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东
热点综述:
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全文共包括5部分内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
2020年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習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刻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对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多维视角:
一、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一)文件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脱贫任务。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意义。
分析:(1)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能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3)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有利于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文件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为此,某市启动实施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用科技供给和支撑,增强贫困户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高贫困户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市利用科技力量实现“造血”做法的合理性。
分析:(1)用科技供给和支撑,增强贫困户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能增强贫困户致富的本领。
(2)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能增强贫困地区创新发展动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3)发挥科技力量,探索扶贫新模式,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拓宽贫困户收入渠道,增加收入。
(三)文件强调指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粮食生产。
分析:(1)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引导农民的粮食生产和销售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多元收购的原则,提高市场化收购比重,逐步形成粮食收购主体多元化格局。
(2)面向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加大粮食产业科技投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品质,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节粮食库存。
(3)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加大对农业主体的收入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稳定粮食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改善土地生产能力和治理土壤污染。
(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基础上构建开放型粮食市场,扩大优质农产品的进口。
(四)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继续坚持扶贫小额信贷,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实施产业扶贫要遵照市场规律,遵照自然规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扶贫产业培育需要一个过程,避免产业发展一哄而起,克服同质化现象,要根据当地自然禀赋、自然条件及市场状况,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产业扶贫内容,做到长短结合,既考虑当前增收,更应考虑长效增收机制,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对接融合,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增加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动能。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产业扶贫为什么能增加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动能。
分析:(1)产业扶贫面向市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增强农村活力。
(2)产业扶贫根据实际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拉长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对接融合,有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2)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
(3)传承优秀家风、乡风和民风,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一)文件强调,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的粮食主要靠自给,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共建粮食安全,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经验。运用哲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分析:(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应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合作。
(2)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粮食自给是粮食安全的重点,我国粮食安全应主要依靠自己。
(3)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适度进口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国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其他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家提供借鉴。
(二)1986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1994年、2001年、2011年分别制定了扶贫规划纲要,明确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通过多年精准扶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党和政府如何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
分析:(1)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脱贫攻坚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坚定脱贫攻坚信心,确保脱贫有实效;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要在现有成就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要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顶层设计,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乡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实现精准扶贫,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和实现精准扶贫。
分析:(1)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在实现乡村振兴工作中,要承认、分析和解决矛盾。
(2)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乡村扶贫开发工作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把真正贫困的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实现精准扶贫,才能真正落实乡村扶贫开发工作。
(四)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我国如何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分析:(1)要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立足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著力解决好农产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环境、农村金融、农村基层党建等问题。
(2)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调整上层建筑,健全国家支农体系,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的因素,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坚持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跟踪训练: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下列做法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是( )
①就业扶贫: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大幅度提高贫困者劳动报酬
②产业扶贫:抓好扶贫车间生产→增加贫困者劳动收入
③搬迁脱贫: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培育迁入地的特色产业
④文化扶贫:开展扶贫文艺汇演→为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支持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2. 近年来,某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制药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周边乡镇9个行政村456户农户,探索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量化入股分红、农户自筹资金入股等方式,让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的股东,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该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得益于( )
①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②实行按要素分配,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通过再分配调节机制,推动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④创新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3. 中国证监会积极参与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先后批准发行扶贫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79只,13家贫困地区的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实现首次公开募股。中国证监会( )
①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惠及贫困地区
②通过运用财政资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运行
③通过再分配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运用资本市场提升贫困地区企业发展能力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4.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说明( )
①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②我国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④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A. ②③B. ①④C. ①③D. ②④
5. 某村党支部、村委会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等方式,组织成立由致富能人、种植高手组成的帮扶小组。帮扶小组成立以来,小组成员深入贫困家庭,查找原因,与贫困户一起商讨、制定详细的脱贫行动方案,探索出一条“造血式”脫贫之路。该村的这一做法( )
①彰显了基层民主的独特优势
②强化了村党支部管理村务的作用
③发挥了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
④增强了基层政权的服务意识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6.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坚强的政治保障。净化与重塑农村政治生态是实现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解决农村政治生态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京郊某村针对政治生态方面的问题,着力加强基层民主监督制度建设,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①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②加强村民代表会议的监督功能
③拓宽村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途径
④突出乡镇基层政府的主体作用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7.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国务院扶贫办将严格考核开展普查,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继续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严肃查处虚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严肃查处虚假脱贫是政府依法执政的要求
