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2020-07-04 02:46蒋兴超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

【摘 要】为正确处理山水游记类文本各要素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再现《小石潭记》的课堂教学实录,从课堂导入、诵读感知、赏景悟情、领会特色四个维度进行架构,确定文本教学的起点和落点,再从先入乐景、再品忧情、回味乐情三个方面,深度走进文本,解读作者的情思,达成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赏景悟情

【作者简介】蒋兴超,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齐声朗诵《江雪》。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

生(齐声):柳宗元。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同学习柳宗元的散文名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二、诵读感知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朗读课文?

生读文章。(其他学生鼓掌)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还特别有感情。

师:刚才的同学朗读时,字音或停顿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全班没有异议。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声音洪亮。

学生再读课文。(齐声)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及其解释圈画出来。不清楚的或不懂的地方,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生自由朗读,圈画。(同学间交流)

师:大多数同学已经朗读了一遍,也圈画了重要的字词。我来考考,看大家掌握得如何。(PPT出示,生抢答)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

师:大家掌握得非常好!这些字词和今天现代汉语的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学习时要格外注意。

师:请大家再看……(PPT出示,生抢答)

水尤清冽(格外)

可百许头(大约,表示约数)

日光下澈(穿透)

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不可久居(停留)

乃记之而去(离开)

师: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字词很重要。

师:掌握了重要的字词之后,请同学们再次集体朗读课文,试着感知、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朗读课文。(齐声)

师:《小石潭记》中的“记”什么意思?

生:游记。

师:其实也是记录的意思,记录游览的经历。(板书:游记,记游)

师:作者围绕小石潭记录了哪些经历呢?

生:作者先“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然后观赏潭中的景物,接着观赏石潭周边的景物,最后被周边凄凉的氛围影响,就离开了。

师:整个过程都说具体了。老师把你的话稍加概括,就是“发现小石潭,游览小石潭,离开小石潭”。

三、赏景悟情

1先入乐景

师:小石潭,其实是一个野外小潭,连名字都没有。可是,作者专门为它写了一篇游记。你们认为哪些景物吸引了他?

生:小石潭中的游鱼。

师:为什么会吸引作者呢?

生:潭中的鱼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种很活泼、无拘无束的状态,像庄子所说的逍遥。

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还逍遥,这是你的概括和感觉。我们要想知道游鱼有多大的吸引力,还是要回到你刚刚说的这句话。

师:大家请看这句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PPT出示原句)如果把“佁然不动”和“似与游者相乐”删掉(PPT出示改后的句子),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只有动景没有静景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

师:“俶尔远逝”的意思是突然远游,是动景;“佁然”的意思是静止不动的样子,是静景。删去后,就只有动景,没有静景了。

师:原句如果不删,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一动一静,生趣盎然。

师:如果删了“似与游者相乐”呢?

生:就觉得潭中的鱼一直在游来游去,会给人一种疲惫的感觉。(其他学生和听课教师大笑)

师:你说得对,“往来翕忽”,游来游去,给人的感觉是有点累。那如果把这句话加上去呢?

生:安逸的感觉,能衬托作者在游山玩水时的心情。

师:什么心情?

生:快乐。

师:哪个词能最能看出来?

生:相乐。

师:相乐,是谁和谁乐?

生:游玩的人和鱼相乐。

师:“游玩的人和鱼相乐”,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

生:游鱼。

师:那你刚才的话应该说成……

生:鱼和游者相乐。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里有这个“相”字,“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相”是“相互”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動作偏指一方。

师:动作偏指狼对屠户,还是屠户对狼?

生:狼对屠户。

师:那“似与游者相乐”的“相”呢?是谁逗谁乐?

生:是鱼逗游者乐。

师:从语法和意思的角度来说,是鱼逗人乐。

师:如果人不快乐,能感受到鱼的快乐吗?

生:不能。“相”可以理解为动作偏指一方,但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相互”,人不快乐,哪里能感受到鱼的快乐呢?

师:相互逗乐,才乐趣无穷。自由自在的鱼儿,也像作者逍遥自在的心境。

师:除了潭中的鱼吸引作者,还有什么吸引作者?

生:小石潭附近的景色。

师:什么景色?

生:第一段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师:它为什么能够吸引作者?

生:景色很美丽。

师:哪里美丽?

生:是一幅很美的画面。

师:你感觉到了,但没有说清楚美在哪里。那老师把这一句话读一读,你来感受、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美的画面,可以吗?

生:好。

师读“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语速慢)

师:你能感觉到画面哪里美吗?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画面。

师:能再具体一点吗?

