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选择适宜的睡床方式

2020-07-04 18:49李佳洋刘文利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0年5期
关键词:儿童

李佳洋 刘文利

【关键词】睡床方式;儿童;单独睡眠;合睡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0-0030-03

【作者简介】1.李佳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博士生在读;2.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教授,博士生导师。

儿童睡床方式是指其夜间选择的睡眠方式,包括单独睡眠及与家人合睡。合睡是指儿童与家人夜间睡在一起,分为同房不同床和同房同床睡眠两种情况。[1]由于地域文化及父母认知和观念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儿童睡床方式有很大不同。在西方国家,大部分家庭倾向于培养儿童单独睡眠的习惯,使其更快独立。在我国,许多父母选择与儿童同床睡觉,一是方便夜間哺乳或照顾年幼的孩子,二是为了加深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以慰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环境的恐惧心理。[2]

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充足、良好的睡眠对其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睡眠不良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长发育迟缓;敏捷程度、平衡能力、力量及速度减弱;注意力下降,认知功能受损,出现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患感染性疾病的几率增加;学业水平和在学校的表现较差等。近年来,我国儿童睡眠问题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包括对儿童睡床方式的研究。那么,哪种睡床方式对儿童来说更为适宜,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儿童选择睡床方式呢?

一、儿童睡床方式的相关影响

刘志军等在学前儿童睡眠相关因素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与父母分房睡的儿童在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高于与父母同床睡的儿童。[3]郑毅等在北京市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活动、独立做事、亲子关系、心理教育、父母职业和分床时间是影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4]刘志军等对石家庄市学前儿童睡眠问题的调查研究显示,与父母分房睡及与父母同房异床睡的儿童在诸多睡眠障碍中的得分均低于与父母同床睡的儿童。[5]父母与儿童合睡,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对儿童的父母,即夫妻双方产生消极影响。

二、影响父母实现与孩子分床睡的原因

许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前就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单独的婴儿床,这样孩子出生以后便可以睡在属于自己的小床上。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是最容易保持的,当孩子从一开始就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时,他会慢慢习惯这种入睡方式,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也不会产生想要换床的念头。但是,在现实的育儿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突发情况”影响父母与孩子分床睡。

1.睡前的依赖习惯。

许多母亲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婴儿在喝奶的时候,慢慢就睡着了,母亲将睡着的宝宝放入婴儿床时,有的宝宝会瞬间醒来,有的可能睡十几分钟又醒了。面对这种情形,母亲只好又将宝宝抱起与自己合睡。张文琼在对婴儿睡眠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如果对睡前安慰(如含乳头、拍抱、唱歌等)产生过强的依赖,就无法自行完成深浅睡眠的交替,这会导致婴儿出现情绪差及适应差的现象,不利于其启动睡眠节律,进而出现频繁夜醒的现象。[6]

2.长辈的主动要求。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是双职工,长辈们为了不影响其工作,主动要求陪伴孩子睡觉,而有些父母基于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状况考虑,也就同意由长辈陪伴孩子睡觉。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开始分床或者分房睡时,孩子不适应的哭闹总会令长辈心疼,导致与孩子分床、分房睡的行动迟迟不能成功进行。

3.孩子生病时的照顾。

当孩子生病时,父母或养育者为了方便照顾或更好地安抚孩子,会将孩子抱到大床上与自己一起睡觉。但当病好了以后,孩子已经习惯了与父母或养育者共同睡觉,就不再愿意回到自己的小床睡觉。

4.父母错误的育儿观念。

在育儿的过程中,一些父母对养育知识的理解会出现断章取义或者偏激的情况。他们认为,过早让孩子分床睡觉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让孩子缺失关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儿科教授鲍秀兰认为,孩子在自己的小床上单独睡觉有助于提高其睡眠质量;相反,如果孩子与父母合睡或者依赖睡前安慰则不利于其睡眠质量。孩子睡眠不足不仅会对自身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还会导致父母睡眠不足,进而引发父母情绪紧张,不利于孩子的养育。[7]其实,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和对爱的感知并不在于是否与父母同床睡觉,而是取决于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对孩子表现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有无及时的积极回应和反馈。

