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胡适“文学革命”思想中的西方影响因素。第一部分从胡适转向平民文学入手,第二部分以美国大众化报刊为主要对象、第三部分着重点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分析在留美期间西方文化、西方思想对胡适思想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胡适;白话文运动;平民文学
一、胡适从精英主义文化到平民文化的转变
(一)精英文化影响下的胡适
胡适虽然不是精英主义的推崇者,但我们从胡适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胡适一生都处在精英阶层。母亲自小就重视胡适的教育,而后又到上海求学,接受新思想,再赴美留学。胡适在上海求学时期,在澄衷学堂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想。“严先生的文字太古雅,所以少年人受他的影响没有梁启超的影响大。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思想,现在追想起来,有两点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说》,第二是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胡适少年时期便有了改造、除旧布新思想和学术变迁思想作为基垫。而严复、梁启超等在当时中国都是社会的精英人士,他们的著作和思想在当时社会必然也是精英文化。接着在20世纪初期,胡适进入美国康奈尔这样的高等院校,更是拿到了精英社会的入场券。在当时的美国,常青藤名校本就是普通人触及不到的精英世界,在这样的精英环境中,接触的必然也是精英文学,所以当时在康奈尔校园这样的高校中盛行的精英价值观对胡适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留美之初,胡适多次在日记中提到莎士比亚文学和戏剧,故本文决定从胡适开始接触莎士比亚文学为切入点,探讨胡适是如何从精英文化转向平民文化。
我们都知道在胡适留学期间,美国文学还未能完全脱离西欧文学而独立,尤其是英国、法国的文学。当时在康奈尔校园里有大量莎剧的演出,在美国高校精英主义文化熏陶下的胡适自然而然地将这看作是西方先进文化的符号,所以这样的演出,对急于了解西方社会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胡适而言,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留学结束归国后的胡适也与莎翁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翻译莎翁文学),态度却由之前的褒莎到贬莎。
黄翔翔说:“胡适对莎士比亚的阅读是精英化的,对莎翁的选择是精英化的,对莎剧翻译者的要求更是精英化的,甚至对莎翁的舍或取的选择上,从本质而言也是精英化的。莎士比亚从进入中国开始,本身就打下了深深的‘精英烙印。他所携带的就是‘精英的象征,他的符号意义即是非平民化的。”“胡适之前对莎氏的褒奖,是因为莎剧开了当时的先河,而他对以莎剧为代表的欧洲古典剧的解读以及欣赏很大程度是因为这破除了19世纪新剧奉欧洲浪漫剧为主臬的偏见,而一旦这一‘迷信已破,胡适实在也再也无留恋的必要。他要紧随时代的潮流,进行新一次转变,将事业投向了更‘适合改变中国现状的易卜生等欧美近现代剧作家。”这是本人比较认同解释胡适为什么从褒莎到贬莎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胡適后期也的确是认为莎文学作为改变中国现状的文学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转向平民文学能更好的作为自己文学革命思想的支撑。
(二)留学期间胡适视野下的平民文学
那么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提倡文学平民化的胡适在留美期间是否有受到平民文学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留学日记中能发现,胡适所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更多的出现了重视社会问题,更贴近大众生活的现实文学,可以说是更平民化的作品,例如《东方未明》、《织工》、《獭裘》(霍普特曼)、《海妲传》(易卜生)、《安娜传》(托尔斯泰)等。并且胡适先生在留学期间也常常看戏剧,所以戏剧文学对胡适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戏剧中的社会大众问题、女性问题等平民文学、戏剧引起了胡适的关注和思考,胡适的文学思想也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受平民文学的影响。前有莎士比亚不得不提,后有易卜生不得不说。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一开始就强调:“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这是胡适有意关心一般老百姓的疾苦。“我开篇便说过,易卜生的人生观知识一个写实主义。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出来,叫人看了心动,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可以看出,胡适对易卜生的推崇,一方面是因为易卜生是近代写实剧的开创作,另一方面胡适首推易卜生也是因为看中了他所带来的改革影响,于胡适而言,易卜生主义是最贴近于他“革命”所需要的言论和文化。胡适在留学期间,接触到的不仅有易卜生文学,还有很多重视社会问题的戏剧作家。在这样的平民文学背景下,与胡适“文学革命”思想不谋合而。
二、美国大众化报纸影响下的胡适
(一)美国报纸大众化进程
廉价报纸的出现意味着美国报纸大众化的开始。美国大众化报刊内容以大众普遍关心的内容为主,专业性不那么强,内容很多都是浅显易懂的,迎合大众的需求。1812年到1848年的美国被称为“平民百姓的时代”,是指当时进行的民主改革,对社会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而对当时的报刊业来说,是报刊实现大众化的“时代”。而且在当时,工业革命的结果是商品售价低廉,使出版价钱不那么昂贵的报纸成为可能。于是,便士报也就应运而生,《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每日新闻》等都是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便士报。
而后真正带领美国报纸走向大众化的是普利策,普利策的“新式新闻”把《世界报》办成一份大众化报纸,他把严肃的问题通俗化、幽默化,雅俗共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是一个拥有大量外来移民和乡村人口的国家,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社会矛盾和问题在不断增加,不仅存在生活水平差异过大的问题,知识能力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让这些人尽快的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圈子,报纸有着义不容辞的引导义务,也是美国新闻报纸走向大众化的原因之一。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各家日报的日均发行量在1840年是2200份,1904年上升到8007份,1925年已达到16684份。在1870年,只要两家报纸的日发行量超过10万份,1890年已有8家。到90年代,纽约市主要报纸的日发行量都超过了30万份。”及“从1870年至1900年,所有日报的总销售量从260万份上升到1500万份。1880年至1900年间,美国报纸订户从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0%上升到26%。”。
