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丽芳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分为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其中阅读是最基础的部分,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语文的开始和起点,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和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注重课前预习、指导阅读技巧、激发阅读想象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科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阅读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凸显,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和优化,以便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相适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紧跟教育发展变化的趋势,彻底摆脱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来推进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最终切实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能。
一、注重课前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的准备,科学有效的預习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并为课堂教学的顺利、高效进行奠定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并重视课前预习环节,依据新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来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带着任务独立展开课前预习,并在预习完成后完成相应的题目和任务,认识课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促使学生摸索出学习的路径和自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例如,在教授《草原》时,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实际上,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中,加快学生们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程开始前,笔者为学生们设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们提前预习课文,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同时对课文段落进行划分。上课后,笔者再给予学生们展示的空间,让学生们将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展示,根据学生们的预习成果,笔者会给予点评,鼓舞学生们预习的自信心。这样,笔者通过注重课前预习,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
二、指导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技巧是有效阅读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才能使其真正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深层内涵,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过去课文讲解的方式,明确自身在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给予学生科学的教育和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泛读、速读、精读等科学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可以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自主选择阅读技巧,去了解文章基本大意,掌握其中重点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体会文章深层次的思想情感,由浅入深,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授《桥》时,本篇课文属于小小说,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该注意让学生们体会人物描写的句子,小说题材的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描写。所以,笔者在教授过程中,便会指导学生们阅读方法,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同时,笔者会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以此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和体验。这样,笔者通过指导阅读技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激发阅读想象,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不只是学生获取语言文字的静态过程,更是充满了想象的动态过程,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和锻炼。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利用合理巧妙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即从课文主要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思维结构来精心设计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并掌握恰当时机向学生提问,制造悬念,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考动机,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充分想象,有效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时,本篇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笔者开展了联想阅读活动。如,在学生们对本节课程有了一定的理解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想象一些课文描述之外的事情,假如人类对地球肆意破坏,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笔者通过激发阅读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做好阅读教学工作才能让学生具备学好语文的基础。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顺应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和原则,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为指引,以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为出发点,来促进注重课前预习、指导阅读技巧、激发阅读想象等方法和策略的巧妙运用,全面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才能够真正促进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7(24):76.
[2]娄屹兰.融入经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数字教育,2017,3(0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