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启利·司亚尔
摘 要:乌恰县有2.20万km2的面积,其中,山川、戈壁、荒滩占总面积的90%,荒漠性草场近1 .07万km2,耕地仅有24.40 km2,人均耕413.33 m2,生计以传统畜牧业为主。县域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燥,无霜期短,降雨量少,地震、洪水、雪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典型的高原县、最西部的边防大县,脱贫任务重,攻坚难度大。乌恰县铁列克乡、巴音库鲁提乡和托云乡部分牧民的居住环境恶劣,生产方式单一,基础设施及保障服务落后。根据自治区“七个一批”举措,乌恰县县委和人民政府坚定地实施了易地搬迁,将这些农牧民搬迁至托帕口岸,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2018年全县顺利脱贫摘帽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乌恰县;扶贫;调研
1 安置点的基本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该项目于2016年6月开工,总投资约2 600万元,(占地面积3.1万m?,总建筑面积2.2万m?),共建设10栋楼34个单元,搬迁安置136户,地上地下共4层,一层为商铺,二层和三层为住宅(户均81 m?)。楼房户均造价12.3万元,水电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齐全。每户老百姓只要付10 000元,就能住上国家补贴建设的楼房,屋内配备有暖气、自来水、天然气、电视、网络等,136户全部实现“一户一铺”,还能依托自有商铺创业增收,就近就地在口岸货场、进出口企业、驻口岸单位务工增收,增收渠道拓宽。同时成立了社区为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社区阅览室、卫生室、警务站等服务管理机构,为定居牧民提供了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此外,还为每户提供了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真正实现了“山上有牛羊、山下有楼房、楼下有商铺、天天赞党恩、月月有收入、年年有存款”。
2 搬迁工作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易地搬迁脱贫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推进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3个乡均处边疆,搬迁过来的贫困户以前都散居在偏远的山沟里,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单一,孩子上学难,患者看病难,没有水电暖等。但是部分牧民不愿改变这种散漫的传统生活方式,对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没有信心,不愿承担风险,因此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其中,思想保守的老年人最为突出,这也成了本次搬迁工作的难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克服困难,逐户做动员工作,实现搬迁。
3 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就业成效
3.1 服务跟进,确保搬迁贫困户过上好生活
乌恰县委政府在搬迁群众后续服务上下了一番苦功夫。一是搭建畅通的就业渠道,通过专人收集就业信息并进行过滤,再利用微信群等即时工具,发布就业新政策和企业用工需求,实现“企业+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无缝对接,为贫困户稳定增收保驾护航;二是进一步规划完善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配套建设,以搬迁商铺为依托,积极探索商铺入股合作经营运行机制,将安置区打造成和谐幸福的新社区;三是探索群众诉求跟踪服务机制。建立搬迁群众跟踪服务机制,安置点选派建立基层党组织和管理委员会,由专人及时收集搬迁群众的意见建议、诉求,帮助协调解决好具体困难和问题。同时,及时掌握搬迁群众的思想动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3.2 提供优质便捷服务,让搬迁户获幸福。
积极探索实践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做法,健全完善安置点党的基层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构建社区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党的领导和群众自治相结合,齐抓共管创建社会治理模范社区。通过构建服务管理、就业创业、产业发展“三大体系”,搬迁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大幅改观。与安置点诸如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心理疏导、健身娱乐、养老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衔接,积极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对安置区域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安置点成为设施健全、安全保障、服务便捷的区域,增强搬迁群众的亲情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同时结合当地实际,适时开展文娱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让搬迁群众了解、适应、融入当地生活,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生活归属感。
3.3 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户稳得住。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适用于生活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贫困群众,是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根本问题。在搬迁集中安置点,加快推进口岸中心医院、客运站、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补齐短板,解决与搬迁户密切相关的上学、就医、社会保障、心理疏导、出行等问题,让搬迁群众在安居地稳得住人、留得下心,切实感受到搬迁地的便捷。
3.4 后續产业扶持及初步效益。
为促进安置点后续产业有序发展,实施金融服务,加大扶持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合力改善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工程,实施教育脱贫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医疗健康扶贫工程,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实施“一对一”结亲帮扶机制。落实后续帮扶“三个一措施”,即针对不同搬迁户具体情况,积极对接各企业向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帮扶联系人已在年初与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商定帮扶措施和扶持计划,落实“一户一策”工作措施。安排机关、乡村干部帮扶联系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进行跟踪帮扶直到2020年,落实“一户一帮”工作计划。62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已全部建立专门档案,收录了搬迁户的帮扶、收入、脱贫等情况,落实“一户一档”工作方案。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247人,自主开店的19户带动35人就业,出租门面117户每户年租金收入平均1万元并带动就业28人,从事保安工作的有28人、协警6人、护边员126人、装卸工62人(含搬迁点居民18人)、打零工6人。