(二)美国大众化报刊对胡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报刊大量发行,不仅报纸内容更加大众化贴近生活,也有更多的人民去订阅报纸,看报纸,这是美国报纸大众化的一种体现。在胡适留学期间,接触并且阅读了美国大众化报纸,曾在日记中多次提到读报,“看报。美国报纸逢星期日则加图画增篇幅,价亦倍于平日,盖星期无事,几于无人不读报。”“读纽约《独立报》,有文论承认民国事,甚厚我。”日记中也多次提及读《旁观报》《时报》等美国报刊。胡适不仅看报也会向美国报刊投稿或者写文发之,“前予作一文论《中国女子参政权》,寄登《外观报》,至是始登出,今日寄赠报二册,酬金五元。”“……诋毁吾民国甚至,读之甚愤。下午作一书寄《纽约时报》(N.Y.Times)登之。”接触并会阅读大众化报刊,也会主动的投稿,发表自己的文章和言论,在美国大众化报刊普及的环境下,大众化报刊显然已经融入胡适的生活,并不可避免的会给他带来影响。
可以说,美国大众报刊或者说是美国的平民文化与胡适已经不是独立的两个个体,大众化报刊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思想。“今日《纽约时报》言其报每日全份之新闻栏约有十万字,可谓多矣。其实此亦无畏之繁冗,徒废读者目力心力耳。”文字表达出当时的胡适,已经有了表意只需明了简洁,不然只是徒废读者力气的想法,与胡适提倡白话文的初衷相符,可见美国大众化报刊也是胡适提出“文学革命”的西方影响因素之一。
三、杜威“实验主义”对胡适的影响
(一)“实验主义”影响下的产物——《尝试集》
“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他的哲学方法,总名叫做‘实验主义。”胡适所作的《尝试集》就是“实验主义”影响下的产物。“我决心实验白话诗,一半是朋友们一年多讨论的结果,一半也是我受的实验主义的哲学的影响。实验主义教训我们:一切学理都只是一种假设;必须要证实(verified)了,然后可算是真理。……我的白话文学论不过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的一部分(小说词曲等)已有历史的证实了;其余一部分(诗)还须等待实地试验的结果。我的白话诗的实地试验,不过是我的实验主义的一种应用。所以我的白话诗还没有写几首,我的诗集已有了名字了,就叫做《尝试集》。”
当时胡适在“文学革命”思想产生后,首先是想通过作诗开始的,结果与其好友梅觐庄、任叔永意见产生分歧并多次争论,胡适实验白话诗上的做法得不到好友的认可,胡适曾在答叔永信中说:“……总之,白话之能不能作诗,此一问题全待吾辈解决。解决之法,不在乞怜古人,谓古之所无,今必不可有,而在吾辈实地试验。一次‘完全失败,何妨再来?若一次失败,便‘期期以为不可,此岂科学的精神所许乎?这一段乃是我的‘文学的实验主义。我三年来所做的文学事业只不过是实行这个主义。”这足以表达了他要实地试验用白话文作诗的决心。
(二)“文学革命”工具——白话文的多次试验
胡适愿意用白话文作为他“文学革命”思想的新工具,这其实也是实验主义影响下的结果。“养成实验的习惯,每起一个假设,自然会推想到他所涵的效果,自然会来用这种推想出来的效果来评判原有的假设的价值。”胡适通过他的理论、他的白话翻译、白话诗创作,一次一次的实验来证明他的“文学革命”思想是适合中国的。
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文学革命的任务也是在不断的尝试和试验下出来的,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举起了文学改良的大旗,但改良的方案涉及了很多方面,提出了改革需要从八个方面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胡适正式将白话代替文言作为文学革命的任务。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将文学革命视为语言工具的革命意图比以前更为明确。“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作一种国语的文学。”“‘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杜威“实验主义”影响下的胡适,不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一切都必须用实行来实验过,不论是他的思想理论还是坚持白话作为工具进行文学创作。
四、结语
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美国平民文学、美国大众化报刊让胡适明白了旧文学不适应当下中国的发展,平民化的大众化的文学才能有更广的受众,能更广的传播,白话作为文字工具才能更有利于中国文学向新方向发展,杜威的实验主义是胡适的指导思想,这些的确都是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西方影响因素。但胡适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并且尊敬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所以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想不能单单说是西方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它是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的产物,我们不能夸大任何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
参考文献:
[1]胡适著,胡适四十自述,武汉出版社, 2015年9月第1版.
[2]杨小曼著,胡适全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3]胡適著,胡适留学日记,岳麓书社,2000年11月第1版.
[4]胡适著,胡适文存,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5]胡适著朱自清评,胡适文选:朱自清点评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6]黄翔翔. 胡适文艺思想中的“莎士比亚”[D].华东师范大学,2014.
[7]肖华锋.论美国报刊媒体的大众化(1865—1914)[J].史学月刊,2002(11):54-61.
[8]王小林.五四时期胡适的文学观与杜威实验主义的关联[J/OL].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1):94-103[2019-03-20].
[9]赵伟,刘玉平.胡适留学日记中的“美国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23
[10]卢建军.从《胡适留学日记》探析胡适早期的文化启蒙立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01):37-40.
课题项目:
胡适“文学革命”思想中的西方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YC2019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