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倩
【摘要】如同世界上所有著名城市的发展历程,重庆因水而兴,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逐渐回归滨水城市中心区。然而与许多欧洲城市不同,重庆的城市中心区活力从未衰落,衰弱的是城市山水之根。城市与水割裂,山城长而水市消。因此嘉陵江水岸的重组与复兴必然是修复自然生态与提升城市生活并驾齐驱。
【关键词】景观设计;规划;生态
本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几何中心位置,长江交汇口以西的嘉陵江两岸,是重庆“山水之城”核心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发展要素的核心聚集地,更是重庆推动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载体,是重庆“江城、山城”的自然本底和城市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图1 景观规划总平面图
1、定义城市发展之轴
1.1回归两江四岸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主城区“两江四岸”是城市发展的主轴,是重庆“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带,也是重庆推动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载体。将“两江四岸”建设成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典范,使“山、水、城、桥”互相辉映的美景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1.2丰富城市生活
嘉陵江作为重庆主城区城市发展主轴,补充和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立体城市的景观带、便捷共享的游憩带、人文荟萃的风貌带”,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彰显山魂之雄、水韵之灵的国际一流滨水空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美好的滨水体验。
1.3绘制山水底图
嘉陵江改造提升提出绿洲金湾、耦合发展整体策略,形成了“靓五湾、展四带、强主轴”的整体空间格局。嘉陵江以生态、景观、游憩、文化风貌四带为串联各个单元的共同维度,四带贯通,以人流导入为先导,功能补充为后续,以水定城,山水融城,将嘉陵江水岸真正打造成为重庆生命主轴。
2、水岸解析与认知
2.1生态环境较差、植被覆盖不均匀
嘉陵江两岸生态脆弱、环境差,部分区域为块石生境,滩涂、裸露土壤与碎石较多,蓄水功能较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整体植被覆盖较少,植物杂乱,植被层次单调,缺乏多样性。高架桥下整体绿量不足,大量箱涵与桥柱缺乏景观处理,桥下仅有的绿地也沦为市民自由种植的菜地,整体效果不佳。
2.2活力聚集腹地、滨江功能缺失
滨江活力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交通不便捷及滨水设施不足。大部分市民或游客不愿意去嘉陵江的三大原因分别是滨江功能缺失、交通抵达不便及停车不方便。因此,将腹地人流导入滨江及对未来滨江置入更多的活力与功能是本次设计的重点。
2.3滨江骑行有需求而无通道
慢跑人流多聚集在城市腹地,表现出较低的亲水性。而骑行数据显示,重庆有骑行需求且骑行密度最高、人流最多的是嘉陵江两岸的濱江路。滨江路由于是以交通通行为首要目的城市主干道,行车速度快,路宽4-6车道,无专门的骑行道,滨江骑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4滨江体验缺少驻足场所
大数据追踪了嘉陵江两岸的拍摄照片,包括对绿地景观的拍摄、对嘉陵江的拍摄,对两岸建筑的拍摄等,叠合查询并识别这些照片的原始拍摄点,找出高频率拍摄区域及拍摄点,发现两岸的观景点缺少驻足场所,需增加未来嘉陵江观景点及平台的设置。
3、兼顾自然与城市生活
3.1修复生态韧性——展现自然韵律
三峡库容调节造成嘉陵江独特反季消落带,两岸每年高达20多米消涨带及年年更迭50毫米的泥沙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的生境系统,诸多常规的生态营造手段失去了应用的可能。因此我们提出以生态还绿为目标,坚持工程减量、生态增量的总体原则,采用分层而治、分时而治、分标高而治的策略,通过生态维绿、分层蓄绿、生筛覆绿、垂直悬绿四大对策构建生境立体循环系统,助力城市生态网络建构、滨江立体生境的恢复,打造滨江韧性岸线及城市景观主轴。
