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业
假如一个人,令其一年三百六十天,几乎天天起早贪黑地做工,日日睡眠时间不到八小时,你觉得他会怎样?身体罹恙?精神崩溃?注意,我说的是一年三百六十天,是连续数年如一日,而不是短短的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
或许你会说,这怎么可能?这也太夸张了吧?公司、企业的老板心再黑,也不可能逼迫员工这么干啊。
我没有夸张。在我们的社会里,确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通常清晨6点10分起床,匆匆吃过早饭或不吃早饭,都必须7点20分前赶到“公司”做些准备。8点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6点半“下班”,晚7点左右才能回到家,匆匆吃完晚饭,又继续在家里工作,直到半夜,然后用微信向“工头”打卡报告。就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没日没夜单调而重复地做苦工。
这是个什么群体呢?你猜对了——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一群正上初、高中的孩子。孩子们会这样生活?“假新闻”吧?
我没有造假。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我不敢说全国所有的初、高中孩子都是这样,但敢肯定大多数城市里孩子的生活就是如此。而且,愈是大城市,愈是所谓名校,那里的孩子就愈如此辛苦。
这种极端到不能再极端的“教育”模式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恶果呢?近视率世界第一,这是大家已经看到的;据我所知,还可能使儿童肥胖率增加,过早患上“三高”(2019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还可能使孩子中年以后罹患阿茨海默症概率大增(2020年2月5日《报刊文摘》);还能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摧毁殆尽……至于对他们成长中的人格和心理会造成什么样的扭曲,后面再谈。目前,中小学孩子因课业繁重而自杀的现象屡有报道。
成人们就没有办法扭转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吗?好像没有。
不料,人不管用天管用。一场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却歪打正着,一度竟使孩子们的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态彻底翻转:寒假期间的集中补课当然是没人敢搞了,往日的天量海量作业题一时之间也没人刷新了。孩子们尽管仍不能出去尽兴地玩耍,但总算可以睡一个囫囵觉了……
但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最初被疫情打懵了的“工头”们开始回过神来,又开启了往昔过度学习的疯狂模式。尽管其时还不能正常开学到校,但在線学习的新技术对这种过度学习却推了波助了澜:孩子须日日八小时盯着手机电脑,网课从星期一上到星期六,作业又开始天量化海量化的没完没了。尽管如此,可怜的孩子还是要比往昔好过点,因为节省了往返学校的时间,每天还可以比以往多睡会儿。但随着疫情被基本控制,生活逐渐回归正常,各地陆续下达了返校令,于是孩子们的梦魇又开始了。
现在,再看到前些日子,有中学生在网上“变调”让人心寒的发声“昨天上海多了19个治愈的新冠病例,眼看疫情有好转,不能在家自学多久了……疫情就不能再严重些。新冠病毒,前进四”你还会感到惊诧莫名吗?
但有人仍按人之常情来揆度此事。所以他发表网文表示痛心疾首和“愤怒”,所以他发表网文指责孩子“自私、冷血”……但他知道吗,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早已超出了“常情”界外,其言行又怎能以常情度之?!
不妨换位思考,假如令那位网文作者像孩子那样地生活,他能忍受吗?一天两天或许可以,一个星期一个月呢?一年两年呢?连续数年呢?他未必不会爆出比孩子还要难以入耳的“粗口”,做出比孩子还要过激的事!孩子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对自己的“特困”现状无感。只不过像孩子们这样的弱势群体,还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至多只能在网上胡乱发泄一通而已。
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一切后,对孩子们的这些近似于牢骚的网言网语,还有必要那样大呼小叫地作过度解读吗?还觉得这“自私、冷血”的板子该打在孩子们的身上吗?
不过,这篇网文里有句话还是说对了:“说出这番话的中学生,必定有其成长的土壤,折射着自身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上文提到目前中小学这套只有强度没有温度的教育模式将对孩子的人格、心理产生怎样的扭曲,至此答案已经揭晓:很可能使我们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个冷漠而精致或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这能怪孩子们吗?现有的教育模式,是成人们制造的。这件事说到底,该谴责的是成人们,而不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