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当代价值

2020-07-06 03:20王粤阳
青年生活 2020年15期
关键词:论语

王粤阳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道伦理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行为,是我国传统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它始终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重要品质。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能养”、“忧疾”、“色难”、“敬老”四个方面梳理《论语》中孔子对孝道的要求。研究《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析孝道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阐释传承孝道的重要性,探讨孝道传承的路径方法,对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道伦理;孝道需求

一、引言

我国自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有8821万人,占总人口的7%,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在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1亿,是当时国际上唯一一个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此外,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其他国家地区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翟振武等人(2017)预计到203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人口,2060将达到4亿人口。可见,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长速度不断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然而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家庭功能、家庭结构和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传统孝道伦理也日渐式微。具体表现为,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松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加上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家庭的功能、结构和规模,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社会交往方式及社会关系也发生剧烈的变化。此外,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浓厚商业气息逐渐弱化社会人文精神、社会道德伦理、不孝行为实践层出不穷,例如:将生活压力转嫁父母身上做啃老一族;以钱财替代孝者,以忙碌推脱敷衍孝者,置年迈父母于不管不顾;淡漠老年人、恐老、厌老、视老人为包袱等行为层出不穷,使得孝道功能的发挥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因此,重建孝文化社会环境,发挥孝道伦理的功能是我国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次从家庭层面,将子女尽孝的行为加以理论概括,并将之具体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其具体论述收录于儒家伦理经典著作——《论语》。《论语》开创了孝道作为家庭伦理重要德行的源泉(金小燕,2014),对古代中国传统家庭生活及和社会孝老氛围产出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深化、孝道伦理功能日渐式微背景下,解读《论语》中孝道思想基本内涵,弘扬孝道伦理,批判继承“孝”道德文化,对我国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以及积极发挥孝道伦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论语》中家庭孝道伦理的基本内涵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有许多是孔子从家庭的视角阐述对孝道的认识和概括。《论语》中有关孝道的论述总共出现了14处,贯穿于《论语》的始终。老年人养老需求是多元化的,对子女孝道的要求也是多元化的,孔子对孝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按照需求程度不同分为的五个等级层次,即第一层次为生理需求;第二层次为安全需求;第三层次为感情需求;第四层为次尊重需求;第五层次为自我实现需求。因此下文将从老年人养老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几个方面,归纳分析《论语》的孝伦理思想。

(一)能养:物质生活的赡养

生理需求,即维持人类生存所需的最基本要求,简单的如衣食住行等。作为子女赡养父母的满足父母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即是,要保障老年人一定的经济收入、保证父母的饮食正常、保证父母有足够的衣服,保证父母有正常居住地方,这是孝道的最低层次表现。《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为政篇》)此言语明确强调了要做到“能养”即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然赡养父母仅仅是最底一层次的孝的表现。此外,物质上赡养也是要遵循礼的标准,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即父母在世到丧葬和祭祀,都符合礼的标准。由此可见,孝道最低层次的要求是要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的基本需求,“事之以礼”,首先就包含了对父母物质生活的满足。“能养”是作为子女行孝的最低基本要求,但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并不能代表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篇》)除了赡养外,还有尊敬等其他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忧疾:父母健康状况的关心

安全需求,即保障自身安全、保持身体健康、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需求。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弱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生中的劣势对身体的侵蚀不断累积,使得步入老年后,老年人基本上患有慢性病,2018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仅约三成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其對身体健康的需求尤为关注,这也就要求子女要关注、重视父母的身体健康,对父母的孝要表现出对父母身体的关注。《论语》中也讲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行动迟缓、在加上慢性病、不健康行为等劣势不断累积,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要关注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要为他们年事已高、身体逐渐不好而忧惧。此外,孔子也强调了,尽孝需要特别为父母的疾病担忧。即“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何为孝,即想想当自己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心情。将心比心,孝即是当父母生病时时,要为父母担忧,关注父母身体健康。

(三)色难:给予父母精神慰藉

感情需求,主要包括爱的需求与归属感,即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融洽,渴望爱与被爱,享受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关心和照顾。步入老年后,由于身体退化及退出劳动市场,极易产生消极、自卑、恐惧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得老年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更为脆弱(胡先进等,2005),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注。需要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照顾,尽享受天伦之乐。《论语》中,也强调“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即在照顾父母时,虽然行为上把好的东西留给父母吃,但这也不是完全就是孝道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子女在感情上与行为上都要统一,和颜悦色的侍奉父母,取悦于父母,使父母内心欣慰,精神愉悦。老年人退出劳动市场后,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告别了习惯的生活方式, 再加上承受疾病的折磨,心理上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要重视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然而物质赡养对一般人而言都没有太大的难处,但从感情上、心理上给老人精神上的安慰,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说是“色难”。《论语》中强调的以“色”侍亲,是孔子中对孝道的更高层次要求。此外,《论语》中也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 远游出的子女,使得老年人独自留在家中,成为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使得其容易由于生活孤寂、孤单而郁郁寡欢,逐渐产生心理疾病。

