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鸣
摘要: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是近代陕北秧歌剧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剧中吸收了陕北民间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被誉为陕北秧歌剧发展“里程碑式”的作品。《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陕北秧歌剧它不仅仅简单吸收了传统的陕北民族音乐,同时也融合了西方的歌剧元素,这是对传统秧歌剧模式的颠覆,蕴藏着新时代对民族艺术全新的价值观念。笔者以该秧歌剧唱段《黄河里划桨船队船》为例从而探索这部秧歌剧的创作背景、特点、演唱分析、人物以及艺术影响。
一、创作背景
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编剧是白阿莹,音乐总监是赵季平,李兴池,崔炳元是作曲者,《米脂婆姨绥德汉》吸取了陕北地区传统民间音乐元素以及融合了西方音乐歌剧等多种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创新了民族传统音乐,音乐里也融合了民间爱情故事,并且贯穿于整部歌剧中。
在诸多的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下,赵季平与白阿莹开始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赵季平去本地搜集了大量的地道陕北民歌,有的重新作词作曲,有的直接换词,正是这样才保留了原滋原味的陕北民族音乐的特点,使人们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白阿莹查阅了大量的陕北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还有一些流传的爱情故事,通过研究查阅和昼夜不停的创作,后来与赵季平的观念不谋而合,两个人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改写。
二、创作特点
《米脂婆姨綏德汉》借鉴陕北地方民歌为音乐素材,为了保持秧歌剧鲜活的民族生命力,《米脂婆姨绥德汉》的音乐主要吸收的还是传统的陕北地方民歌为创作素材,如山歌,信天游,小调,二人台等诸多的音乐形式,进行二度创作,编曲,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张或减缩,进行变奏摸进等手法,形成了曲调形式更为新颖的唱段或乐曲,这保留了陕北民歌的原生态的原滋原味,进行了音乐上的大量创新,赋有当代音乐的风格特点,与时俱进。
《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秧歌剧,在音乐中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不同的音乐元素,无论是演员,还是管弦乐配器,舞台背景等,都使这部秧歌剧大放异彩,这部秧歌剧不仅仅是一部完美的陕北秧歌剧,更是陕北秧歌剧历史上前进的基石。
三、《黄河里划桨船队船》演唱分析
以《黄河里划桨船对船》这一唱段里为例,情感之间的层层对比,显示的更加强烈,根据谱例1从开头的喊号子开始,就注定了石娃的淳朴大方的性格,情绪一直处于递进状态,石娃的坦诚,对青青的爱情,贯穿整部作品,而青青的决心也感染了石娃,青青和石娃的对话,在整部作品中也尤为重要,用“毛眼眼”“撩哥哥”这些陕北的方言,体现了对青青的着迷与热恋,“树林林山雀雀也跟着笑”这体现了石娃见到米脂婆娘青青的情感,从侧面正面都有所描写,使人物马上丰满了起来,更深入了情感,表达了喜悦之情,在舞台上那灵动的表演也深深触动着观众。
《米脂婆姨绥德汉》作为陕北秧歌剧,它的演唱和说白当然都离不开陕北方言,为了使秧歌剧艺术和民族艺术的统一,陕北方言是最大的难题,因为在节奏、旋律,音高中都与地方方言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民歌最大的魅力其实也是在于发音和语调,如果用普通话去演唱是根本不能表现出民族的魅力,笔者认为这部秧歌剧在语言的运用中做的极其恰到好处,做到了陕北风格,陕北方言与秧歌剧艺术统一,又表现出了陕北特色,使听众们能毫无障碍的去欣赏。
笔者作为一名民族声乐学习者,也曾演唱过此剧唱段,此剧的情感表达、音乐理解、对唱功的考验,都是在演唱中需要拿捏住的,尤其是那鲜明的陕北风格,都需要我们更用心,更细腻的去挖掘。
谱例1
四、结论
音乐是向前发展的,它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不断的进步,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是由56的民族组成,而每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音乐文化,永远不会消散,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烙印,也是它的标志,它的灵魂,《米脂婆姨绥德汉》这部秧歌剧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本论文详细的介绍了它的背景,它的故事基本剧情,无论是从秧歌剧的发展历程,又或者是段落的分析,都给当今社会人民对民族音乐开始了重新的认识,这部秧歌剧的成功,也是民族音乐前进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黎琦.陕北民歌的根性呈现和灵性演绎——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解读[J].人民音乐,2009(02):6-10.
[2]葛晓妮.浅析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艺术魅力[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1):107-108.
[3]齐洁琼. 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艺术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4]崔丹.浅谈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人物形象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4(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