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际,首先分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信息化背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其次从提供优质设备资源,打好教学改革基础;发挥互联网优势,扩展教学范围;结合具体生活,升华学生情感等几个方面阐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而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程,更好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 高校 思政课 教学改革
信息化视域下,各级各类高校开展的思政课教学活动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政课教师要及时通过信息化优势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赋予高校思政课以实效性。然而,信息化教学并不能全部替代传统教学,需要将两者合理地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彰显思政课程教育的影响力。新时代怎样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值得教师认真思考与研究。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淡化实践
在以往的教学理念下,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活动往往按照理论基础知识加以设计,教学模式表现出单一化的特征,实践教学开展不充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致使思政课缺少针对性及亲和力,降低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思政课在引领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2.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凸显
在以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有时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流程不够灵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即便一些教师已经改变教学理念,然而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上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突然提出一些超出教师预设范围的问题,教师无法快速而准确地解答,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活动趋于固定化
在以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由于时间有限,教师缺少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时间。师生的有效交流减少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信息化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1.信息化有助于扩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
高校思政课的信息化建设使教学空间由真实性向虚拟性转变、由线下到线上转变,可以对教学空间进行有效延伸。教学空间的扩展可以满足高校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生结合自身爱好与时间情况科学地选择自主学习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信息化手段巧妙地把图书馆与展览馆等场景都纳入其中,配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活动的效果。
2.信息化有助于创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开展思政课,信息化建设能够创新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先进技术,教师能够获取最新信息,同时把信息和内容相结合,实现内容的与时俱进。与此同时,思政课的教学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学生的演绎以及教师的教授充分融合,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展现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借助信息化技术,学生对教学过程以及重点知识进行全方位了解,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内容整体性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强化学生对的认知,还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便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信息化有助于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的评价模式往往由于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引进信息化理念,全方位开展信息数据收集与研究等工作,能够使思政课教学评价朝多元化方向转变,也能更好地发挥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提供优质设备资源,打好教学改革基础
高校思政课教学信息化建设中,软件和硬件设施为基础条件,所以高校要强化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准备,给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高校应该定期对学校区域内的网络进行升级,妥善处理发现的问题,确保师生可以流畅地使用网络。
在院校无线网的建设上,扩展覆盖空间,尤其是教学楼、宿舍与食堂等,保障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实行,减少学生利用网络的成本,提高学生学习的便捷度。
并且,高校要完善现有的网络平台,给师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适当优化平台中的资源,促使平台内容实时更新。为此,高校要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购买多种类型的设备,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自主化学习使用,进而做到资源实效性共享。在此期间,要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对教学设备进行检查维护,打好教学改革的基础。
(二)发挥互联网优势,扩展教学范围
通过网络技术,师生之间可以创设直接的交流模式,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渠道也更加便捷。然而,高校学生在网络众多信息面前总是难以辨别优劣,所以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思考网络信息的传播情况,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先进技术。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网络紧密结合,无形中对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创新提供了支撑。另外,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巧妙地对现有网络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约束。要通过网络平台延伸教学范围,围绕传统文化开展课堂活动,立足于高校学生的成长特点,发挥网络优势,将网络模式课堂与传统模式课堂衔接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全面开展思政课的教学活动。
教师还可以借助微信或者微博平台,推动师生的多渠道互动,这样教师就能够动态化分析学生的生活情况与思想情况。或者通过翻转课堂模式与微课教学模式,对线上线下以及课内课外的内容加以融合,丰富教学内容,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结合具体生活,升华学生情感
教学的过程实际是对教材进行整合的过程。高校思政课内容存在一定理论性,因此教师要运用典型案例,真正挖掘理论知识的内涵,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案例选取就是教师备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注重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善于挖掘代表性的人物和典型事迹,让内容设计更加贴切学生的生活。同时,案例的呈现方式也很重要,信息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案例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内容的教授中,教师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咪蒙”事件,并借助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涉及的道德与法律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和书本的知识产生共鸣,树立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加大力度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信息化给高校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与动力,教师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与方案,触动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而保障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任永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长江丛刊》 2018年第31期。
[2] 李东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第29期。
[3] 江南《移动教学平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机制的构建》,《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
[4] 陈娟《浅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文教资料》2018年第10期。
[5] 樊玲《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时代教育》 2018年第13期。
[6] 周一叶《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路径选择与问题反思》,《学园》2018年第27期。
[7] 杨琴《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应用探析—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1期。
(沙耕耘,1982年生,安徽无为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