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求真和理的角度理解中西医如何结合

2020-07-06 05:42:44段为钢袁嘉丽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求真中医学

段为钢,袁嘉丽(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的医学学科萌芽在1840年后的中国近代[1],诞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1958年)[1]。可以说,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新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关怀[2]。因此,中西医结合学科也是一门由我国创立的学科。从名称上看,该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涉及中医和西医两方面。从该学科诞生开始,不少学者继续探索该学科的内涵[1,3-11]和外延[3,5-7,11-12],形成了一定的统一认识。在中西医如何结合方面,也有专家提出一些认识[13],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4]。但在中西医如何结合方面,缺乏指导性认识,对中西医结合的学术研究指导有限。当下,大多数的中西医结合停留在简单的“中医加西医”的层面,甚至还有人就中西医能否“真正”结合提出了质疑。为了推动中西医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并产生出优秀医学成果,本文将先尝试总结中医和西医的特点,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中西医的结合方式,为中西医如何结合提供学术参考。

1 求真和求理都是科学追求的目标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本质上就是追求真理。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也是哲学名词,它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而科学方法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真理拆开就是“真”和“理”:“真”即本性本原,事物的客观存在;“理”本意是玉的纹路,引申为事物的规律。科学追求真理,即认识事物的本原和规律。

然而,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的本原和规律的认识就存在“求真”和“求理”两个层面,并对这两个层面可能存在偏重。一般来说,“求真”比较直接,相对容易实现;而“求理”可能需要对观察到的现象不断进行加工,挖掘这些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样,也可以将具体科学归为以求真为主的科学和以求理为主的科学。当然“真”和“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相互促进,使认识不断接近客观世界的本原。

因此在方法上,求真偏重分析法;求理偏向于综合归纳法。求真偏重实证,求理偏重思辨;求真多依赖仪器设备和工具,求理多依赖理性思维;求真的过程有利于推动求理,而求理有利于指导求真。求真和求理本身是统一的。然而,求真有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比如在研究微观世界时,由于测不准原理的存在,人们不可能同时精确观测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求真)[15];或者在研究宏观宇宙时,也只能基于观测结果推测出有关定律(理)(如黑洞理论、虫洞理论),却很难直接实证。但是,求理几乎是无限制的,可以在归纳总结当时众多“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脑的功能,挖掘背后的规律。实际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现代物理学求理的典范。

从某种角度上说,古代的东方科学是以追求“理”为主,如《道德经》所说的很多“理”至今未过时。因此,理具有“永恒”性。现代西方科学以追求“真”为主,但“真”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2 “求理”是中医学的显著特点

中医学是古代东方智慧的一部分。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于我国西汉时代基本定型,以《黄帝内经》的成书为其标志。其后,中医理论不断得到医家的补充和完善。“阴阳论”“天人合一”“元气论”“五行论”等是中医治病救人的核心理论依据,对“脏腑”“经络”的认识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显然,这些理论的源头与道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鉴于古人的科技手段低下,在求真受限的情况下,中医学先哲们充分发挥了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基于对人体和疾病的众多“浅薄”观察结果,从人与自然的相统一(天人合一)角度,经过长期思考、临床验证,总结建立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通读中医学典籍,自然就能发现该理论体系之完备,推理之严谨。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肝开窍于目”、疾病与时令的关系等理论不但得到了众多临床验证,也不断得到现代医学研究的肯定,指导着现代人的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

作为科学,毫无疑问,中医学就是一门以求理为主的科学。中医学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临床验证,由于“理”的“永恒性”,短期内不可能被推翻,除非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3 “求真”是西医学的显著特点

西方医学,简称西医。毫无疑问,西医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部分,主要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得到了极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现代西医起始于维萨里的《人体结构》,该书采用解剖的思维,把人体分为很多部件,试图阐释人体的功能。因此,西医学一开始就是追求实证的,其中以“眼见为实”最为重要。为了实现该目的,利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知识手段发明了各种显微镜、各种化学显色以“看到”组成人体的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甚至原子;同时也发明了各种装置,以动态“看到”这些部件如何运动,继而推导出人体的“工作原理”和“发病机理”。

因此,西医在求真方面做足了功夫,是一种以求真为主的科学。西医的“真”很多是基于实验而非疾病本身做出的,且推理也存在一定的机械性。因此,经常会出现西医的“旧真”被“新真”推翻的现象。如,实验发现缺血预处理能增强大鼠心肌抵抗缺血损伤的能力,而心绞痛发作一次实际上就是机体进行了一次缺血预处理,而临床事实是:心绞痛发作越频繁,生存质量和预后越差[16]!又如,强心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曾作为心衰治疗的首选药,而后鉴于其远期预后差,目前临床不再考虑为首选药[17]。再如最近提出胆固醇无分好坏等[18-19]。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主要区别参见表1。

