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兰 盛典 许昊旻
摘要: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各个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迅速兴起,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本文对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美丽乡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与政府相关政策进行分析,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业融合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长效机制未健全等问题为突破口,以期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11-0114-03
一、绪论
1.选题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8年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这一战略党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人民的需求,“三农”问题急需解决。现如今,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流下,农村商品产业链的延长、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民生政策的实施与优化等都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给予农村发展机遇,其必要性日渐展露。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产业融合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长效机制未健全等巨大挑战。
2.研究对象
近几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在湖北省稳步发展,武汉市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郊,地处汉江与长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全区总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自2019年1月,蔡甸区正式出台《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方案》,示范带将建设以嵩阳大道为主轴,串联大集、奓山、永安、玉贤、索河、张湾6个街共39个村,自然村庄312个。蔡甸区乡村众多,各个乡村的发展进程不一,有利于对美丽乡村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研究,再而,蔡甸区正积极打造美丽乡村,而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突出,乡村发展受众多因素制约,可挖掘性较高。
二、典型案例
近些年来,浙江省湖州市持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其美丽乡村建设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村庄环境整治阶段(2001年~2010年),第二阶段为美丽乡村建设阶段(2008年~2013年),第三阶段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阶段(2014年~2018年),第四阶段为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阶段(2019年至今)。随着村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与村庄环境的改善,美丽乡村已成为湖州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已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等,但湖州因其区域发展不平衡、特色产业不突出、人才欠缺等问题处于发展的瓶颈期,目前,在努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培育体系,着力在体制管理、引进培养、人才激励、教育整合等方面已取得新突破,同时促进了人才回流,使得更多的科技人才回到乡村,同时,正创建产业特色鲜明、农旅有机融合、绿色创新发展的发展模式,创建成效较显著。
三、现状研究
2016年~2019年武汉市蔡甸区共承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45个。其中,2016年项目已完成进度90%;2018年度20个项目已完成3个,11个项目进度过半;截至2019年9月,2018年已批复的20个美丽乡村项目大多建成并通过验收。
1.村庄建设范围分析
目前,蔡甸区正建设以嵩阳大道为主轴,沿18公里嵩阳大道串联大集、奓山、永安、玉贤、索河、张湾6个街共39个村,自然村庄312个,涵盖农户1.3万户,4万余人,农业生产面积9.6万亩。着力打造花博汇综合体、后官湖生态农业板块、九真山休闲农业板块、索河特色农业板块四大板块,建设93平方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
2.经济发展分析
(1)产业结构。调查显示,蔡甸区第一产业仍采用傳统农业生产方式,自2019年开始,全区投入资金5.39亿元,重点建设产业基地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形成5万多亩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形成。目前,各个美丽乡村正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采用统一化发展模式,打造休闲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从而实现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
(2)村民结构与收入来源。调查显示,80%的受调查者为60岁及以上村民,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农村难育人,难留人,优秀人才离村打工,大学生村官无法融入,留在农村的基本上属于老、弱、病、残人员。近几年来,非农化趋势逐渐增强,人才向非农领域流失现象严重,调查问卷显示,乡村中70%的受调查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20%的调查者收入来源为服务业,10%的调查者收入来源为其他。
3.基础设施分析
(1)道路硬化。调查显示,大约95%的受调查者所在乡村已经实现了道路硬化,蔡甸区目前建设通湾公路64公里,改造提升县乡道、村湾路25公里,并在相应路口配备减速带以及相关路口标识,基本实现道路硬化。
(2)功能优化。调查显示,蔡甸区美丽乡村皆配备一处卫生站,卫生站中配有一至两个医护人员;一处公交站点,该站点一天几个班次;一处露天休闲娱乐娱乐设施;网络设施基本上实现全村网络,全覆盖;为响应厕所革命改造农村户厕1.5万座、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公厕292座,拆除老式厕所1.2万座;安装了路灯2.5万盏,实施路灯亮化策略,实现村民夜晚出行,有灯可依。
(3)路面洁化。调查显示,蔡甸区各个美丽乡村已初步建立环境卫生考核、奖罚制度,每家每户配有环保垃圾箱,几乎每个村庄配有一个卫生保洁员与卫生监督员,通过评分方式来监督各个村庄的垃圾处理与分类情况,以此来实现路面洁化。
(4)河道净化。调查显示,蔡甸区为实现村庄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保护,各个村庄采取针对性措施,以玉贤街争光村为例,通过引进美人蕉实现生物化天然净水,在降低净水成本的同时净化河道。
4.政府的相关政策分析
调查发现,政府对每个村庄执行绩效考核法,对每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实行定期考核制度,据实地考查,每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政府人员定期会进行检查,每村每月公布环境整治评分表,同时,政府正着力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嵩阳大道范围内6500亩农田环境整治,1.2万户农房户厕改造,以及312个自然湾农村污水治理和村庄村容村貌整治,重点做好村庄“三清一改”,并按照《人居环境整治奖补标准》进行验收,根据村庄规模大小分别给予10万~50万元的资金奖补,共计奖补960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融合程度低
蔡甸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各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且缺乏创新能力,导致产业间不能很好发挥产业联动作用,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未能打造自己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1)经营主体缺乏创新能力。各个美丽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皆以休闲旅游为核心来发展第三产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不能体现区域特色且缺乏特色产业,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
