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莉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课程受到小学教育的重视,然而面对来自各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体育教学的难度不断加大。体育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高。本文将对目前小学生体育运动现状进行分析,并整理出把握运动技能需要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220-01
小学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身体处于高速发育期,对于姿态举止要求高,一旦姿势不规范,很可能导致学生动作不美观,或因姿势错误造成伤害。因此小学体育需掌握丰富准确的运动技能。
一、小学体育教学运动技能掌握现状
(一)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教学难度大
体育课需要学生每天学习相同的项目,但学生身体素质、发育状态、承受能力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教师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施,且小学体育课程任务相对重,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纪律、节省时间也是一大难点。
(二)课程难度大,内容枯燥
普遍的体育课程教学多为一课一章制,教师负责口述章节内容,机械化讲解,并在讲解后由学生自行演练,最后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考核,课堂纪律差,内容松散乏味,学生多将演练阶段理解为自由活动时间,对于课堂知识并不在意,导致体育课跟不上规定进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需要专业体育知识时只能临时抱佛脚。临时快速的记忆大量的体育知识让学生感到困难、逃避,做不好时自尊心也会受挫。
(三)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态度不端正
许多体育教师因受过高等教育,对于小学的教育任务十分轻视,认为没有难度,因此当学生的姿势或步骤出现问题时,不予理睬,只要无伤大雅就好,此行为导致学生在同一问题上始终保持错误的思想,对姿势掌握得不准确也有可能造成身体骨骼畸形。
二、把握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差异,实现分层教学
教师的教育工作应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进行分析,选择适合学生的项目进行训练,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首要任务是端正学生运动姿态,加强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在基础知识达标的基础上,开发新的项目,提升学生兴趣,并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此外,对于课堂布置应合理,多带领学生玩游戏,可增进师生感情,比如组织学生玩“偷鞋”游戏,性格活跃的学生负责偷鞋并带回各自管辖的区域,出界需要单腿跳立,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可负责鞋子的看管工作,这样教学工作做到了精细合理的划分,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性格活跃的学生学会了服从团队组织,内向的学生也融入到集体生活,对于游戏中各环节技巧的运用,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能,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改善课程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循环往复的课题内容不感兴趣,长期固定的课程模式容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因此不防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的教学模式,普遍为“学中玩”,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既生动又具有时效性。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制定不同游戏计划,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实体演练,游戏的加入使学生不再感觉枯燥,同时增强了实践性,首先,为课程设立新颖的课题,从感官上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其次,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并简短介绍课程要求;最后预留大量时间于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上,真正实现对于体育课实用性的定义。比如:教师以“我们来玩圈”为课题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工作,由提问方式让学生自行阐述呼啦圈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这样的互动方式既解除了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又便于学生牢记;接下来对学生分组进行呼啦圈比赛,并在过程中渗透正确使用呼啦圈的方法,此为具体实践步骤,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最后可凭学生想象建议,自行策划游戏,比如运用呼啦圈进行接力比赛,或将呼啦圈当作跳绳使用,此方法开拓了学生的创造力,加强思维的活跃性。
(三)教师端正自身态度,树立正确表象
学生对于课程的喜好程度与教师有直接关系,为人师表,应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培训,形成严谨的治学风范。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是一项光荣的工作,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专业素养,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屈不挠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负责到底的态度。体育教师除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观看新闻、杂质等具有时效性刊物,并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使现代小學体育教学更顺应历史潮流。
结语:掌握运动技能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目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因此应加强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训。此外体育课相较其他课程具有环境优势,体育教师应抓住此优势改善目前我国体育教学现状,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优化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璟.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把握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8).