表1 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主要区别

4 中西医结合是“求理”和“求真”的结合

在此,针对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进一步的归纳为:用中医的“理”,指导、启迪求真;用西医的“真”丰富中医的“理”;推动医学“真理”的发展。简单地说,中西医结合可以归纳为“以理促真,以真求理,真理结合,真理共进”。

5 从“结合”方式认识中西医结合和中医学及西医学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虽然涉及中医和西医两方面,但中西医结合不包括所有的中医和西医。实际上,在广义医学体系内,“结合”就注定该学科是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桥梁医学,是这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沟通者和推动者,共同的任务是推进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医疗和保健等事业的发展。

西医的学术界定:不涉及中医理论和思想的医学求真即为西医学。

中医的学术界定:中医学不能理解为狭义的“传统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与时代进步,利用现代基础科学丰富发展自己是必然要求。因此,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数学等学科知识和手段,在中医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阐释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现象,继而回答、解决医学问题的都属于中医学的范畴。在中医的认识与实践中,不应有明显的西医学思维干扰。其主旨核心是中医的“求理”,为中医的医理服务,丰富中医的医理,扩充中医医理的内涵。

中西医结合的学术界定:在中医“理”的指导启迪下求“真”,或基于西医的“真”以求“理”。作为桥梁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学科领域必然与中医或西医产生一定的重叠。如何看待重叠?关键是看研究的主导。如果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求真,目的是为了求真,那么就应该属于中西医结合的范畴;如果目的仍然是为了丰富对中医理论的认识,那就属于中医的范畴,因为中医也是要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手段进行发展的。如果在求真的过程中求理,缺乏中医理论和思想的指导启迪,那属于西医的范畴;如果有中医理论和中医思想的指导,那就属于中西医结合。可以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吴咸中利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性胰腺炎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然而,以上的界定是人为的界定,三者的关系更多的应该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排斥。正如前所述,三者都是医学,共同的任务都是更好地推动人类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

6 该认识对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

中西医的结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6.1 低层次结合:中西医混合

即将中医的方法和西医的方法联合应用,以更好地解决或回答医学问题。这种结合目前开展得较多,也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如联合使用中医药,可以减轻肿瘤化疗的不良反应,甚至还能提升疗效[20]。这种结合的特点是:需求导向,自发形成,“真”和“理”结合的有序度不高,内在联系不多。

6.2 中层次结合:中西医组合

用中医的“理”解释现有西医认识的“真”,或者用西医的“真”支持中医的“理”。这种结合目前在中医药院校、学术氛围较好的科研机构和医院较为流行,如“肺与大肠相表里”[21]的科学内涵研究,“四逆汤”[22]的作用机制研究,将cGAMP/cAMP比值对呼吸道平滑肌张力的调节归结为阴阳平衡[23]等。这种结合的特点是:面对医学问题,“真”和“理”开始有意识地拥抱对方,中西医的地位虽然是“并重”,但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波动甚至波折。

6.3 高层次结合:中西医整合

基于中医“理”的指导,发现新的“真”,或者基于现有西医的“真”归纳总结出新的中医的“理”,从而真正意义上解决已有的重大医学问题和新的重大医学问题。目前支持该阶段的示例较少,但出现了很好的苗头,有些成果让世界瞩目。其中发现新的“真”相对容易实现,如利用青蒿截疟杀虫之功效发现青蒿素,再如现阶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史无前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24-25]等。但要基于现有西医的“真”发现中医的新“理”是一个巨大挑战,如果有新“理”的发现,无疑对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产生无可估量的推进作用。这种结合的特点是:面对医学问题,“真”和“理”融为一体,放弃争论,自觉主动地取长补短,产生出不可估量的新认识和新效果。

以上三个层次的结合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低中层次的结合对丰富中西医学术内容,增加学术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以上三种结合方式分别类似数学上的加法、乘法和乘方,也类似于线性结合(串联式)、面式结合(并联结合)和体式结合(交联结合)[26]。但只有中西医的高层次结合,才有望对人类健康、疾病乃至生命的认识产生根本性突破,因此整合医学是“医学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27]。

7 结语

本文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梳理了中医和西医的特点,为中西医的结合指出了参考路径,这将对以后的中西医结合开展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发展。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求真中医学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36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张锦绣
书香两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46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