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红
摘 要新课标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学逐渐成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一个有力支点。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同学们在初中阶段的艺术审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的美术素养,以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美术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但需要理解相关专业知识,更要从浅入深地掌握美术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该从科学的引导、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注重发展性评价三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促使学生们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素养;审美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4-0070-01
在近些年,人们逐渐关注到美术素养的重要性。美术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基本学科为主的教学观念,深层次研究美术学科中的教育基础和因素,提高初中生的美术素养。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美术的环境,陶冶情操,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下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这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全面地发展,更可以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
一、引导学生,鼓励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培养美术素养的关键,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时,应该让同学们自己不断地进行自主思考。而并非是让教师直接講给同学听,这样同学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同学在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这并非是单纯的错与对,而是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同时,教师要允许同学们拥有不同的想法和思考,可以让他们自主地进行交流,最后相互借鉴,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例如,在学习《最后的晚餐》一课,教师可以先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在画中就可以看出谁是叛徒。有的同学会直接回答道:“因为他拿了钱袋。”而老师这时就可以说:“但你在画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吗?”这样,同学们就会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画上,并开始认真观察,进行独立思考。最后,有的同学会指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将这些写在黑板上,并让同学们一一筛选,最后教师应该告诉同学们,面对这样的画,应该从哪个角度观察,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画作,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奠定了美术素养的基础。
二、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审美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意义上具备了艺术修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比较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与考核。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同学欣赏画作之余,自主查询历史背景等相关文化常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让同学们增加知识储备量。在初中学习美术并不是为了培养一批美术专业的人才,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让他们具有对美的感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美术学科的熏陶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例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虾》时,可以让同学们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画作的感受,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可以拿出其他画家的同类型画作,既帮助学生正确了解美术作品的类型,如油画、国画等。也让同学们自己从不同作品中体会到不同的风格,并且对这些风格有所感悟。
三、注重评价,培养素养
实践是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教学课堂中,由于上课的次数少,并且成绩不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主要的因素,而教师又会在课堂上大量讲述美术理论知识,这就使很多初中生认为美术学习是十分枯燥的,甚至会认为美术课是没有必要的,从而失去自主去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导致他们无法拥有良好的美术素养。由此可见,美术实践在教学中的关键性作用。学生在学习了不同的美术专业知识后,需要自主将他们的共同点联合起来,并且能够将其串联起来,以此达到提高美术素养和能力的目的了。
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这幅作品时,学生需要的不仅是有关油画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实际上,美术学科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拥有很大的讨论范围。而初中生通过学习美术,能够接受良好的人文教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起到了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观察。评价机制可以包括自评、他评,和老师评价,由此以保证做到公正。评价体制的完善,可以促进同学们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评价的最后给全班同学展示优秀的作品,比如画作、赏析、手工等。这样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竞争力,也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四、总结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美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初中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应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硬性知识,更要有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全面发展,真正达到德智体美劳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学必不可少,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实际的课堂问题,发展自己的教导方式方法,提升初中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晨露.浅谈初中美术素描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艺术素养[J].俪人:教师,2016,3(10):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