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月玲
【摘 要】目的:分析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我院2018年2月份至2019年2月份收治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60例,根据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及血压水平。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与血压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为进一步控制高血压并发心衰患者病情,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临床中可在给予其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心衰;美托洛尔;心功能;臨床疗效
高血压是指人体动脉内血液压力异常升高,导致其出现全身血管性病变,其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典型症状为头晕、四肢无力、头痛、心悸等。该病具有无法治愈、危险性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如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当,极易导致其出现多种并发症,心衰作为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合并心衰,不仅会加剧患者生理痛苦,更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因此,为最大程度保障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并延缓其病情进一步发展,临床中务必要给予其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本文主要将美托洛尔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2月份至2019年2月份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8.74±11.36)岁,病程(4.97±2.53)年。研究组患者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58.69±11.41)岁,病程(5.02±2.46)年。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心衰,并通过进一步检查,将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疾病、配合能力较差患者排除,两组患者病例资料不存在明显差距(P>0.05)。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贝那普利片(洛丁新,北京诺华制药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00292)口服,每次服用10mg,1次/d,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来将其药物剂量适当调整,但每日服药剂量不可超过40mg,连续服用6个月。研究组患者加用美托洛尔缓释片(珠海同源药业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57289)口服,初始服用剂量为12.5mg,1次/d,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每日服药剂量不可超过150mg,连续服用6个月。
1.3观察指标:①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②血压水平。
1.4疗效评价:将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与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心功能指标包括心排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心衰作为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引发心衰的原因主要为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当,影响其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以加快心肌细胞死亡速度,最终引发心衰[2]。高血压合并心衰具有极高的危险性,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有效保障高血压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中所重视的问题。
贝那普利、美托洛尔作为临床中常用的高血压合并心衰治疗药物,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肥厚现象,并将血清脑钠肽浓度降低,从而促进红系祖细胞扩增,并有效扩张血管。美托洛尔则作为一种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药物,可选择性阻断人体β1受体,并减缓心脏房室传导速度,降低窦性心律,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改善其心功能[3]。
近年来,为进一步保障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中多给予其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在本文中,研究组患者采用了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方案,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更佳,且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单纯服用贝那普利的对照组患者(P<0.05)。
由上述研究结果得知,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控制其自身血压,临床意义显著,可将此种治疗方案作为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的首选药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娟. 美托洛尔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0):100-101.
[2] 肖庆辉.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应用非洛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治疗的临床观察[J]. 医学信息, 2016, 29(15):368-369.
[3] 任欣.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