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领 冯展畅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路径。在信息多元化、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信仰的引领作用。要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信仰贯穿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全过程中,“把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是一个可贵的探索。
一、政治信仰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精神保障
信仰是人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想及其实现路径的预知和认同。我国当前,政治信仰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仰,其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落实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就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制度和组织管理體系现代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及其党员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成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战斗堡垒。只有发挥乡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乡村治理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才能有效确保治理的合力与方向”。政治信仰对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指引方向、凝魂聚力的重要功能。
二、基层党组织涣散是政治信仰弱化的突出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基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基层党组织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出现了涣散现象。一些地方的党小组形同虚设,基层党员的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薄,严重削弱了党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以乡村党小组为例,思想政治涣散、政治信仰弱化至少有以下表现:
党员教育管理难,党小组缺乏组织力。党小组肩负着教育管理党员和联系服务群众的职责,是党组织与群众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思想建设工作的“桥头堡”。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剧转型,党建空白地带增加,党员流动性增强,党小组管理半径扩大,出现了基层党员教育管理难现象。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差异扩大,也使得统一思想的难度增加,党员管理的复杂性增大。一些党支部对党小组工作习惯“大包大揽”,无形中导致了党小组“无位”“无权”,以及党小组的地位和作用下降。部分党小组长年龄偏大,对组内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也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一些党小组长认为党小组长“有名无实”,既不愿做组内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想反映群众诉求,弱化了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和群众中的凝聚力。
党员党性意识弱,党小组缺乏领导力。按照“三会一课”制度的要求,党小组需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会议,但部分党员对小组会议“不请假、不参与、不支持”,甚至公开要求开会发补贴。一些党员干部长期不参加党小组活动,游离于组织监管之外。党小组则对这些现象放任自流,执纪不严,影响了党小组的党内监督作用的发挥。党小组内组织生活会出现“不认真、不经常”现象,部分党小组对组织生活会的程序要求不明确,存在随意性大、效率低、过程无记录等问题,影响党内组织生活会的效果。还有部分党小组组织生活会中存在“一团和气”现象,党员之间自我批评不深入,相互批评难进行,难以发挥锤炼党员党性意识的作用。
党员作用发挥难,党小组缺乏执行力。党小组活动是群众了解党内政治生活的窗口,是党内政治生活有序开展的基础。但部分党组织没有把党小组活动纳入工作范围,党小组活动缺乏指导、帮带、督查,存在活动少、无计划、不系统、随意性大等现象。党小组活动缺乏组织支撑,党小组会议议题缺乏针对性,普遍存在“念报纸、读文件”等走过场现象。党小组服务难以适应当前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活动需求,党员对活动兴趣不高,服务效果有限。
三、“把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是强化政治信仰的可贵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发挥好党小组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如何坚定乡村基层共产党员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时代课题。近年来,河南省新密市城关镇党委“把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的做法,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模式。其具体做法概括如下。
优化设置,选优配强,构建有利于思想建设的组织结构。一是优化设置党小组,对党员实施“小班化”管理。党小组是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主阵地,以现有村民组为单元,在每个村民组上建立一个党小组,并选举一名党小组长。二是择优选拔党小组长,对党员进行示范引领。镇党委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农村党小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培养选拔守信念、讲奉献、能力强、品行优的党小组长,并把党小组长纳入组级干部管理序列,与村民组长同教育、同管理、同考核、同待遇。三是指导帮扶党小组建设,确保党员思想“不跑偏”。该镇从机关选派有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到全镇十个村的一百一十五个党小组担任党建指导员,具体指导党小组各项工作开展,明确党小组党建指导员的五项职责,即学习教育督导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群众致富帮扶员,全面规范党小组活动开展。
完善制度,规范阵地,厘清党小组在基层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一是完善党小组长管理制度,明确党小组长职责。该镇通过印发党小组长管理名册,正式把党小组长纳入组级干部管理序列,明确了党小组长工作职责;制定完善党小组长工作例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确保了党小组长在工作开展中不越权、不走偏。二是完善党员管理制度,激发党员工作热情。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和星级评定制度,依据党员积分情况和考核结果进行星级评定,改变过去党员评优评先只在村干部“锅里转”的现象,建立了长效考核管理机制,激发了全体党员的工作热情。三是完善党小组活动阵地建设制度,为思想建设提供阵地支撑。
明责赋权,整合功能,党建助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一是党小组参与管理村民组事务,强化党小组引领作用。该镇在村民组内推行党小组长与村民组长、联户代表共同管理组内事务,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这种“双组共建”的制度设计既有效确保了党小组长的权威性,又增强了村民组内事务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二是党员认岗领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无职党员,根据每名党员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围绕服务群众、倡树新风、民事调解、扶贫济困等八个方面让党员进行认岗领责,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每月的主题活动中,就引领和帮助村民的情况进行汇报,促进党员模范履行岗位职责。三是整合党员活动室功能,巩固党组织核心地位。通过在“党小组活动室”增挂“群众说事室”“代表议事室”两块牌子,使党小组成为最低规格的党政群综合机构,发挥出引领团结群众,实现社会和谐的巨大作用。
创新活动,注重实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一是推行“亮身份、树形象、践承诺、强服务”活动,拉近党小组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以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党员积极开展“亮身份、树形象、践承诺、强服务”主题活动,让党员亮出身份。使党组织成为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组织,增强基层党员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建立党员网络活动阵地,完善党小组工作方式和方法。新密市城关镇将全镇“两委”干部、“两小组长”、镇机关党员和农村党员分层次纳入一百二十六个微信群中,通过微信平台,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营造“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寓引领于服务。基层“微治理”问题党小组以满足群众“微需求”、化解群众“微冲突”为活动导向,为群众提供各类精准化、细致化的服务活动,寓思想引领于服务群众中,有效化解了基层社会“微民生”和“微矛盾”问题,巩固了自身“小阵地”作用,改变了党小组在基层治理中“不在场”的问题。
參考文献:
[1]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饶静.乡村治理现代化历史与实践维度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2).
[3]任堃.以基层民主制度活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3).
[4]夏德峰.将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途径[J].中州学刊.2020(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