋起垄能够起到“蓄住天上水,保住水中墒” 的作用。在秋天进行耕翻,可以将田间病虫残体予以清除,减少或者消灭病虫越冬或者滋生的场所,进一步减轻病虫对于大豆苗种带来的危害。另外,耕翻整地可以使土壤松软,防止杂草争夺大豆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大豆对养分的吸收,增强自身抗病虫害能力。
选种是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关键环节,在整个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种植人员应予以重视,精选种子,将其中的重病粒和虫食粒及时去除,并进行药剂拌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拌种时,可采用35% 多克福种衣剂按照种子量的1.0%-1.5% 进行拌种。通常情况下,一次药剂拌种就能够起到病虫兼治、主次兼顾的多重效果,从而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
选用抗病品种是治理大豆病虫害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适定时期播种,注意播种深度,合理进行密植,配方施肥,中耕除草等都能够提高大豆苗种的抗病虫害能力。
始终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对大豆种苗可能发生的病虫害问题进行准确的预测,及时指导做好必要的防治。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田间药剂防治的方法主要有:豆黄蓟马、二条叶甲可选用26% 辛灭乳油300-450ml/hm2或3% 啶虫脒225-300ml/hm2喷雾防治。针对大豆根绒粉蚧可使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如20% 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20g/hm2、3% 啶虫脒乳油600ml/hm2+2.5% 功夫乳油600ml/hm2、70% 艾美乐水分散粒剂45g/hm2+2.5% 功夫乳油600ml 等。以上药剂兑水225kg/hm2,应间隔一周喷洒一次,病害情况较为严重的可连续喷药2-3次。
农作物的栽培要立足于实践,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科学管理手段来达到抑制病虫害的目的。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需要在绿色兴农理念引导下大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人民放心、社会满意的高品质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