4 安置点就业扶持及致富政策
坚持易地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因此,如何解决好搬迁群众的致富问题是关键所在。在安置地,充分利用口岸产业区入驻企业劳务需求、自主就业创业、转为护边员、安排公益性岗位、组织搬迁群众进入农贸市场就业、从事服务经济的同时,合作入股方式经营好商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谋划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强造血功能,引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安居”又“乐业”的目标。
4.1 抓实就业帮扶
安置点现有企业用工需求订单式开展技能培训,为年老体弱的特殊帮扶对象“量身定制”胡林护草员、保洁员、治安员等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
4.2 发展劳务经济
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搬迁群众工资性收入的主要途径,瞄准搬迁人口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精准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增加务工收入,力争培训70人、带动45户、致富45家。建立和完善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通过组织引导和能人带动,推动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务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对口岸安置的搬迁户,要引导企业和工商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
4.3 落实就业创业政策
搬迁群众从事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制作,以及开办小商店、小作坊、小饭店和农家乐、牧家乐等各类微创业的,落实好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担保贷款门槛,放宽贷款抵(质)押品及反担保范围,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一定额度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将原适用于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个体工商户享受的税收减免政策扩展到搬迁群众创办的个人独资企业。享受低保的农牧民到中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困难企业就业的,其原享受的低保待遇可继续保留1年不变。对属于搬迁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全覆盖。对参加技能和国家通用语言组合培训的,落实一次性技能培训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给予一定生活费和交通费补贴。实施新型农牧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对搬迁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企业就业、季节性就业技能培训和致富技能培训。
4.4 探索资产收益
引导搬迁群众以林权、生产资料(牛羊)以及房屋使用权等抵押担保贷款,投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保底+分紅”的方式,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安置、干部帮扶、自己就业增收、牧家乐、民族生活体验旅游、自驾车旅游服务、“公司+牧产品深加工+互联网”等增收致富模式,增加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
4.5 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加快搬迁安置区用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支持其为搬迁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岗位,鼓励搬迁农牧户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牧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牧业综合开发等涉农涉牧项目,新增补贴向新型牧业经营主体倾斜。
4.6 利用农贸市场,拓宽致富门路
农贸市场与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前在“保稳定、促脱贫、保民生、稳增长”的新形势下大力推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经营规范的农贸市场建设对于降低流通成本、方便和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拓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不断巩固提升搬迁成果,县委、政府在充分争取行业部门、搬迁群众意见建议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在安置区投资350万元建设100个摊位的农贸市场,将原有的马路市场向固定封闭式市场转移,使搬迁群众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改善生活条件,最终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走进吐尔尕特易地扶贫搬迁点,一栋栋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门前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一直通到不远处的高速路。房屋以“上户下铺”的居住格局建成,房屋内设施齐全,电视机、电冰箱、抽油烟机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老百姓入住后,小区的商铺也纷纷开业,其中,有一家以小区名字命名的切面馆,生意非常火爆,在与店主的交谈中得知,搬迁后他们家的生活水平大有改善。过去生活在铁列克乡的偏远牧区,自然条件恶劣,住的是土坯房,放牧是这一家五口唯一的经济来源,仅能够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该店主表示,在搬迁之前,自己平时在家里做切面生意,但是收入并不理想,一个月最多能挣三四百元。搬进新房子后,该店主在楼下的商铺开了切面馆,兼卖酸奶和奶疙瘩等,每天收入在三四百元。店主的丈夫现在是一名护边员,月工资是2 000元,现在全家一个月的收入上万。孩子上学,学校就在家门口,医疗问题也得以解决,去医院就医不用花钱。该店主最后还说道:“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