生:这里的植物都生长得很繁茂,非常有活力,生机勃勃。

师:生机勃勃通过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蒙。

师:“蒙”是什么意思?

生:蒙盖。

师:是什么蒙盖在什么上?

生:藤蔓蒙盖在树上。

师:现在能感觉到树木的茂密和生机了吗?

生点头。

师:那“络”是什么意思?

生:缠绕。

师:是什么和什么缠绕?

生:应该是藤蔓和树枝缠绕。

师:藤蔓和树枝缠绕在一起,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大家能想象出来吗?

师:那“摇”呢?

生:“摇”是摇曳的意思,应该是藤蔓在风的吹拂中,徐徐摆动。

师:只是藤蔓在摆动吗?

生:树和藤蔓一起摆动。

师:大家再想象树和藤蔓一起摆动的状态。

师:那“缀”在注释里怎么解释?

生:连接。

师:树和藤蔓连在一起摇晃,能想象其中的画面吗?

生点头。

师:“参差披拂”呢?

生: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师:老师再次朗读这句话,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的内容。

师再读“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语速很慢),生闭眼想象。

师:能把你感受到的画面,加上想象,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吗?

生: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师:基本上是翻译,描绘了一下画面。当然,画面的内容基本都有了。可是,老师觉得这样描绘的景致不足以吸引作者。不妨尝试加上修饰语,把你刚才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吗?

生:树林茂密,树木青翠,藤蔓翠色欲滴,藤蔓蒙盖在树枝上,藤蔓和树枝交错缠绕在一起,微风吹来,它们一起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师:加上了修饰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好多了,美多了,也更吸引人了。

师:除了鱼、树木吸引作者,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作者?

生:水。

师:为什么?

生:这里的水特别清澈,连潭中的鱼都能看得清楚。

师:作者是直接写水吗?

生:不是,是侧面描写。

师:文中有直接写水的地方吗?

生:水尤清冽。

师:你刚才读的时候,似乎“尤”字特别拖了一点音,是不是想强调什么?

生:“尤”就是格外的意思,我想强调水不是一般的清澈,而是特别清澈。

师:除了强调水格外清澈,“尤”字还强调了什么?

师:你能再把这句话读一遍吗?

生读“水尤清冽”。(“尤”字拖音)

师:连着上文一同读呢?

生读“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尤”字拖音)

师:“尤”字强调了什么?

生思考。

师:作者一开始就注意到水清了吗?

生:没有。

师:那注意到什么?

生:如鸣珮环的水声。

师:先闻其声,伐竹取道后才发现小石潭的水还这么清澈,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惊喜。

师:是啊,小石潭的水声那么悦耳动听,没想到水还那么清澈!是意外的惊喜!

师:写水的清澈,除了这一处直接写,别的地方还有吗?

生: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写了鱼儿在水中游动就像在空气中游动一样,说明这里的水格外清澈。

师:“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儿像在空中游荡的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如梦幻般的感觉。

师:让人感觉到水似乎不存在,像幻境。

师:小石潭中还有什么也吸引作者吗?

生:还有小石潭的石头。

师:石头为何能吸引作者?

生:“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石头形状各异。

师:“坻”“屿”“嵁”“岩”,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坻”是水中的高地,“屿”是水中的小岛,“嵁”是不平的岩石,“岩”也是石头。

師:你刚才读了文后的注释,但自己真的能清楚它们的样子和状态吗?

生摇头。

师:说实话,老师也不太清楚(生笑)。我认为书上的注释并没有解释得很清楚,但我们能感受到石头的形态各异。“全石以为底”,整个小潭的底部是一块大石头;“卷石底以出”,石头还从下面翻卷上来形成形态各异的岩石,非常特别,很吸引人。

师:小石潭中的水、石、树、鱼,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让作者感到快乐。(板书:水,石,树,鱼,乐)

2再品忧情

师:可是,作者在小石潭感受到的仅仅是快乐吗?

生:还有忧伤。

师: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这里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生:还有写岸势,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师:深邃不可知其源,环境使然。

生: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说明不愿在此久留,这个地方待不下去。

师:还有吗?

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说明这个地方比较偏远,让人感觉凄冷。

师:文中有一句话更能表明小石潭的环境让作者感觉到凄冷,是哪一句?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是的。可跟作者同去的明明有五个人,他为什么还感觉凄冷呢?

生:因为这五个人和他的心情不一样。作者是从别的地方被贬过来的,而这五个人要么是他的兄弟,要么是他在这里的朋友以及他的仆人,他们来这里只是为了游山玩水,而作者来这里,是为了排解他的苦闷。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作者的处境,书里有阐述吗?

