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的问题
从2002年开始的故宫“百年大修”可以说是举世瞩目,我们“故宫人”对此慎之又慎。我们在修缮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与尝试,甚至引起保护理念的深化和改变。
2010年以后,由于机制的调整,“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遇到专业队伍、材料供應、施工周期、技术传承等诸多新的问题,不得已暂缓实施。
一是专业队伍问题,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专业性强,一般企业很难保证修缮工程质量。故宫博物院原有的古建筑维修保护队伍十分专业,在业界引以为傲。但按照现行政策,不能参加自己单位的招投标,于2010年被迫解散。
二是材料供应问题,过去故宫古建筑所使用材料往往由手工制造,经过一道道不可缺少的复杂加工工序保障品质,造价较贵。现在规定古建筑保护维修所用材料需要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获得,“货比三家”所得材料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却难以保障古建筑维修保护质量。
三是周期与经费问题,每年古建筑维修保护经费往往在11月方能拨付到位,但是第二年的8月底、10月底就检查经费使用的“执行率”。如果没有把钱花出去,不但经费被收回,而且会影响下一年的经费申请。为此需要不断催促工期,加快实施进度。由于难以保障维修保护的合理周期,一些需要详细斟酌、需要审慎决策的问题也往往被迫搁置。
四是技术传承问题,故宫博物院现有的古建筑修缮专家年龄结构老化,绝大多数已经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且受人事制度限制,不能返聘。“师承制”方式培养的人才,受户籍制度等政策限制,难以获得事业单位编制,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状况。如此下去,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面临人去艺亡的严峻局面。
俞正声的高度重视
很幸运的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迎来了改变的机遇。
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协商座谈,我获得了8分钟的发言机会,汇报了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高度重视。我汇报时,俞正声主席不断询问:难道故宫博物院的施工队伍也解散了吗?难道古建筑修缮也要招投标吗?难道掌握传统技能的老工匠也不能返聘吗?问了很多问题之后,他指示我,给国务院写个专题报告,反映故宫古建筑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我说您是常委,我给您写报告行吗?他说可以。
随后故宫博物院的报告批转给了国务院,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由文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进行研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特事特办”成为故宫博物院完善古建筑维修保护机制的重要机遇。我认为不仅故宫古建筑保护维修应该“特事特办”,全国的古建筑维修保护都应该“特事特办”,尊重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特色,尊重中国古建筑的修缮规律,保障中国古建筑维修保护应有的技术含量。
(摘自《我是故宫“看门人”》 单霁翔/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注:单霁翔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