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王天林
“东风镖局”——四级军士长马海峰喜欢这样称呼自己的连队。一列列看似平淡无奇的列车,车厢内却装载着国之重器,作为导弹押运兵,在万里铁路线上护卫大国长剑,“神秘!神圣!神气!”
导弹押运兵的名头听上去让人羡慕,“名山大川,尽收眼底”。可很多人不知道,他们“一趟押运感受四季,一次任务历经春秋,一身伤病常伴左右”,“导弹列车”里的生活神秘而艰苦。
出任务
1978年8月,火箭军某团铁路运输连在那里成立,担起押运“国宝”重任。因为位置偏僻,快递至今还没有通到那里,连队定期派车到镇上去取。实际上,官兵们的信和快递都很少,因为“人常年都在外执行任务”。
铁路运输连三分之二的战士常年穿行在中国万里铁路线上,“连里最多同时执行18项任务”。战士们把押运导弹叫“出任务”,但任务不是谁都能出,连队有个清华大学高才生叫李春龙。连长韩冬对他的评价是“非常优秀”。即便如此,当兵近两年,他也只在前不久才执行第一次押运任务。
没特殊情况,连队不会安排列兵“出任务”,韩冬认为“新兵们需要学习训练打好基础”。老兵“出任务”较多,“每次捎带锻炼一下新人”。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想“出任务”也要经过激烈比拼。理论笔试、技能竞赛、班排推荐、群众选举、任务前考评、党支部研究。这套流程战士们很重视,“大家比起来了,进步就快。”
但竞争也有例外。有一年国庆节前,连队突然接到命令,押运某新型装备。懂此专业的指挥员都在外执行任务,唯有四级军士长王全耀有空,妻子临产,他刚登上休假的火车。
党支部一班人左右为难,支委会反复研究,迫于无奈他们还是打通了王全耀的手机。
“保证完成任务!”连队指导员李佩强模仿着当时的场景,“王全耀嗓门大,估计整个车厢人都能听到。”
打通妻子的电话,王全耀却支支吾吾。
“有任务就放心去吧,怀孕这几个月没你照顾不也过来了吗……”妻子明理,王全耀忍不住泪流满面,未到家就中途折返。
孩子出生那天,军列正迎着风沙前进,手机信号断断续续,心急如焚的王全耀终于打通了家里的电话。全车战友都围上来,巨大的火车车轮轰鸣声和风声里只听清四个字:“母子平安!”车厢沸腾了,大家反复祝贺,开心得不得了。等到王全耀结束任务归来,儿子已9个月大,“都会满地爬了”。
铿锵行
“零担车”,这个词语很多人不太熟悉。铁路公司把军列分两种——零担和专列。专列上全部车厢为军用;零担是单独一节或几节军用自备车,大多随民用货物列车编组。
专列和零担都编有自备生活车,生活有保障,“但有时零担也会‘耍单(不挂自备生活车)”。四级军士长马海峰说,无论是专列还是零担,押运导弹装备的车厢必须全时有人值守。战士们一路吃住都在导弹旁,一方面监测导弹状态,一方面定时检查加固情况。
车厢生活设施非常简陋,只有两张床焊在列车内两侧壁上,没有风扇或空调,没水没电,甚至没有厕所。“当年生产自备车时,厂家也没想到战士们会在货车上生活,更没想到时间会那么长。”
在这样的车厢里生活,夏天算“轻松”,“即便40多摄氏度,火车跑起来就有风,挺挺就过去了。”冬季是最难熬的,最低零下30摄氏度,“晚上用睡袋再加俩被子还会被冻醒。”
喝不上热水、吃不上热饭是常有的事。冬天的晚上,战士们会把冻上的矿泉水瓶放进被窝,用身体把冰融化。“有时忘了‘捂被窝,有时嫌冷,第二天干脆啃‘冰棍儿。”
上士武博文当兵11年,“是连队单次执行任务时间最长的战士”,纪录是15个月零3天。武博文19歲来到铁运连服役,26岁那年就查出严重胃病。医生说,“年轻人得这病的不多”。
武博文追根溯源说,“有次断水,口渴了60多个小时;有次断粮,下车连吃5碗米饭;也还可能是冬天‘冰棍儿吃多了……”
军列上生活条件艰苦官兵们都能克服,怕的是在火车上生病。因此,“连队战士个个要当卫生员”,“大多时候都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时至今日,火车已成了国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数据显示,仅2019年国家铁路就完成旅客发送量35.7亿人次。如今,无论动车还是高铁,乘坐体验都越来越好,但唯有铁路运输连的自备车还未换代。马海峰解释,自备车设计寿命25年,大多没到退役年限。不过近些年,随着导弹换型,连队陆续接收了一些新型自备车,“生活条件改善很多”。
获得感
除了战时或特殊任务,军用列车运行等级低。《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规定,军用列车运行等级位于七等,货物列车八等。但马海峰说,“挂在货物列车上的零担车常改变编组,等的时间长,相当于等级更低了。”
“等十天半月是常有的事,不能急,得耐住寂寞。”1992年出生的武博文显示出超越年龄的老成,“每次任务都要有充分心理准备,适应与艰苦相守、与寂寞为伴。”
经过漫长枯燥的长途押运,战士们最骄傲的是导弹腾飞的那一刻。“看着我们押运的导弹上天,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考试得了100分。”每当这时,大家都会以会餐的形式庆祝,“文采好的还会写写心得体会。”曾强生激动地说,“那场景一辈子也忘不了。”
(宋俊武荐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