(2)产业发展不平衡。目前,蔡甸区的经济产业发展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困难,未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首先,蔡甸区的经济发展史使得乡村一直保持以农业等第一产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大多数的留守村民主要从事农业耕种,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收入是农产品的收入和政府的补贴,而且大量的农业生产仍旧保留着“小农”思想,生产方式落后,自然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也很难加长产业链。其次,对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各村庄不仅缺少经验,也缺乏技术指导。以玉贤街争光村为例,这几年虽大力发展水莲产业,但由于其规模小产业链短,且受季节的影响大,发展缓慢。
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虽然蔡甸区各个美丽乡村中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基础设施落实不到位。以蔡甸区玉贤街为例,许多村庄新式卫生厕所已经改建完成,但是许多老式的厕所却仍然保留,既占用土地也破坏环境;部分的道路已经实现了路面硬化,但是有通向部分干道仍以泥路为主。第二,基础设施缺乏管理,后期维护不到位。以蔡甸区西湾村为例,西湾村的篮球场处在杂物树枝之中,休閑娱乐设施损坏后无人保养维修,这直接导致基础设施使用率低,寿命期限缩短,带来资源浪费等问题。
3.长效机制未健全
个别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重申请与建设、轻保护与管理,在很多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落实到位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一整套长效管理保护机制使后期的管理与维护十分欠缺,个别美丽乡村已建成建好的基础设施在受到损坏后没有及时修理维护使部分基础建设出现不可修补的状况,直接导致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成本的增加。与此同时,村庄中脏乱差的问题将会一直处于治标不治本的状态中,这都直接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瓶颈期的出现。
4.后备力量缺乏
蔡甸区农村近几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得近几年村庄中的人口结构趋向哑铃状,村庄的老龄化问题严重,缺乏劳动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才资源与对人才的需求不成正比;村庄中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活力;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生产的农产品处于产业链末端,使得农民收入无法显著增加,民生问题难以有效深入解决。这些都使得村庄的第一产业难以向第二、第三产业过度,村庄经济发展滞后脱节,从而大大减慢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5.运作资金不足
近几年,虽然政府对蔡甸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但其政府的投入相对社会融资仍旧有很大限制,蔡甸区本身的农产品生产链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再加上政府资金不易相互整合,导致资金使用分散,资金的利用率低下;蔡甸区地处武汉市远城区,开发仍处于初始阶段,很难吸引相关的社会企业投资,同时由于各个村庄本身缺乏发展相关产业的经验,预期的产业发展速度与产业发展所需要资金不匹配,产业形成初期缺乏竞争性,这使得许多社会企业对于蔡甸区的融资发展望而却步,更愿意保持观望。
五、对策
1.探索产业融合模式
一方面,提高产业联动效应与品牌效应,引入企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将企业同村庄发展联合管理,实现有质量保证的产业融合,完成高效的品牌打造;同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促进农产品种植业的发展,实现以工带农,延长产业链,继而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特色产业吸引外来游客来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实现以旅助农,从而实现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在农业中提高机械化装备的投入,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使其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集约化生产的同时实施“互联网+农业”的战略,农产品将会逐步向商业化、绿色化转变。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在蔡甸区大部分主体基础设施完成建设的前提下,应当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构建更加明确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体现自身村庄特色的基础设施,使其能够与村庄的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一系列的增补、完善,从而对村庄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应当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维修与保护,以延长基础设施使用年限。
3.健全长效机制
(1)健全管理保护机制。对已硬化道路、休闲娱乐设施、垃圾处理装置等乡村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管理保护机制,加强基层群众管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各个村庄可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以自愿为原则成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中的村民通过分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管理保护。
(2)健全人员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来实行监督管理,明确村庄内部职责划分,监督管理人员由各村村干部组成,通过每位村干部被分配方式来保证监督范围全面性,所有人需自觉接受监督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同时,也可实行一定的奖惩机制。
4.促进优质人才回流
蔡甸区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低利率甚至是无利率的助学贷款方式给更多的想上学但不具备条件的蔡甸区农村青少年提供机会,并要求他们如果接受助学贷款在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工作,以此来促进优质人才回到农村,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蔡甸区政府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与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每隔一段时间选取部分人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各方面技能;落实农村社保、医疗等政策,将其深入贯彻至村民中去,对有建档立卡等困难户可适当采取优惠政策。
5.增加农村收入来源
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注重挖掘与打造,突出“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发展农村产业、技术创新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政府、企业等资本投资,进而带动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2]张月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浅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行政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8,(7):156~158.
[3]陈帆,赵博熙,高康楠,等.聚焦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以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农家参谋,2018,(7):17~17.
[4]何海丽.乡村振兴战略中社区教育的创新[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27(6):14~18.
[5]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
[6]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17~26+157~158.
作者简介:
1.吴梦兰,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学生。
2.盛典,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学生。
3.许昊旻,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