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飞
“三夏”时节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遍地金黄。伴随着自南向北的收割机的轰鸣声,河南8500万亩小麦在6月中旬前已经颗粒归仓。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面对小麦病害、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特殊而难忘的2020年夏季,“中原粮仓”河南再次交上一份丰收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作为产粮大省、农业大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责无旁贷。无论疫情防控形势多么严峻,经济发展如何头绪繁多,河南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始终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耕地面积稳定在1.2227亿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223亿亩,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守牢耕地红线,夯实中原粮仓,这是全省各级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刘金山表示。
守牢红线——
扎紧耕地保护的制度“篱笆”
中原熟,天下安。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可以说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有1个来自河南。
产粮大省河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分量从来都是沉甸甸的。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19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要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2019年9月,总书记再次考察调研河南时又特别强调,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基。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扎紧制度“篱笆”,坚守耕地红线不突破,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省委书记王国生多次批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要求,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在保护耕地上没有任何退路,来不得半点含糊,必须严防死守,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4月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长尹弘强调,要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牢牢守住守好耕地保护红线。
与此同时,河南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工作机制,实行耕地管控性、补救性、约束性、建设性、倒逼性、惩治性“六重保护”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各地也相继制定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层层分解,省、市、县、乡逐级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实现了耕地保护一家管到大家齐抓共管的转变。
提质增效——
“土地整治1+N”效果显著
粮食实现稳产高产,得益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作为全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第一产粮大县,滑县累计整治土地15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打造了全省最大的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在息县李楼村,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综合整治,将昔日的“面条田”整治成大块田,并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弱筋小麦。如今,这些田地已经成为贵州茅台的有机小麦标准示范基地,带动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土地经过整治后,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贯通、旱能浇、涝能排、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42万亩,占全省耕地的一半。
这就是河南多年来实施的“土地整治1+N”行动,将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三山一滩搬迁安置结合,统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推广“信托流转-土地整治-规模经营”模式,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耕地质量、数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省耕地保护工作要想继续走在前列,必须在继承土地整治成效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对乡村生态、农业、建设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田、水、路、林、村、矿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河南省自然资源廳厅长张兴辽表示。
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就是对田、水、路、林、村、矿进行全类型全要素综合整治,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用地格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其列入“一体共治建生态”的“六大工程之一”。
目前,依据“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原则,省自然资源厅已选择郑州、开封、平顶山、许昌、新乡、周口、信阳、汝州、长垣、永城等首批13个试点,以点带面,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实施模式,为全省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节约集约——
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
城市要发展,项目要落地,地从哪里来?省长尹弘到任伊始,就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实现土地资源更集约更高效更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河南省全面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安排,土地资源经济承载水平不断提高,单位GDP消耗新增建设用地不断下降,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了少占不占耕地,确保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完善“增存挂钩”机制,2019年,全省共消化2009~2016年批而未供土地15.7万亩,盘活闲置土地5.18万亩,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河南先后有16个县(市、区)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巩义市、祥符区、建安区、汝州市、民权县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较好,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自然资源部各奖励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000亩。为破解用地瓶颈,各地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位于巩义市的豫联集团先后投资2亿多元,在秃山荒沟之间造出了近2000亩土地,创造性地解决了工业用地瓶颈问题,不仅使土地资源得到了集约节约化利用,而且使企业迅速建成投产。
汝州市实施“学校上山”,在纱帽山建设占地5000亩的科教园区,将汝州一高等学校搬到山上。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汝州荒坡多,学校上山能够唤醒沉睡的土地,从而更好地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在许昌建安区的尚集产业集聚区,多层标准化厂房随处可见。目前建设多层厂房的企业有60多家,节约建设用地6700多亩,平均节地率为60%以上。建安区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同志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节地账:按照传统方式建厂房,计划占地1000亩,现在建设标准化厂房,只占地427亩,不仅缩短了企业建设周期,还为未来转型升级留足了空间。
与此同时,作为资源要素保障部门,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还将“百园用地增效”列入今年重点任务,要求各地对省发改委批复的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等三类存量土地数据进行核实、统计、分析,以低效用地再开发、建设用地“增存挂钩”等工作为抓手,重点研究支持产业集聚、升级的政策,制定推进弱势产能和劣势产能退出的措施,力争在全省形成盘活利用有高招、创新解难齐争先的良好工作态势,为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
智慧监管——
推进全省耕地管理现代化
一个个土地整治项目在自检和图形辅助的基础上完成快速审核,一项项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土地复垦任务从纸质报送到网上办理,一笔笔补充耕地指標交易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一个个项目外业核查由传统图纸与远看近判结合到核查APP的智能使用……河南省耕地保护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来源于河南省“智慧耕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平台的上线运行。
“智慧耕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平台基于河南省自然资源统一电子政务平台搭建,结合耕地保护现状和部门业务需求,充分利用遥感监测“一张图”建设成果,以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数据库等核心数据库为基础,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项目在线监管、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土地复垦管理、在线核查等功能模块。该平台于2018年7月陆续上线试运行。
“智慧耕地”改变了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审查方式。平台搭建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系统,将严控严管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的要求通过系统自动实现,通过图形分析,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图斑的地类、等别、与生态红线重叠等情况一目了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改变了原来逐级报送纸质资料,审查人员需对比各种数据、叠加各个图层后才能发现问题的审核方式。此外,通过系统一键分析,确保了上报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数据准确,提高了报件质量。平台推出使用后,各级审核人员可以直接在政务网上查看各项资料,进行审核,审查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通过平台可以直接上传坐标、图件等所需材料的电子版、自动生成占用和补划方案和表格,可直接提交至省级审查,并实现网上自动备案留存,节约了档案室的空间,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此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系统为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等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撑,还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永久基本农田在建设用地预审和报批中的占用和补划的动态变化情况。
下一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还将以自然资源大数据为基础,构建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智慧耕地”管理平台,涵盖永久基本农田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等内容,推进全省耕地管理现代化。
严格执法——
打好新时代耕地保卫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为此,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按照“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的总体思路,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整合“蓝天卫士”视频监控、指挥中心视频监控、执法巡查车辆管理、和对讲调度管理、卫星遥感监测、违法线索和案件备案管理等6个子系统,打造自然资源智慧执法新体系,坚决扛稳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
“程楼、程楼,收到请回答。”“程楼所收到,请指示。”“指挥中心接到群众举报,张村永久基本农田里有一建筑正在起建,请你所迅速赶赴现场制止。”日前,宁陵县程楼乡基层所执法人员在接到指令后,立即赶赴现场查看,随后会同乡政府工作人员将违法建筑强制拆除复耕。这是宁陵县自然资源局利用“互联网+”执法监管平台处理土地违法案件的一个例证。
河南省耕地面积广、管护责任大。而在耕地保护第一线,基层所存在执法装备差、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尤其是公车改革后,乡所面临着巡查无车、下乡难的困境。为此,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积极筹措资金,通过3年时间,全面推进基层乡所规范化建设,大幅度提升管护装备和信息化保障水平,筑牢自然资源管理的“前沿阵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从2019年9月到今年年底,河南省全面开展耕地保卫战专项行动,针对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等6个方面查找出的21个具体问题,制定29条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保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再出发,守牢耕地红线,扛稳扛牢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让中原粮仓更加殷实,河南将全力在新时代的耕地保护工作中交上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