②政府应该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严格考核开展普查应成为提高行政效能的常态
④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组织和监督作用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8.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某自治区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各民族贫困户的需求。调研组提出要积极改进帮扶方式,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补齐脱贫的精神短板,增强脱贫内生动力,着力提升扶贫实效。这一做法( )
①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职能的表现 ②是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表现 ③践行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④发挥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9. 在奋力实现自身减贫的同时,中国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有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减贫合作与发展。材料表明( )
①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积极主动担当国际责任
②中国维护他国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③中国引导时代潮流,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将扶贫工作与全域旅游发展结合,先后有6万多贫困人口被纳入全域旅游发展中,当地探索出“配套产业+乡村旅游+农户”“基地+文旅产品+农户+旅游购物+技能培训”等发展模式,让秀美山水“结出”扶贫硕果。由此可见(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且促进经济发展
②人们在实践中享受文创产业发展的成果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④优秀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11.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常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②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使人们领略文化韵味
③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进一步夯实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12.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历经时光沉淀的古村落往往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某村庄注重在保护中挖掘古村的文化内涵,循着村庄的原有肌理,保留浓浓的乡土风味,向游客展现村落的原始风貌。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④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A. ①②B.①③C. ②④D. ③④
13. 要想富,先修路。现在的扶贫之路不仅指交通之路。比如,中国电信打造“天虎云商+益农交社”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在贫困县建成益农社1.7万个,累计引进近百个贫困县商家入驻,引入商品约600个,近年来帮助销售贫困地区产品6100余万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電商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就会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②电商扶贫属于改造社会的实践,拓宽了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的路径
③电商扶贫坚持了系统优化方法,能够实现扶贫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
④电商扶贫发挥了关键部分作用,为贫困地区突破条件制约提供可能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精准扶贫时指出,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现在,中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从唯物论角度看,这要求我们( )
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③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④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
15. 现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最要紧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这一论述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是( )
①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的
③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④要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待要做的工作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16.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形成了“分”的动能,促进农村生产力大发展;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大流动,形成了“流”的动能,使城乡经济一片繁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形成了“合”的动能,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哲学角度看,上述转变说明( )
①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 ②④B. ①③C. ②③D. ①④
17. 新时代“最美奋斗者”“人民楷模”高德荣,是独龙族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心中有党,心系乡民,退而不休长期扎根西南边陲,在深山峡谷中带领群众奋斗数十载,带领乡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表明( )
①充分利用艰苦的客观条件更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②心中有民、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初心和使命
③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④党的一切工作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价值观出发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保障猪肉供给。
去年3月份开始,由于受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持续下滑,猪肉市场供给偏紧,我国猪肉价格持续上涨。10月30日,全国猪内均价更是高达52.23元/千克。这也影响了整体物价水平,拉动了CPI的上涨。猪肉价格事关民生需求、市场稳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猪生产,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做好猪肉保供稳价工作。
“猪周期”反复发生,除疫病的影响外,猪肉价格的波动更多受到散养户过多,供需平衡难以保持的影响,容易出现行情好时一拥而上,行情差时一哄而散的情况。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高度重视生猪生产的原因,并从政策层面就解决“猪周期”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剩余的攻坚任务都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
西藏、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三区三州”属于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属于边远地区,致贫原因复杂,在全国脱贫攻坚大局中有特殊的重要地位。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量200亿元,主要用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专门安排144亿元,加大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国务院扶贫办和相关地区党委、政府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充分运用扶贫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集聚效应,提升生产资源的集约化程度;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设特色民族村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商业服务业转移,提升其自主致富的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
截至2019年底,“三区三州”贫困人口由2018年的172万人减少到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8.2%下降到2%,“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工作进展顺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攻坚克难完成任务。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央财政助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工作的经济社会意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三农”工作更加突出位置,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完善新时代“三农”工作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县委书记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稳定农村基本政策,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发挥作用。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全面脱贫任重道远。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要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树立大局意识。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各地积极探索扶贫新路径,把文化扶贫列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文化阵地扶贫、公共文化服務扶贫、文化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个地区的贫困,表明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明开化程度紧密相关。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应如何处理好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整体脱贫要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原因。
(3)请你从脱贫攻坚驻村干部的角度就如何在脱贫攻坚中践行群众路线提两条建议。
参考答案:
1.C 2. C 3. B 4. A 5. B 6. A 7. C 8. C 9. C
10. C 11. A 12. D 13. A 14. A 15. C 16. A 17. C
18. 原因:猪肉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居民生活支出增加,甚至影响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可能带动其他消费品涨价,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建议:加大养殖技术推广力度,减少疫病对生猪生产的影响;扶持大中型养殖企业,提高生猪养殖产业化水平,提高规模化养殖占市场的比例;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借助大数据引导养殖户按需生产,发展订单养殖,避免单纯依靠市场价格来引导生产,促进猪肉市场供需平衡。
19. 有利于优化“三区三州”经济结构,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加贫困地区居民收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 ①坚持依法执政,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遵循规律、科学规划,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②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带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21.(1)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经济扶贫为文化扶贫提供物质保障,文化扶贫为经济扶贫提供精神动力,二者相互促进。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文化扶贫是经济扶贫的有益补充,二者相得益彰。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的关系。
(2)①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对促进我国整体脱贫具有积极作用。②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是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为我国整体脱贫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③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奠定了我国整体脱贫的立业根基,为贫困地区人民不断开拓进取提供精神力量。④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有利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3)①情系困难群众,共商扶贫对策,共谋致富路子。②深入群众,找准问题,精准施策。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