5.孩子反复的哭闹反抗。

如果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孩子出现了不愿意分床睡觉的情况,父母将会面临一系列的巨大挑战:月龄小的孩子会用大声哭闹表示抗议,许多父母最后会被这种无休止的哭闹打败;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们会用喋喋不休的语言表达对分床的抗拒,还会想出各种借口跑出房间,如要求喝水、上厕所、玩玩具等。孩子的这些行为会令一些父母产生焦急和烦躁的情绪,导致父母难以坚持,前功尽弃。

三、实现与孩子分床睡觉的家庭策略

1.睡前游戏,增进情感。

美国圣约瑟夫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14个国家的10085名0~5岁儿童的母亲,发现睡前常规活动与儿童更好的睡眠状况存在相关。拥有睡前常规活动的儿童的上床睡觉时间更早、入睡时间更短、睡眠持续时间更长,而且半夜醒来的可能性也更低。睡前游戏可以成为儿童睡前的常规活动之一,以帮助儿童将这些游戏与入睡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游戏包括刷牙、洗澡、身体按摩、亲子聊天、讲故事等。当睡前游戏进行到尾声时,父母可以一个亲吻和一句“我爱你”或“晚安”作为游戏的结束,让孩子带着父母的爱进入梦乡。

2.抓住契机,适当引导。

当孩子上幼儿园后,中午的午休会让孩子在幼儿园里独自睡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分床睡觉的契机。在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并适应以后,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情况尝试与孩子分床或分房睡觉。这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成为一个大孩子,爸爸妈妈奖励你一个单独睡觉的小屋和小床,从现在开始你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当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父母的认可时,他们会很愿意接受自己的成长以及成长中将要面临的变化。与此同时,父母还需要告诉孩子,分床或分房睡觉对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多益处,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爱和关心。

3.分床分房,循序渐进。

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可以与孩子分床睡觉。孩子的婴儿床可以和父母的大床安置在同一房间内,方便父母随时照看孩子。当孩子适应了分床睡觉以后,未来与孩子分房睡觉将会更轻松。如果孩子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没有与父母分床睡觉,那么,在随后的日子里,只要父母想与孩子分床睡觉就可以随时进行,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4.睡眠规律,环境温馨。

在与孩子分房睡觉前,孩子是否已经形成良好的睡眠节律、孩子房间的布置以及床上用品的准备都是影响与孩子分房睡觉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鲍秀兰认为,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应创造条件,促进婴儿昼夜睡眠节律的建立,如引导婴儿白天小睡和晚上入睡。与此同时,婴儿应该有固定的睡床、枕头、被褥和伴随小玩具,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固定的睡眠环境能够提高婴儿的睡眠质量。在购置床上用品时,如果孩子已经有能力做出选择,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可选择的范围内自由选择,如床单、被罩、枕套的图案和颜色,陪睡的抱枕、玩偶等。当孩子看到父母尊重他的选择,他会非常自豪,心中充满幸福感和被认同感,也会非常乐意与自己喜欢的宝贝一起睡觉。

【参考文献】

[1]FLAVIA C,FLAVIA G,TERESA S,et al. Cosleeping Versus Solitary Sleeping in Children withBedtimeProblems:ChildEmotional Problems and Parental Distress[J].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2008,6(2):89-105.

[2]王惠珊,黃小娜,蒋竞雄,等.中国城市0~5岁儿童睡床习惯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4):420-422.

[3]刘志军,王广海,赵龙超,等.学前儿童睡眠相关因素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549-552.

[4]郑毅,陈学诗.北京市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1(7):9-13.

[5]刘志军,耿丽,王广海,等.石家庄市学前儿童睡眠问题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6):645-648.

[6]张文琼.对养育方式与婴儿睡眠状况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9):176-177.

[7]鲍秀兰.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354.

猜你喜欢
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动物们的儿童照
儿童故事
“六·一”——我们过年啦!
选购儿童强化食品要注意什么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预防儿童龋齿要尽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