生:注释1说,柳宗元在王叔文改革失败之后被贬。

师:除了注释,哪里还有?

生:“预习”提示里也有。

师:刚才的同学还说了同去的人是他的兄弟、朋友和仆人,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不同意,注释里说“吴武陵是作者的朋友,当时被贬到永州”,被贬的不止作者。

师:是的。还有哪里说得不对?

生:崔氏二小生,不是作者的仆人,是两个年轻人。

师:准确地说,是作者姐姐家的孩子,他的姐夫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可想而知两个外甥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师:宗玄是谁?

生:注释中有,作者的堂弟。

师:作者处境如此,他的堂弟能好吗?

生摇头。

师:“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公元805年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同年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直到815年,柳宗元才离开了永州,在永州整整生活了十年。(PPT出示)

师:而永州,又是什么地方?

师:它地处湖南、广东和广西的交界,在当时被朝廷视为“偏僻荒凉之处,罪臣流放之地”。(PPT出示)

师:到此,相信大家都应该明白了,虽然有五个人一同陪着他探山访水,到小石潭来散心游玩,可是他内心深处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忧伤。

3回味乐情

师: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又该如何理解作者在欣赏小石潭的美景时所感受到的快乐呢?

生:从“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他内心是快乐的。

师:这种快乐是真快乐吗?

生:不是。

师:不是真快乐,那就是假快乐了?(生笑)

生:也不是。(生大笑)

师:那怎么讲?

生:作者为了排解被贬多年内心积郁的苦闷,到小石潭游玩,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色,内心感到快乐。

师:看到美景时,作者所感受到的快乐是真快乐吗?

生:是。

师:什么时候又不是真快乐?

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周围的环境十分凄清,作者又感到悲伤。说明快乐是暂时的,不是真心的。

师:凄清的环境更让他想到了什么?

生:自己的处境。

师:因而内心深处还是忧伤的,对吗?

生点头默许。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作者一开始心情就非常苦闷,他想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到美景当中,消除内心的苦闷,小石潭的景色很美,他很开心。但时间一长,偏僻的小石潭又让他感到了景的悲凉,心情又重新回到苦闷、悲伤。

师:分析得有道理!这能说明什么?

生:作者的心情随景色而改变。

师:可他内心深处呢?

生:始终是悲伤的。

师: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内心深处是忧伤的。他探山访水,是想排解心中的那份忧伤。见到了小石潭的美景,他非常高兴,暂时忘却了心中的忧伤。可是小石潭幽谧的氛围,又勾起了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那份忧伤。(板书:忧)

四、领会特色

师:古人写山川游记,名篇众多,但明代散文家茅坤却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PPT出示)就《小石潭记》而言,你觉得柳子厚高明在哪里?

生:他借景抒情,借小石潭的景物写出真实的感情变化。

师:借景抒情,写法高明。

生:这篇文章写得很高明,如果之前沒有看过写作背景,我们会觉得它是一篇写景类文章;

但是,如果把写作背景融进去读,我们能感觉到作者把心也带了进去,从刚开始的“乐”,到后面的“哀”,都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心情的变化。这篇文章没有谈情感,但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情感。

师:初读时,以为是一篇普通的游记,读到的是美景;再读就能读出情与景的交融了。短短一篇小文把作者心路历程都写尽了,可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满纸又都是情感。

生:我觉得文中情和景之间的关系很密切,首先借小石潭的美景抒发内心的情感(一般人可能会这样写);然后看到的景又因内心的情感而变化了(被贬后内心忧伤),所以景也变得凄凉幽深(一般人可能不会这样写)。

师:你的意思是,他把自己的心情完全投射到了自然景物之中了,对吗?

生点头。

师:短短的一篇《小石潭记》,写了那么多的景,还把景物的特点写得那么鲜明,用柳宗元自己的话说,就是“牢笼百态”。(板书:牢笼百态)他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景物之间,借景来写自己的情,这就叫“借物写心”。(板书:借物写心)这正是柳子厚高人一等的地方。

师: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小石潭记》,感受了子厚在写山水游记方面胜人一筹的才情,请大家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其他篇目,细细体味柳子厚“牢笼百态”“借物写心”的特点(PPT出示)。下课!

(注:本课获第十二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周彩珍)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
无限意趣在谜中
“记录生活”习作指导课教学实录及评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实录
《正比例》教学实录与评析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
《绿苇儿童诗》教学实录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