(四)敬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对于老年人而言,就是得到子女的尊敬,不仅包括言语和行动上的尊敬,还包括发之内心的尊敬。《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 在孔子看来,孝道不仅仅能够物质上的赡养,如果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那狗和马也能得到物质上的“能养”。如果养而不敬,那孝道和喂养有什么区别呢?由此看来,孝道,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怀有尊敬的心。此外,孔子还强调“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即在侍奉父母时,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进行劝说。看到父母心里不愿意听从自己的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地劝说,又不能违背做儿子的本分。为父母操劳担忧而没有怨言。这可谓是从言语到行动,甚至到内心都尊敬父母的表现。

三、《论语》面临的现代性难题

根据《论语》的基本内容的梳理,可见子女对老年人要做到物质上的赡养,也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于老年人情感上的关爱,也要从言行到内心去尊重父母,但出于以下原因使得在继承《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受到阻碍。具体而言:

(一)家庭结构转变

传统封建社会中,生产生活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不同家庭之间又形成家族,家庭、家住不仅是生活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场所。在此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族,由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老年人养老需求。但是在现代社会,医疗条件的不断进步,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受计划生育制度及现代思想管观念的影响,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使得大家庭结构消失,主要向核心型家庭结构转变,呈现出“4-2-1”的结构,即一对夫妇可能要同时承担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中年夫妇要承受巨大压力,使得家庭难以承担如此重任,以至于最低层次的“能养”都难以保障,更何谓其他高级层次的孝道需求,使得我国传统的孝文化无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家庭是承担养老功能的唯一场所,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家庭中的养老功能逐渐分离,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模式也逐渐兴起,从而进一步弱化家庭养老功能,其次,人口流动频繁,空巢、独居等居住方式也发生很大转变,再加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得子女不得不面临着“子女角色”“工作角色”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子女难以向传统社会那样承担养老责任,赡养父母。

(三)孝道文化式微

传统孝道文化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价值观念也发生相应的转变。理性行为,目的理性行动逐渐取代带有孝心的行动。其次,传统社会关系正如费孝通所讲的强调集体精神,然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个人主义,自我利益很容易使得与父母之间产生冲突,传统孝道文化的社会关系网也逐渐弱化。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使得我国传统孝文化逐渐衰弱,《论语》中所强调的孝道文化也难以保障,但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且我国老年人口经济上几乎没有财产性收入,养老需求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资产结构中,依赖国家转移支付的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占约29.3%,依赖劳动收入的占20%,依赖家庭成员供养的占48.8%,依赖财产性收入的占0.3%。经济上主要依赖家庭成员供养仍占将近一半,家庭仍是承担养老的主要责任主体,因此,积极发挥家庭孝道仍有重要的意义。

四、新时代传承《论语》孝道思想的路径

第一,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压力。2015年年初,中央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由以往的55元/人月提高至70元/人月,但仍需進一步提高养老保险金水平,此外,在医疗保险中,进一步提升保险比例,扩大老年慢性病药物需求报销范围,从经济上,缓解老年人口对子女的压力,此外,在完善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要把经济现代化与孝文化相结合, 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第二,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关心照顾父母。现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与父母之间的聊天、沟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其次,电子产品监测血压、睡眠、心跳等产品的普及使得子女能随时随地的关注父母健康问题,再者,外卖、快递等服务的方便性也能为子女行孝提供方便。因此,作为子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及便捷的物流、服务等手段,及时孝顺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画面。

第三,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人们行孝。强化理论认为,当某种行为受到奖励,人们可能会不断重复某些行为。因此,要发挥对于行孝行为的奖励,从而强化人们行孝行为。我国2018 年8月31日表决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中将“赡养老人支出”被列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中。侧面也反映了,通过利用经济手段,从而强化人们行孝行为。

参考文献

[1]翟振武,陈佳鞠,李龙:《2015~2100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人口研究》2017年第4期

[2]金小燕:《《论语》中的儒家孝道及其伦理实质》,《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3]胡先进,张红洲: 《老年人常见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特点与对策》,《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漫画欣赏《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