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 张黎
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74万人,较2019年同比增长40万人。毕业生在面临巨大就业竞争的同时,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带来的严峻困难与挑战。在新形势下,中央多次提出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做到稳就业,既需要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与领导,也需要加强教育部门与用人单位的联合,还需要发挥高校毕业生自身的积极性,多方通力合作,促进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疫情下,毕业生普遍就业难
在疫情冲击下,原定的春招、公务员面试、事业单位招聘等活动被迫推迟甚至取消,这给很多在秋招中没有获得offer的应届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
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明显,企业招聘规模缩减。中美贸易战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新冠肺炎疫情来得猝不及防,经济平稳与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均呈增长值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工业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经营困境,中小企业倒闭的新闻层出不穷,还有大批勉强经营的企业由于收缩开支,减少了人员的招聘。这大大减少了招聘市场的员工需求量。
线下招聘活动取消,线上招聘经验不足。历年来,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为线下召开的各类宣讲会、双选会等,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以线下笔、面试为主要途径。然而,严峻的疫情导致线下招聘活动被无限期推迟,更迭为线上招聘及笔、面试,很多学生对此很陌生,不具备良好的线上笔、面试技巧,这会增加他们的就业难度。
创业难度增加,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缩减。创业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去向。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9年高校毕业生选择毕业创业的比重是3.6%,与往年相比呈稳中有升的总体态势。而今年,疫情的爆发导致众多新创业公司的经营出现问题,创业难度不断升级,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信心受到不小的打击。
构建教育部门与用人单位联动机制
要打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攻坚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用人单位等各方通力合作,构建多方联动的体制机制,在当前疫情逐步降温的背景下,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打造防疫就业的双保险体系。
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教育部门应当承担起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统筹管理工作,构建信息化网络途径,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教育部门可利用大数据系统,整合现有的就业服务网络资源,建立信息量大、辐射面广、资源共享、服务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在福利待遇方面鼓励学生投入基层建设中,完善基层项目的配套政策,免除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做好毕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善毕业生就业盲目、被动的情况,帮助学生提升线上应聘的能力,降低他们因不熟悉线上求职而造成的损失;适当延长择业时间,消减学生寻找工作的紧迫感;打造高效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力争为学生提供24小时就业答疑服务;关注应届毕业生心理状态,降低他们的求职焦虑。
关注重点群体,完善帮扶措施。加大对贫困学生、湖北籍学生等群体的关注度,建立重点群体关注小组,开展定期交流,提供免费培训,实现“帮扶不掉线”。招聘过程中,要严防出现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大学生、感染新冠肺炎但已痊愈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现象,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公平。
搭建创业培育孵化平台,大幅降低创业成本。在目前创业难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创业学生的支持力度、扶持力度和保障力度。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主动联系企业,聘请成功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答疑解惑。如有可能,教育部门应尽量为他们争取创业机会和初始资金帮助。
加强教育部门与用人单位联合,多方合作提高就业率。教育部门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合作,为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牵好线,实现精准就业,如召开高校企业线上双选会等;另一方面应不断改进学生培養方案,培养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规划
在社会各方面给予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帮助的同时,大学生也应从自身做起,稳定心态、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实现毕业、就业双赢。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能否就业、就业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更应该增强自我就业能力,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抓住高校扩招时机,实现学业水平和学历层次的提升。根据教育部的最新安排,今年硕士研究生将扩招18.9万人,并预计增加约32.2万专升本人数,博士招生名额也适当增加。此次扩招,不仅是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与技能对个人发展意义重大。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与博士,人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更专业化的培养,可以实现自己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提升,为多样化、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更高的学历水平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更大的就业竞争力,也意味着更丰厚的薪酬。大学生一站式求职网申平台梧桐果发布的《2019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报告》显示,2019年本科生的平均岗位薪酬为5999元,硕士生的岗位薪酬为8777元,博士生的岗位薪酬为15335元,学历越高,平均薪酬越高。
在信息不对称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学历和技能是就业的“敲门砖”;在竞争压力巨大的工作环境中,在校培养的学习能力与多样化技能是“升职加薪”的保障。
充分利用各种支持就业政策,化挑战为机遇。目前,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均出台了诸多支持就业的政策,涉及财政、金融、户籍等多个方面。不仅如此,除了专升本、研究生层次的招生规模扩大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军队等也纷纷向大学生伸出了橄榄枝。如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将主要面向应届生,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岗位更多地被释放出来,各地公务员省考也呈现出扩招倾向。这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向应届毕业生倾斜,可以说为他们提供了“超级福利”。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应当充分把握机会,积极主动前往农村基层、城市社区、西部地区,运用自己的知识实现人生价值。
多方掌握就业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实现精准就业。受疫情影响,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招聘时间拉长,当前依旧是毕业生寻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为寻求合适或更理想的工作机会,毕业生应积极关注各高校招生就业处的公众号、国聘行动官网、各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官方就业信息平台,掌握一手招聘信息,为自身就业拓展信息渠道;熟悉各种“云招聘”的流程,学会在网络空间充分展示自己;从简历投递、笔试训练、面试准备多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拿下心仪的岗位。
摆正就业心态,克服焦虑情绪。就业形势的复杂性使得不少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焦虑心理,紧张、沮丧、痛苦等负面情绪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的正常心态。高校毕业生应敢于正视并克服不良情绪,化忧虑为动力,化困境为机遇。
本届毕业生在过去几个月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担当与责任。当面临毕业、就业的双重压力时,也应保持平稳心态,克服焦虑情绪,形成良好作息,保持健康状态。毕竟只有在健康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克服难题,打赢毕业就业的“战役”,切忌因为一时心焦或者某次失误而懊悔不已,因噎废食,影响了下一次求职。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主动出击、找准目标、对症下药、放松心情、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双赢。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孙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