3.1.1生态维绿
通过增加湿地廊道、草地廊道、城市公园与草地斑块,连接南北两岸生态系统,延长东西两侧生态廊道,将嘉陵江两岸生态群落和现有生态网络进行链接,构建一个互相连通的网络系统,可以有效保护生境斑块、对抗景观破碎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景观格局,有利于物种安全迁徙和扩散。
3.1.2分层蓄绿
现有分级护岸段落大多植被色彩较为单一,植物生长杂乱,景观性差。通过丰富场地阶梯变化,采用台地式景观消化高差,增加平台上的活动空间等多种手法,丰富水岸线形式,营造多层次的种植空间,从而增加绿量。
3.1.3生筛覆绿
位于绿地草坡护岸及消落带等区域,将生筛覆绿与人工种植湿生草花结合,通过人工籽播,补充生筛覆绿的不完整区域,营造以生筛覆绿为主+人工覆绿为辅的荒野景观,形成季节性消涨带江滩花草绿的互观互赏空间。种植湿生开花草本,如黄菖蒲、常绿水生鸢尾、香蒲菜等。
3.1.4垂直悬绿
高架桥岸线及直立挡墙岸线用增加垂直绿化的策略,既不受水位消涨的影响,也能美化桥柱空间。
高架路缘——模块挂绿
不受水位消涨的影响,现状高架路缘缺少绿化装饰,利用天然高差种植垂直植物,形成城市滨水“绿帘”;主要选择植物有:三角梅、花叶蔓长春、常春藤、扶芳藤等。
桥柱——藤蔓挂绿
采用挂网是桥柱绿化,主要选择植物有:地锦、爬山虎、常春藤。其中受长周期水位消涨影响的桥柱可采用壁挂式种植袋,种植垂蔓植物,如花叶蔓长春、常春藤等。
柱间——地被覆绿
柱间桥下不受水位消涨影响的活动空间,主要选择种植观赏性佳的耐阴地被,如玉簪、金叶苔草、吊竹梅、冷水花、武松草、紫金牛等。
3.2贯通滨江岸线——提升滨水体验
滨江岸线的贯通是打造“优质公共空间”的重要基础。通过“亲水步道、骑行道”相互交织、汇集而成的纽带,结合地形高差、高架桥与滨水空间的上上下下,就像沿江上下跳动的音符而形成的乐谱,贯通、链接整个滨江开放空间、缝合两岸活力空间。
3.2.1步道系统
以分时贯通全线为目标,划分为探索型亲水步道以及滨江游步道。
探索型亲水步道位于标高173-176m之间,能满足全年265天以上露出水面。步道串联嘉陵江两岸的游船码头、沿岸历史人文景点等,鼓励游客在线形的水岸空间中更为自由的穿行,激发更多的新奇体验,丰富亲水活动的猎奇性与趣味性。
滨江绿地步道位于标高176-184m之间,能实现353天以上露出水面。结合现状高架路路面人行道与滨江步行道转换情况,以300m-500m距离为一个路上人行与滨江步行的转换点。贯穿全线34公里的步道系统加强了人们散步的体验,时而拾级而上穿越小小的口袋公园,时而越过现有的水道、桥梁,体验从不同的视角觀赏这座城市的趣味。
3.2.2骑行系统
结合岸线实际情况,采用五种常用方式实现滨江休闲骑行道全线贯通:高架路面改造、高架路下挂、垂直挡墙下挂、路基段临江侧架设、路面释放利用。局部极特殊路段采用内侧拼宽及临江侧拼宽方式。
同时利用两座开合的慢行桥,形成嘉陵江两岸全长20KM的自行车马拉松环线,在满足重庆市民滨江骑行的畅通无阻的愿望的同时助力重庆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先目的地。
3.3注入城市活动——释放滨江活力
消落带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生境,高度达30M的悬殊高差,如何利用消落带数月空白裸露的滩涂?如果为民众与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都市活动,将公共空间延伸到滨水?我们根据消落带的时间特征及各段江岸生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创造多元活动,提出以城市艺术为主导的国际江滩生态艺术季。以艺术季为催化剂,促使市民、艺术大师、大学、民间机构等广泛参与,丰富堤线公园体系,还江于民。
应对水位变化——处理裸露滩涂的空间变化,重点针对枯水期面积较大的三处消落带的季节性、临时性、生态性使用,可置入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江滩农园、大地艺术试验场、儿童江滩泡泡公园、大众梦想花滩等,使人与艺术可以覆盖裸露的滩涂。
活动聚集人气——激活空间,为民众与游客提供丰富的都市活动,活动的空间延伸带动周边地块人气。陡峭的堤岸可置入小众的极限活动类似攀岩、极限滑板;平缓的堤岸可聚集更多的人群举办时尚秀、音乐节、艺术等活动。
结语:
伟大的城市总是由伟大的城市公园先界定的,嘉陵江正通过塑造城市生态环境、感知江河韵律、尽享山城活力,打造既强调生态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综合水岸空间,这必将成为重庆这座城市最美好的一幅滨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