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和《婚姻与家庭》的发展

2020-07-06 05:15樊爱国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全国妇联发行量稿子

樊爱国

1991年底的一天,全国妇联当时分管宣传工作的关涛书记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她说:“《婚姻与家庭》杂志的老主编段永强同志马上要退休了,你考虑一下能不能去接班?”这消息太出乎意料,我只能说:“我想想吧!”

的确应该想一想:我1979年从部队转业到全国妇联宣传部已经整整13年了,工作既得心应手又熟悉有感情,为什么要走呢?再说,当时的《婚姻与家庭》杂志还是个发行量较小的刊物,而且自收自支,是死是活全靠自己承担,我为什么要丢掉铁饭碗呢?我都45岁了,还有必要“一切重头来”吗?

但10年当兵的经历早就铸就了我“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最终,我还是硬着头皮同意了。1992年“三八”妇女节过后,我来到了编辑部。

打造“出彩”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杂志是全国妇联下属的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创办于1985年。由于资金不足,当时的状况是“两小一少”:编辑部小,编辑少,加美编才5个人,全社也就十来个人;房子小,只有3间房子,还有一间书库。

没有发行量就不可能翻身。当时杂志主要靠妇联系统订阅,因此每年全国婦联的各种会议都是主编们亮相的好机会。7月,全国妇联在大连召开妇联主席工作会议,真是天助我也。我认真拟好讲话稿,与发行部主任魏长存匆匆赶过去。我所介绍的刊物宗旨、栏目与风格,受到了大家的肯定。那一晚,我们还不辞辛苦一家一家妇联地走访,增进感情。真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我们的发行量从5万一下子提升到27万,大大鼓舞了人心。

当时杂志社有两翼—编辑部和发行部,二者缺一不可。而某种意义上说编辑部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稿子过硬才能赢得读者。

作为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刊,过去的稿子主要是学术研究型文章。这时,关涛书记让我放手创新,注重杂志的科学性、可读性、服务性,“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为了创立新的栏目,我和编辑部多次开会讨论,还召开专家、作者、读者座谈会。终于,一批栏目出台了:《本月焦点》《社会大观》《记者出击》《老公老婆》《生活与美》……这些新栏目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

那时编辑只有4个人,因为资金紧张,也不可能进人,只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事实上4个编辑人人能干:编辑部主任辛汝忠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副主任左心平是富有经验的老编辑、写得一手好文章,编辑保冬妮伶牙俐齿、笔头子又好又快,编辑王红有思想、擅长采访人物……这让我很开心。为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我要求大家在编辑来稿的同时,人人都做记者,真正做到“采编合一”。我带头既做主编又做记者。

当主编的前几年,我写了许多主编寄语、散文、人物采访和纪实文章。在历届“全国妇女报刊好作品评选”中,我的人物特写《地球的女儿—奇女子李乐诗》 《你是我一本读不完的书》荣获一等奖,编辑们的奖项也很多。后来,编辑逐步增加,2003年,我决定出一套名为《枕边月光》的丛书,让大家精选各自的文章每人出一本专辑,共6本。我的那本叫《剪一片岁月入酒》。这套书很受市场欢迎。全国妇联一位领导在电梯里见到我时说:“你们的《枕边月光》就在我的枕边,我天天晚上都看两篇,很好看!”

那时,稿件都是作者在纸上爬格子写出来的。一份稿子上,一审编辑用绿色笔修改,二审编辑用蓝色笔修改,作为终审我用红色笔修改。可想而知每篇稿子最后都像花瓜似的,常常看得眼花缭乱。为了赶上印刷厂的印刷周期,我每月必须在固定的4天内看完10万字的稿子,不得不夜以继日,经常是早晨喝咖啡提神,半夜吃安眠药睡觉,久而久之便成了“夜猫子”。1997年以后,我们实现了电脑化办公,写作、改稿、编稿速度大大提高。看着编辑部交来的打印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稿件,大有“翻身得解放”的感觉。

仅有好的编辑是远远不够的,好的编辑除了文字水平高以外,一定还要有抓选题的才能,一定是优秀作者的好朋友,而且手里的优秀作者越多越好。为了支持编辑们的工作,我们建立了作者奖励制度。激励政策使好稿源源不断向我们飞来,这就保证了稿件的独特性、唯一性,基本消灭了“一稿多投”的现象。刘心武、毕淑敏、周国平、关捷等一批作家和知名记者成了我们经常合作的朋友。

艰难发行路

提起发行工作,别有一番滋味。谁都知道没有发行量就没有经济效益。

当时全国妇联多家杂志都是系统内发行,各级妇联订阅。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做到基层。开始,我们把工作做到省一级,后来到地区级,再后来就一竿子扎到县级。十几年中,发行部的同志们一县一县地走,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小魏和司机张超都是开车的好手。他俩经常一个开车另一个看地图,后来就是轻车熟路了。20世纪90年代初,高速公路还是断断续续的,尤其到县里,总要有一段坑坑洼洼的县级小路,有时还很堵,尤其是很少看到交警。遇到这种情况,小魏就下车当“交警”,直到把路疏通。很庆幸我们见证了我国几省高速联网的过程,深深感到了国家建设速度之快。

行路难还在于找不到厕所,那时不像现在有服务区。一次路过乡村时内急,看到路边有一个猪圈就想在那里方便一下,没想到一群大肥猪蜂拥而至,吓得我连忙跃圈而出。还有一次往北京赶,上一户人家的简易茅房时,不小心一只脚踩进茅坑,丢了鞋还碰破了皮,在人家家里冲了半天踩着拖鞋回了家。

但是代价没有白付,所到之处我们交到了真朋友,杂志发行量节节攀升。后来,发行部加入了一批新生力量,但“跑发行”的传统一直没有丢。

后来,我们又费尽辛苦,打入了邮局发行系统、打入了个体书商发行渠道。至此,很多书报亭都见到了我们的杂志。当时,全国妇联退休老第一书记罗琼大姐兴奋地打电话说:“我家附近书报亭有《婚姻与家庭》了,这说明你们走进市场了,祝贺你们啊!”关涛书记早已退休,但一直关怀着我们,她曾对我说:“看到你的每一点成绩我都很高兴,这说明我当时调你去是对了,你的才能在那里得到了充分发挥!”

1995年,我们召开了杂志社创办10周年纪念大会,又一次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1999年,《婚姻与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和“首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两个奖项,这在全国妇联的期刊中是唯一的。从此,我们进入强刊系列。

有人说我命好,到了杂志社就一帆风顺。我却认为,命运像机会一样,它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能吃苦的人、具备能力的人。否则,什么好命都不会从天而降。

猜你喜欢
全国妇联发行量稿子
世界新闻纸持续减产
世界新闻纸持续减产
日本新闻纸持续减产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
“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暨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全国三八红旗手走进中央国家机关报告会举行
拖稿的各种理由
家庭暴力每年致10万家庭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